随着神舟十九号的发射成功,3名宇航员将开始一段长达半年的太空之旅。令人惊讶的是,在这半年的时间里,他们预计会消耗近30万升的氧气,差不多相当于地面上1000个家庭的用氧量。这么多氧气是如何供应的?又为何没有耗尽?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对于长期驻留在太空宇航员来说,氧气是生命的必需品。太空中的呼吸可不像地球上这么简单,每一口氧气都必须通过科学的方法精密供应。

以一个成年人每天呼吸约550升氧气计算,3名宇航员半年的氧气总量的确达到30万升。这么巨大的消耗量,如何在太空舱内保持“源源不断”呢?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目前的宇宙飞船上,氧气并非“一次性补给”,而是利用了闭环生命支持系统来循环利用。简单来说,这个系统通过复杂的物理和化学手段,重新生成宇航员呼吸产生的废气中的氧气。

例如,当宇航员吸入氧气并呼出二氧化碳时,生命支持系统中的二氧化碳回收装置会把二氧化碳提取出来,再经过化学反应生成氧气。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一个常见的方式是利用二氧化碳电解,将二氧化碳转化为氧气和碳。电解过程需要大量的电力支持,但好在飞船上配备了高效的太阳能电池板,确保电力充足。这种氧气循环系统让氧气可以在舱内反复使用,极大地延长了氧气的使用时间。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除了回收二氧化碳,还有一种更稳定的制氧方法——水电解。水在特定条件下可以分解为氧气和氢气,因此,宇航员携带的不仅是氧气,还包括充足的水。通过电解,水分子被分解成氧气和氢气,氧气供宇航员呼吸,氢气则可以进一步用于燃料电池发电或直接排放到太空。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这样一来,携带的氧气量可以减少,因为飞船可以通过分解水源源不断地产生新氧气。这就是为什么虽然宇航员需要大量氧气,但实际带上飞船的氧气并没有预想的那么多。

尽管有这些回收和制氧方法,航天器上还是需要额外储备一定量的氧气。原因很简单:为了应急和保障宇航员的安全。一旦生命支持系统出现故障,储备的氧气就成为宇航员的“救命氧”。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此外,遇到特殊任务或出舱活动时,氧气的消耗量可能会短时增加,因此飞船设计中通常会留有足够的氧气储备,以备不时之需。

另外,为了保持环境稳定,飞船的氧气浓度和气压也需要精确控制。比如,在舱内空气过滤过程中,过滤器也会吸附一部分氧气。这样看来,虽然三人半年消耗近30万升氧气,但在循环利用和储备的帮助下,供给系统完全可以支持长期驻留任务。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在现有的太空氧气供应方式中,闭环系统虽然高效,但还不够完美。科学家们正研究未来的太空制氧新技术,如人工光合作用。通过模拟植物的光合作用,将水和二氧化碳在光照条件下转化成氧气。

这一技术如果实现,未来的宇航员可能不再需要携带大量氧气或复杂的生命支持系统,而是像植物一样依靠光照生成氧气!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在短短几十年间,人类探索太空的能力已经突飞猛进。科学家们通过巧妙的氧气循环系统,让宇航员们在太空中实现“有限资源、无限循环”。尽管地球之外的生存条件极为艰难,但这些技术突破让我们能够在太空驻留得更久、飞得更远。

也许未来有一天,人类在探索深空时,呼吸的氧气正是由太空植物或人工光合作用设备制造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