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耕地,是万千农民安身立命之本,关乎着世代的生存与繁衍,伴随着历代王朝的兴起与衰落。

习近平总书记着眼粮食安全这个“国之大者”,对高标准农田建设作出一系列重要指示,今年10月在安徽考察时再次强调:“扎实推进高标准农田建设,建设江淮粮仓,扛牢粮食保供责任。”

殷殷嘱托,定向指路。农业农村部认真贯彻习近平总书记重要指示,坚决扛起抓好高标准农田建设的政治责任。今年以来,一连串“组合拳”精准发力:统筹推进农田建设年度重点任务,协调有关部门进一步提高高标准农田建设亩均补助水平,完善补充耕地质量验收机制,紧抓黑土地保护、酸化耕地治理,着力探索丘陵山区高标准农田建设模式……为建设好耕地这个粮食安全的命根子打牢基础。

近年来,农业农村部门推进高标准农田建设优先考虑东北地区、平原地区和具备灌溉条件的地区,在这一前提下,下一步如何推进占我国国土面积2/3的丘陵山区的高标准农田建设,关系着粮食和重要农产品稳定安全供给,关系着大量山区农民的福祉,是必须回答、必须答好的大问题。

近日,记者调研发现,从皖南山区到陇中旱塬,处处粮田变良田,一幅幅荒土换新颜、再造米粮川的壮美画卷徐徐铺展……

焕新

通过召开“板凳会”,充分尊重农民意愿,减少“巴掌田”;通过就山引水,破解旱地缺水“紧箍咒”,为广袤乡野注入了无限活力

在皖南,八分山水一分田,山山水水把耕地切割成不规则、不平整、不成片的碎田散田。这些田块规模不大、作业不便,种植效益低,撂荒风险大。

推进丘陵山区高标准农田建设,尤其要实事求是、因地制宜。农业农村部部长韩俊多次强调,推进高标准农田建设要维护好农民利益,尊重农民意愿,不能把土地流转作为高标准农田建设的前提;要把握好工作时度效,真正把高标准农田建设成利民、富民、得民心的工程。

记者在安徽歙县采访时看到,美丽的新安江畔,山水田园中,悠然吃草的黄牛,白墙灰瓦的古村落与非几何形状的田块交织,俨然一幅山水画。离岸边300米左右,就是歙县汪村镇2023年刚建成的110亩高标准农田。这里沟渠硬化通畅,两侧是刚刚种下的油菜田。汪村镇党委委员王健健告诉记者:“等到油菜花开时这里会很漂亮,城里人都会来打卡拍照。”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新安江畔,牛儿正在吃草。 农民日报·中国农网记者 李庆海 摄

这处高标准农田原有田块232块,普遍为一分至三分大小的“巴掌田”,且因处在山脊延伸处而起伏不平,其中相当比例的农田一度无人耕种。由于这些田涉及太多农户,汪村镇在高标准农田建设之初就通过召开家家户户“板凳会”的形式,统一村民意见,减少“巴掌田”。

田块平整连片后,昔日无人愿种的撂荒田重获新生,成为种粮大户抢着种的“香饽饽”。“现在这地,机器能进得去,用工、用肥也都少了不少。”歙县郑村胜红家庭农场负责人潘小刚告诉记者,周边已建成的高标准农田,每亩流转费已经达到900元,他流转的田到期后肯定还要续约。

在相距不远的郑村镇槐塘村,稻田边上一间充满文艺气息的咖啡馆让人眼前一亮。目光从咖啡馆向远处延伸,就是一块种着油菜的高标准农田。“这两年,乡咖、村咖特别火,边喝咖啡边赏田园风光成为一种时髦。”村党支部书记刘玉雷说,油菜和水稻轮作季节,城里人都喜爱在这里品咖啡。

安徽泾县蔡村镇泉峰村,地处四面环山的山洼里。村党支部书记黄开明告诉记者,刚开始开展田块整治时,先是召开村民代表大会和党员代表大会,同意的村民先整治,后来做了70亩田块整治示范田。看到示范田的效果后,起初不愿意整治的农民主动找到村干部要求进行田块整治。现在分步实施平整了1500亩农田,终于实现水稻种植全程机械化了,每亩地节省的劳动力成本最少200元。

“这里的农田之前都是‘巴掌田’,毫不夸张地说,以前拖拉机下田,都掉不了头。”安徽芜湖繁昌区新港镇新东村种粮十余年的大户夏叶龙告诉记者,自从当地建设高标准农田后,田块平整,道路通达,旱能灌、涝能排,种地更加省心。

安徽推进高标准农田建设,没有简单地“小田并大田”,更不追求所谓的“一村一块田”。安徽省农业农村厅厅长汪学军说:“安徽坚持宜大则大、宜小则小,因形就势整合,既实现了适度规模、适宜耕作,又切实保障了农民特别是小农户的权益。”

与皖南山区田块细碎不同,陇中的塬地台地则大多因缺水而靠天收。

甘肃陇中地区处于祁连山余脉、黄土高原、六盘山交汇地带。缓山坡上千百年来修建的台塬梯田上,阳光倾洒,壮美如画。然而,挂在梁峁上、沟壑间的梯田,不仅缺水,还是“跑水、跑土、跑肥”的“三跑田”。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甘肃省定西市安定区梯田。 农民日报·中国农网记者 李庆海 摄

