12月8日,复旦大学艺术研究院成立大会暨“艺术与大学”国际学术研讨会于复旦大学举办。同日,“艺术与大学”国际学术研讨会顺利开展。上海市社联党组书记、专职副主席王为松,上海市社联副主席、复旦大学副校长陈志敏,哲学学院院长张双利,文科科研处处长顾东辉,艺术研究院院长潘公凯出席会议并致辞。来自北京大学、南京大学、浙江大学、中国社会科学院、中央美术学院、中国美术学院、清华大学美术学院、天津美术学院、湖北美术学院、四川美术学院、北京画院、上海大学美术学院、上海当代艺术博物馆、上海久事美术馆、刘海粟美术馆、上海复星艺术中心、香港大馆、英国皇家艺术学院、爱丁堡大学、商务印书馆上海有限公司、上海三联书店、江苏美术出版社、活字文化等国内外知名高校、研究机构、艺术机构与出版机构的专家学者参加会议。
会议由复旦大学艺术研究院执行院长沈语冰、艺术研究院副院长林晖、艺术研究院学术委员会主任孙向晨和哲学学院党委书记袁新主持。
复旦大学艺术研究院依托哲学学院建设,由著名艺术家、艺术教育家潘公凯担任首任院长,著名学者沈语冰任执行院长。
研究院将立足复旦深厚的人文底蕴,依托多学科交叉,囊括艺术哲学、美学、艺术史、文史研究、文博、新闻传播等多个学科领域,围绕“重新阐释和建构中国传统艺术的话语体系”、“重新认识和阐释西方现代艺术的文化结构”、“推动艺术与前沿科学的创造整合”三个问题域,整合资源及力量开展跨学科、前沿性、高水平研究。
潘公凯重点分析了当今艺术的发展趋势。他指出,人工智能的快速发展将引发“泛艺术”时代,使艺术成为满足社会精神需求的重要途径,并推动全民性艺术创造力的兴盛。在此背景下,他勾画了研究院在未来的两项重点任务:一是面向复旦师生,广泛开展艺术实践活动,提升审美与创造力;二是面向全国艺术界,加强理论研究,推动艺术哲学与艺术理论领域的创新,并成为国内艺术理论研究的重镇。
美国匹兹堡大学荣休教授高名潞强调艺术研究院作为多功能学术机构的定位。他介绍了国外大学艺术史系与美术馆紧密合作的模式,认为复旦大学具有独特的跨学科优势,可推动多元化、创新性的艺术理论体系建设。从全球艺术发展的角度,他指出了当代艺术史学的线性叙事、地缘政治视角及图像学方法的局限性,呼吁探索更开放、多维的新理论框架,建立全球艺术研究的新方法论,并期待复旦艺术研究院成为具有国际影响力的艺术研究基地。
中国社会科学院学部委员赵汀阳探讨了当代艺术的新定义和本质。他认为,当代艺术突破了传统的审美框架,其定义已经变得模糊。他尝试以艺术中意象的“语法”来理解艺术;这种语法并非语言规则,而是意象有意义的组合,即意义的“涌现”。尽管如此,艺术的定义仍将保持着开放性。
英国皇家艺术学院副院长Ken Neil提出,艺术研究院的成立体现了艺术对于一流大学的重要性,即艺术并不仅仅展示装饰性的固定形式,而是体现了当下发生着的研究,体现了先进大学如何履行其核心使命。艺术是开放性与创造性思维的过程、展示与经验。他相信复旦艺术研究院将在全球范围内发挥重要作用,激励更多的合作与创新,推动大学知识的开放与共享。
南京大学艺术学院文科资深教授周宪围绕艺术学科的建设提出三项关键策略:一是推动跨学科融合,利用多学科优势实现创新;二是开展“大艺术”研究,加强艺术整体性与跨媒介性研究;三是强化理论研究与艺术家创作的互动,促进理论创新和艺术实践结合。他还主张,艺术研究应实现“全球本土化(glocalization)”,既融入全球学术体系,又发展本土理论,从而解决知识生产中全球化与地方化之间的张力。最后,他寄望复旦艺术研究院探索出新的发展模式,引领中国艺术研究走向全球。
浙江大学艺术与考古学院求是特聘教授白谦慎探讨了艺术教育与艺术史学科的建设。他指出,美国综合性大学普遍重视艺术史,将其作为重要的人文学科,而中国艺术史学科虽有发展,规模却仍有限。以鉴定学为例,他强调艺术史教研须兼顾理论与技能,要注意多样化、史学化,并呼吁解决学科评估等实际问题。
爱丁堡大学爱丁堡艺术学院院长Juan Cruz高度评价了复旦艺术哲学系的出版刊物、学术活动及国际化努力,认为其为艺术研究设立了新的标杆。他也分享了爱丁堡艺术学院与爱丁堡大学合并的成功经验,强调艺术的跨学科魅力和社会价值,期待复旦艺术研究院能够激发进一步的创造性合作。
上海当代艺术博物馆馆长龚彦提出,大学艺术馆将是未来文化思想的雏形,具有非功利性、实验性的独特价值。她回顾了博物馆与复旦哲学院的合作,强调哲学与艺术之间紧张关系的创新意义。她希望复旦艺术研究院为公共美术馆提供反思和创造的动力,开启连接过去与未来的新语汇,共同塑造上海文化先锋精神。
12月8日下午及9日上午,艺术研究院举办了“艺术与大学”国际学术研讨会,来自国内外知名高校、研究机构、艺术机构与出版机构的100多位专家学者分为6个分会场,围绕“大学艺术研究的现状与未来”“ 当代大学与中国艺术自主话语体系建构”“ 当代大学艺术教育与美育实践的机遇与挑战”“ 全球视野下艺术史与艺术哲学研究的新趋向”“ 当代大学美术馆的机制创新与文化塑造”“艺术与科技创新”等主题开展了热烈讨论。
热门跟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