明园位于现在的友好路
毗邻友好商圈
是一处在高层建筑林立间颇显静谧的园子
明园为何叫明园?
想必这是很多生活在乌鲁木齐的人
一直在想的问题
时至今日
翻开厚厚的文献古籍
方才知道
这是清朝乌鲁木齐都统明亮在任时
建造的一所私家花园
故称“明慧园”
后改称“明园”
今天
让我们一起走进这处园子
探寻一段跨越二百多年的往事
依河而建的私家园林
自幼记忆中的明园,一直是“高冷”的样子,高高的大门将明园与友好路的繁华隔绝开来。
闹中取静,有一份得天独厚的优越感。
穿过车水马龙,进入明园院内,确实是另一处天地。那是上世纪末的一个夏天,郁郁葱葱的树木与喷泉带来一阵清凉,整齐的樟子松、梧桐等树木,还有四季常青的云杉树,处处生机盎然。园外炎热浮躁,园内有参天的古榆,也有绿茵的草坪,真是一片休憩胜地。
有关于明园的历史记载虽不算多,但十分清晰。翻开《乌鲁木齐市志》,当中记载,明亮(1736—1822),清乾隆皇帝孝贤皇后之侄,1781年至1802年在城北一带林区修建亭台楼阁,广植花木,这就是明园最早的由来,又叫明慧园。
翻看过去的地图,可以看到那时的明园距乌鲁木齐河不远,也就是现如今的河滩快速路,水源是古人造城建园的重要考量。据记载,当时人们在这里兴建了桃园、苹果园,还开垦荒地种植瓜果蔬菜,让这里成了当时乌鲁木齐的风景胜地。
值得一提的是,明亮在1783年登临天山,引山间雪水下山,并写下《灵山天池统凿水渠笔记》,内有“神池飘渺”“天镜浮空”等妙句,“天池”由此而得名。
时光如梭,二百多年过去。眼下,正值冬日,我再访明园,院内树木虽已凋零,但以正门向前为轴,更显出园内布局以轴分布的中式园林风格,从中式美学倡导的至善、至美、至真的意境,可以感受到人与自然和谐统一,以及中国景观规划美学的精妙。
翻看历史资料,可以了解到,此后的明园经历了多次修建。据《乌鲁木齐掌故》记载,有一家姓石的菜农,在这里开荒种菜,并住在这管理桃园,老百姓习惯把这一带称为“石家园子”,从此“明慧园”的名字渐渐从人们的印象中淡去。
据记载,这里的桃园所产水蜜桃个大皮薄,味美甘甜,深受乌鲁木齐市民的喜爱。
至1941年,明园还曾被邱宗浚所霸占,并在此建立了私家别墅,不允许普通百姓靠近。直到新中国成立后,明园划归中苏合办石油公司,在原先的故址上盖起一幢幢俄式楼房,也就是现如今明园内的建筑群。后来这些楼房成为石油一线勘探工人住所,他们常年在戈壁找石油,一去就是半年。明园,就成为他们在野外最温暖的牵挂。
几经变迁见证城市发展
在寻访中,我们找到了今年88岁的当地居民孟战国,他回忆说:“我20多岁时来到乌鲁木齐,住的地方离明园不远,那时候的明园里建起了小楼房,就是现在的这些房子,一直保留下来了。”
时至今日,走进明园,最引人注目的也确实是这些跨越了半个多世纪的老房子。
明园内景。(11月20日摄) 乌鲁木齐晚报全媒体记者王畅彤摄
这些房子不高,大多为2层,布局整齐,建于1952年,为乌鲁木齐市级文物保护单位。
明黄色的外墙,三个单元一联排的楼体,一梯两户的格局,共居住有百余户人家。每栋楼的单元门已更换成带电子门控的新式防盗门,进入楼层,红色的木质楼梯闪闪油亮,楼梯间的玻璃窗采用“通天接地”式设计,让楼道内采光更加充分。
这些建筑外墙上均有2014年乌鲁木齐市文物局悬挂的金属铭牌:“乌鲁木齐市不可移动文物——石油局明园住宅楼群”。
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文物保护法》第三十二条规定,对不可移动文物进行修缮、保养、迁移,必须遵守不改变文物原状和最小干预的原则,确保文物的真实性和完整性。
寻访中,我们注意到这些房子中的居民多为此地的老住户,他们大多是老一辈的石油工人,从全国各地来到新疆投身大西北建设,为祖国寻找宝贵的石油资源。
看着不时从我身边走过的三两行人,他们居住在文物建筑中的生活,又令我联想到了北京胡同里的故事,文物建筑是社会发展的历史见证,如今也依然是人们日常生活中的重要参与者,与人民共同书写着新的故事。
探访中,我一直很好奇,居住在文物建筑中是怎样的感觉?老住户王仲恺说:“我们年轻时在乌鲁木齐工作,后来分房住进来,楼房都铺着木地板,据说,这也是当时乌鲁木齐条件较好的住房。后来才知道这里是文物,每年都会有文物局的工作人员来检查房屋情况,我们也住得特别爱惜,因为这不光是我们的家,也是乌鲁木齐历史发展和中国石油工业发展的见证。”
明园不大,大约30分钟就可以走遍,明园又很大,承载着200多年的城市故事。
从园林遗产到乌鲁木齐蓬勃发展的见证者,在我看来明园所能承载的不止现在的功能,它还承载着生活美学、艺术体验、爱国教育等功能,因为这里本身就呈现出更为多元化、活态化的叙事特征。
如今,“明园”这个名字,早已成为这片区域的代名词,公交线路上“明园站”被人们所熟知,从私家园林成为石油工人的家园,半个多世纪的岁月里,这里是几代石油工人外出时落脚的必经之地,也是新疆石油工人共同的家园记忆。
来源:乌鲁木齐晚报
(图片源自网络如有侵权联系删除)
热门跟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