引水上山,一直是定西人的梦想。早在1958年,定西10万民工肩挑背扛,誓要把洮河水“抬”上山,无奈受限于当时的技术水平和经济条件,该工程最终被迫下马。此后,引洮圆梦历经坎坷。2013年,习近平总书记专程考察引洮工程并作出“把这项惠及甘肃几百万人民群众的圆梦工程、民生工程切实搞好”的重要指示。

“我们探索推行‘提水泵站+高位水池+田间管道’等灌溉模式,在安定区鲁家沟镇建设引水上山工程,提水总高程差369米,让梯田成功喝上了洮河水。”定西市安定区农业农村局局长杜银山告诉记者,引水上山也要践行农业节水理念,高位水池收集自然降雨,用好每一滴天上水,田间管道实现水肥一体精准灌溉,减少使用地下水。目前,安定区鲁家沟镇建成了1.14万亩高标准农田,马铃薯亩产由过去的2000多斤增至8500斤!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甘肃省定西市安定区万亩马铃薯高标准示范田灌溉项目平面布置图。 农民日报·中国农网记者 李庆海 摄

九曲黄河弯又长,沃野千里五谷香。从荒草丛生到稻菽翻浪,皖南、陇中的实践充分证明:高标准农田建设不仅治耕地之标,更能达增粮之本。荒土重生,丰盈了大国粮仓,也为推进乡村全面振兴注入了澎湃动力。

质变

防灾减灾基础设施建设、畜禽粪污资源化还田利用,一手握住减损,一手紧抓增产,高标准农田建设“看不见”的地方,正发生着粮田到良田的质变

2024年的梅雨季节,比往年更猛烈。6月下旬,安徽黄山、宣城、芜湖等地达到大暴雨量级。强降雨及山洪导致农田被毁、作物被淹、农户受损。梅雨过后,又迅速转为暴晒高温,形成涝旱急转。皖南梅雨季节,正值水稻抽穗扬花的关键期,很容易形成“雨洗禾花”,尤其要注意低洼田块的排水防渍涝。

安徽泾县黄村镇一处四面环山的高标准农田里,油菜已经蹿出绿油油的苗。种粮大户梅平宝种植260亩田,一季水稻、一季油菜。“去年只种了四五十亩,今年扩大种植面积,最重要的原因是农田灌排能力提高了。”梅平宝说。

梅平宝种植的田块,以往强降雨导致积水难排,四五十亩已是排涝极限。通过高标准农田建设,田边农渠毛渠与斗渠支渠相通,洪涝积水可以短时间排出。阻碍规模化种植的“瓶颈”被突破,梅平宝的心情也像灌排渠一样畅快多了。

安徽推进高标准农田建设突出建设重点,立足省情农情,对照田块平整、通水通路等基本要求,优先开展田块整治、田间灌排体系、机耕生产道路建设,逐步把永久基本农田建成高标准农田。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安徽省丘陵山区“巴掌田”被建设成为“一平二通”的高标准农田。农民日报·中国农网记者 李庆海 摄

“皖南山区地势落差大,高标准农田建设亩均投入也大,示范区初步达到‘一平二通’的标准,抗灾减灾能力上来了。”泾县农业农村局局长张剑说。

在湖南益阳资阳区,种粮大户钟育贤回想起2013年刚流转土地种水稻时,还是直叹气。那年,资阳区遭遇了罕见的天气“烤”验,正值水稻需水时节,却赶上连续60多天没下雨,两季水稻亩产不足500公斤,钟育贤亏了几十万元。

而今年,钟育贤的稻田同样经受了天气考验——暴雨来袭,“地里通了水渠,水来得快去得也快,稻子基本没遭灾,两季加起来收成有2000多斤。”站在田边渠旁,钟育贤高兴地说。

防灾抗灾,着眼于减损;地力提升,更强调增产内功。在新东村,记者看到这里的农田装有自动喷淋设备、畜禽粪污资源液化池等多种设备,夏叶龙正在查看油菜长势。

新东村高标准农田建设项目本身就有地力提升的内容安排,同时还叠加了畜禽粪污资源化利用项目,这让夏叶龙彻底省心了。“这块田我种了10多年,能感觉到地是越来越薄了,有机肥还田来得正是时候。”夏叶龙告诉记者,今年水稻亩均增产约100斤,有了“肥田”这个底子,他下定决心种植一个心仪已久的水稻新品种,往高品质水稻方向发展。

提升耕地质量不似土地平整、引水上山那样显见,也看不到水、路、林、电等工程,但是,有土斯有粮,通过培肥改良可以实现土壤通透性能好、保水保肥能力强,大大增加有机质和营养元素,是实实在在的质变。

