55岁的董新利是新华青年夜校篆刻老师,他不仅擅长篆刻,还擅长核雕技艺。“不管是篆刻还是核雕都需要手工进行雕刻,所以需要我们有书法、绘画的基础。”闲聊中,董新利跟记者打开了话匣子,介绍了他的创作历程。

半路出家,从写字篆刻到核雕

“从小我就喜欢书法绘画,3年级开始自学毛笔字。每逢春节,我会手绘临摹年画,家里人看我有这方面的爱好和天赋,都很支持我学习。”董新利说,他从小喜欢在安静的环境里做安静的事情,所以书法、绘画直至现在依然伴随着他。

2000年时,董新利开始收藏寿山石,也就是在那时,他接触了圆雕,并逐渐进行一些篆刻创作。期间,他也数次外出学习。2010年,在寿光串珠流行时,他也从网上学习了各种雕刻技法。后来一个偶然的机会,他接触到了一串核雕物件,雕的是十八罗汉,现在看来不算精美,但他当时就着了迷,反复看了很多遍。“一枚小小的果核竟可呈现大千世界”,意识到这一点后,董新利就有了学核雕的想法。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为了学习专业的核雕技艺,2011年,董新利专门到苏州舟山核雕村拜师学艺,并辗转找到了吴建东、钟惠明(“核雕”鼻祖须吟笙承认的徒弟之一)学习。很快,他在核桃雕刻、橄榄核雕刻方面的技艺有了自己的优势。

“纯手工的核雕创作,运用镂空、圆雕、线刻、浮雕等表现手法,根据核上的自然纹理进行创造,精湛的刀工技艺、创新的思维逻辑缺一不可,只有用心雕刻,才能将人生百态纳于方寸之间。”董新利介绍,核雕作为中国传统民间微型雕刻工艺,是将桃核、杏核、橄榄核等果核及核桃雕刻成工艺品。其艺术特点是在较小的果核上雕刻出复杂的题材作品,手法细致入微。如今,核雕作为非物质文化遗产,兼有一定的文玩价值,因此,很多爱好者对核雕作品爱不释手。

“这个核雕作品叫《戏珠龙》,飞龙在天空翻腾,祥云相伴,波涛激荡,戏耍龙珠,寓意大业有成,生意兴隆。它采用了镂空浮雕、浅浮雕、圆雕等手法,作品精巧别致。”董新利的工作室里有很多这样的核雕作品,他又拿出几个人物头像核雕跟记者介绍说,这些人物的“面部肌肉”都是一刀刀刻出来的,走势活灵活现,所以人脸特征丰富,神情逼真多样,“在雕刻过程中,每一处细节都需要去学习、去琢磨、去雕琢。”

传承创新,为了守艺更是守心

不管是篆刻还是核雕,都需要有足够的时间和精力去完成,而且要不断精进技艺。董新利在外学艺两年后回到寿光,又师从山东工艺美术大师张国华研习潍坊核雕技艺至今。为了有更好的创作空间,他还专门收拾出家里的车库当作工作室。

“核雕创作需要一个安静的环境,每雕刻一件作品都是一次创新。而在创作过程中,眼力和刀法都很重要,我首先要反复研究核桃天然的纹理,再构思要雕刻的图案。然后,用刻刀将自然纹理隐藏到图案中。有时,本来雕刻前就构思好了图案,可是下刀后突然又有了新想法,这时就得停下来仔细琢磨,找到最佳方案,所以雕刻到深夜是常有的事情。”现在的董新利,已是潍坊市工艺美术名人、潍坊市工艺美术协会理事、潍坊核雕协会会员。他说,每天都会在工作室里工作很久,起码练字两小时,因为“印从书出,篆刻七分靠写三分靠刻”。也正是这样的坚持,从他手中出来的作品都精致耐看。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近年来,董新利创作的核雕作品屡屡获奖。2014年,在潍坊市首届核雕技艺大赛中,作品《齐白石》荣获优秀奖,被选入潍坊市核雕艺术档案作永久性收藏;2016年,作品《幸福》获第九届中国(潍坊)风筝产品博览会暨第四届潍坊工艺美术节“设计创新奖”;2016年,作品《供春壶》在首届中国(潍坊)国际风筝文化创意设计作品暨风筝扎制作品大赛荣获创意设计金奖……

“在我看来,篆刻、核雕的过程是一个自我修心的过程,可以锻炼人的心境,所谓的守艺,更多的是守心。核雕在方寸之间展示大千世界,对手艺人的总体素质要求相对较高,随着我年龄增长和视力下降,总有一天不能胜任。我希望有更多年轻人站出来,将这些手艺传承下去。”作为新华青年夜校篆刻老师,董新利希望从篆刻一个印章开始,向爱好雕刻的年轻人传承手艺,与志同道合的人交流学习,让更多的人爱上核雕,把这门传统的手工艺更好地传承发展下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