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目前的全国美展来看,楷书与其它书体相比,是比较弱势的,因为它的作品不多,样式也比较单一,而且基本上都是以小楷、魏碑为主。
肖玉峰,江西泰和县的书法大家,在一次全国性的书法展览中,以一幅魏碑楷书得了奖,可以说是一种极具代表性的书法。
肖玉峰多次参加全国书法展并获奖,其作品多为魏碑风格,这次画展,肖玉峰得了一篇多字的大作,他抄写了宋濂写的《送东阳马生序》,长达700余字。
肖玉峰的得奖作品,是用一张有界格的宣纸书写而成,整幅作品可分成三个部份。这样的拼接,在各国展上都是很常见的。虽然有不少人反对这种形式的创作,但他们只是希望自己的作品看起来更好一些,这样才能得到评委们的认可,从这一点上来说,这并不奇怪。
肖玉峰的书法,从字体的书写来看,具有明显的北碑书风。他用笔稳健,字体奇特,显示出他对书法的造诣。
碑学的兴起,虽然与清朝的“金石癖好”密切相关,但更多的则是各代士人在一定的历史环境和思想氛围下,拓展了自己的生活情趣,进而影响着中国书学甚至是书学传统的嬗变。
其意义在于,它拓展了书法审美空间,打破了以往帖学一家独大的传统观念。碑铭的出现,使书法有了“艺术”的意义,使以前的书法从过去的“回溯”发展到“学习”和“师法”。
肖玉锋的楷书继承了《始平公造像》的笔法,其结构和字形都继承了《石门铭》的飘逸灵动,奔腾奔腾,雄浑雄浑,大气磅礴,而《爨龙颜碑》则是朴实无华,浑然天成。
用笔方正,收放斩截,刚劲有力,笔画重顿方勒,点画锋芒毕露,雄峻硬朗;笔画的粗细有很大的差异,虽然也有界限,但是字体的大小都是不同的;结字变化多端,因势而生,疏密有致,气势开阖,形中求奇险,而显庄重。
但肖玉峰的作品中又有不少问题,如一味地追求刀刻,显得太过锋利、生硬;他的气势并不恢弘大气,反而给人一种瘦骨嶙峋的感觉。
究其原因,在于作者对北碑学的运用能力不足。从清朝开始,就只有于右任和弘一两位大师,在书法上有所建树。他们有的以方为圆,有的以圆为方,有的以石为石,有的以碑帖结合,既有意蕴,又有刚劲,堪称碑学和书法的集大成者。
而肖玉锋的作品,虽有点睛之笔,但用笔简练,少了一份从容,少了一份沉稳大气的大师风范。由此可见,肖玉锋对于魏碑的认识还停留在表面上,想要更进一步,还需要更多的文化修养和艺术理念的支持,这也是当代书写者普遍存在的问题。
启功先生曾经说过:“从刀刃见笔毫”,就是说书法者要通过石头的影响,把它还原到自己的书法境界。
肖玉峰选择了“弃刀师笔”,强调自己的笔法,因为方笔切意,只是北碑的外在表现,而北碑的精髓,则是雄浑、质朴、自然。
热门跟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