灯挂椅是中国传统家具中的一种经典椅子,以其独特的造型和实用功能深受人们喜爱。它不仅是一种日常用品,还承载着丰富的文化和历史价值。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一、起源与发展

(1)起源

早在五代十国时期,灯挂椅就已出现,在顾闳中所绘的《韩熙载夜宴图》中,便能看到灯挂椅的身影。在图“管乐合奏”段中,韩熙载盘膝坐在一把灯挂椅上,鞋子放置在椅下脚踏之上。可见当时的灯挂椅是作为贵族使用的主要椅具,搭脑两端出头,大方典雅,还配有椅披。在“六幺独舞”段中,一身大红袍的新科状元郎粲侧身斜靠在灯挂椅上。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韩熙载夜宴图》“管乐合奏”片段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韩熙载夜宴图》“六幺独舞”片段

灯挂椅在宋元时期更为流行,从一些市井民俗的绘画中可发现其踪迹,如北宋苏汉臣的《货郎图》中的货架上就有灯挂现身。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北宋 苏汉臣《货郎图》

(2)普及时期

灯挂椅是明代最为普及的椅子样式之一,其造型简洁清秀、挺拔向上,符合明代家居造型的特点,且圆腿居多,搭脑向两侧挑出,只做局部装饰,座面下大都用牙条或券口予以装饰,四边的枨子有单枨有双枨,有的采用 “步步高” 式,落地枨下一般都用牙条,两后腿有侧脚和收分。明代灯挂椅的使用群体也不再局限于上层贵族,其因无扶手、外形挺秀、体积小巧、易于搬移的特点,常被用作餐椅、茶椅等,人坐在上面左右无碍,还可将其纳入桌底,实用性强,深受达官、文人及百姓喜爱。

二、结构特点

灯挂椅以其独特的造型设计展现出别具一格的美感与韵味。其整体外形极为简洁大方,流畅的线条勾勒出一种利落且灵动的视觉印象,自下而上传递出稳重而不失优雅的气质。椅背呈优美的弧形,恰似一道舒缓的抛物线,自然地贴合人体背部曲线,给予使用者舒适的支撑。在椅背的中间,巧妙地安置着一根横枨,这根横枨不仅起到了加固椅背的作用,更在视觉上成为一种点缀。其两端向上弯曲成精致的钩状,恰似古代悬挂油灯的灯挂,造型独特而富有诗意,也正是因为这一鲜明特征,它被赋予了 “灯挂椅” 这一形象的名称。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灯挂椅通常不设扶手,这使得它在空间上更为通透简洁,给人一种清爽利落之感。无论是放置在古色古香的书房中,作为主人读书挥毫时的坐具,还是摆放在典雅的茶室里,供人品茶休憩,都能完美地融入环境,彰显出一种静谧而高雅的氛围,让人不禁沉浸于其简约而不简单的魅力之中。

三、常用材料

灯挂椅多采用硬木制作,如紫檀、黄花梨、红木等,这些木材质地坚硬,耐磨损,经久耐用。采用传统的榫卯结构,无需钉子或胶水,结构稳固,易于拆卸维修。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竹子制作的灯挂椅在民间也有出现。竹子轻巧,具有自然的竹节纹理,给人一种清新自然的感觉。而且竹子易于加工,可以通过编织等工艺来制作灯挂椅的座面或靠背部分,增添了座椅的装饰性。不过,竹制灯挂椅相对木质的在坚固程度上稍逊一筹,使用寿命可能较短。

四、象征意义

(1)传统美学

灯挂椅的设计简洁而不失美感,体现了中国古代家具的简约美学。它摒弃繁杂冗余的雕琢,以最质朴纯粹的形态展现,于简洁中彰显大气,寥寥几笔勾勒出家具的神韵,契合传统美学中对简约的至高追求,彰显 “少即是多” 的智慧。椅子的各个部分比例协调,线条流畅,整体呈现出一种和谐之美。从椅背的弧度到座面的宽窄,从腿部的粗细到横枨的位置,每一处细节都相互呼应、恰到好处,仿佛是自然天成,毫无突兀之感,体现了传统美学对于整体和谐的执着坚守。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2)象征意义

椅背上的钩状设计象征着 “挂福”,寓意着家庭幸福、事业顺利。这一独特的造型元素,不仅是装饰,更寄托了古人对美好生活的殷切祈愿,使其成为祥瑞的载体,为家居环境增添祥和的氛围。灯挂椅常出现在文人的书房中,反映了文人追求高雅生活的情怀。它安静地伫立在书房一隅,陪伴文人挥毫泼墨、吟诗赋词,见证着他们的才思泉涌与精神遨游,成为文人高洁志趣与优雅生活格调的无声表达。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說明|本文为诗意生活美学编撰,僅限交流學習,不做商用,感谢原作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