高标准农田既要建好,更要管好。安徽逐步探索形成了多主体参与、多渠道投入、多模式并行的“集体组织管护+受益主体管护+市场化管护”相结合的农田管护格局。甘肃出台我国首部关于高标准农田建设管理的省级地方性法规,以立法形式明确了高标准农田的管护责任。河南则专门印发《关于加强农田水利设施管护工作的指导意见》,省级财政每年安排1亿元管护奖补资金,全省充实“一长两员”队伍,井长、管护员、维修员达到13万人,为中原粮仓保驾护航。

重塑

以高标准农田建设为崭新起点,在良田的基础上,智慧农业蓬勃起势,种粮主体多元汇聚,高标准农田正深刻重塑农业生产流程和生产关系的“田下之变”

繁昌区一处农田里,中国科学院实施建设的伏羲农场正向智慧农业领域进军。

八级网格体系把大片农田具体为一个个小小的方格单位,天空地人机智能感知系统实时监测农情,大数据融合处理分析支撑人工智能决策为每一块田、每一时段提供最佳种植方案,这是典型的农业新质生产力,但必须基于一个重要前提:高标准农田。

“智慧化的基础是数字化,最基本的数据就是土壤信息。”中国科学院计算技术研究所博士赵洪龙告诉记者,伏羲农场土壤传感器会定期收集土壤养分信息并传入平台,墒情肥情一目了然,人工智能数据决策系统会自动对这些数据信息进行综合处理分析,给示范区的农户提供种植意见,农户根据提醒在手机端操作,就能够精准施肥浇水了。

如此种田,手机成为新农具、数字成为新农资,田还是几千年前的那块田,但又有了翻天覆地的“田下之变”,古老而传统的农业生产被智慧重塑。

冬日的暖阳下,记者驱车行驶在甘肃兰州新区中川园区周家梁村,车窗外就是接连成片、一望无际的高标准农田。置身其中,谁又能想到,兰州新区所在的秦王川盆地曾是“十里不见树”的千古旱塬。

为了多打粮,上个世纪,当地群众在长期生产实践中摸索发明了一种提升地力的“土办法”——大面积铺砂石、压田保墒,人们形象地称之为“砂地”。直到上世纪末“引大入秦”工程建成通水,秦王川盆地才摆脱了“靠天吃饭”的历史,粮食亩产由60公斤提高到了400公斤左右。

“然而,常年大水漫灌,年均降水量只有220毫米,蒸发量却高达2000多毫米,导致盐分在土壤中的积累越来越多,这对建设高标准农田、提升产量影响很大。”中川园区农林水务局局长王瑞说,对此,园区采用国内先进灌溉设备系统,将“大水漫灌”变革为智能化、精细化的灌溉。试验种植马铃薯、高粱、玉米等32个品种的耐盐碱作物,今年种植的玉米品种最高亩产达1036公斤,小麦亩产达500公斤。

高标准农田建好,更要管好。兰州新区高标准农田建设实行代建制,即由农林水务部门负责实施,委托园区国有集团公司代建,“统一流转,集中规划;统一代建,集中实施;统一运营,集中管护”,打破原有地块、沟渠和道路界限,整区域进行集中整治,一体化配备节水设备。

高标准农田建设,给兰州新区农业带来了新的气象,其背后则是耕地三权分置下的农业经营体系变革:代建国有公司根据农户种植意愿,将农田“一分为二”,即划分为农户自种区和大田作业区两大类,农户自种区留给想要自种的农户继续耕种,大田作业区由公司自主经营,兼顾小农户权益和规模化效益。

在皖南,高标准农田建设初期同步考虑土地经营安排。高标准农田建成之后,把土地流转出去的农户,通过流转费的水涨船高享受高标准农田建设的红利;以土地入股合作社的农户,因为种植收益的提高而获得更多分红;那些希望自己耕种的农户,则通过农业社会化服务与现代农业有机衔接起来。

“以前没搞高标准农田时,农民想让我们去服务,我都不乐意去,划不来。”安徽泾县益民农机服务专业合作社理事长王享兵如今觉得“划得来”了——路畅通、田平整,同样作业,成本大大降低。

从皖南大户“抢着流转”,到陇中农田“一分为二”,高标准农田建设的进程中,农业经营体系变化随行,在一块块微观的田块上上演着“生产力决定生产关系”。当然,在这些变化中,农民特别是小农的愿望始终都是朴素的,多打粮、多赚钱的诉求应该被给予充分的尊重和保障。

随着近年来高标准农田的建设力度不断加大、建设标准不断提高,截至2023年底我国累计建成面积已超过10亿亩,建成区粮食产出能力提高了10%~20%,机械化水平也比一般农田至少高出15个百分点,粮食综合生产能力显著提高,为保障国家粮食安全提供了重要支撑。

沃土遍山岗,稻谷泛金光。在高标准农田建设这场宏大工程中,变化远不止农田本身,扎根中国几千年来的农业生产方式和经营体系也正经历着前所未有的重塑。这种转变是时代发展的必然,它赋予了高标准农田更深层的意义、更洪荒的力量,使之得以筑牢国家粮食安全防线,打开农民致富之门,延续数千年农耕文明,在中国大地上再造米粮川。

作者:农民日报·中国农网记者 李庆海 李飞 杨丹丹 鲁明 刘学

来源:农民日报

监制:高雅 编辑:暴佳然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