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青澍

面对不断变化的市场需求,如何提升教学质量、优化教学资源配置,培养适合新时代需要的高素质农业人才,是高等农业院校亟待解决的重要课题。近年来,精细化管理理念逐渐被引入教育领域,强调以系统化、规范化的管理手段,提高教学管理效率和教学效果。构建高等农业院校教学运行的精细化管理机制,不仅有助于提升教学质量和管理水平,还能为学生个性化发展提供支持,助推高素质农业人才培育。

完善教学管理制度

高等农业院校需从完善教学管理制度入手,以精细化的教学管理流程和标准,引领教学管理工作,确保教学活动的每一个环节都有明确的操作指南和质量要求。教学管理规章除包括教学计划、课程安排、考试评估等基本内容外,还应涵盖教学设备的维护与更新、教学资源的配置与使用等。例如,农科实验室设备的定期检修和维护、教学软件的更新和升级等,都需要详细的规定和流程,确保教学活动顺利进行。同时,院校需在规则制度中用明文条例明确各级教学管理人员的职责,避免不同管理人员在职权上的重叠或漏洞,提升管理效率和管理质量。例如,教务处负责全校教学工作的总协调,二级学院负责整体教学计划的制定和协调,系主任负责本系课程的具体安排和实施,教学秘书负责日常教学事务的处理和记录等。此外,院校需要充分考虑农业学科教学特色,结合农业学科教学实际需求制定管理条例。例如,在农科学生实习管理方面,院校应制定详尽的实习管理方案,包括实习单位的选择标准、实习内容的安排、学生实习期间的考核方式等;在农科教学中的户外项目管理方面,院校也要制定户外教学活动的规范,包括田间考察流程、户外安全管理、生态保护规范等。

强化信息化管理系统应用

教育现代化背景下,高等农业院校应积极构建信息化管理体系,搭建信息化管理平台,从而优化资源配置、提高管理效率。院校可购入信息化管理平台,引入“数字校园”,统筹管理教学各类数据,包括选课情况、成绩、学籍管理等学生信息,教材、教学计划等教学资源,教研教改项目、课程建设等教学研究成果。基于教学信息化管理平台,管理人员可以通过在线办公的形式查看和更新教学安排、课程资料,以及师生相关信息;随时发布通知、分析数据,帮助教学管理人员更好地把握教学动态和学生需求;利用信息化平台收集分析各种教学和管理数据,实时监控教学进度和质量,确保教学活动顺利进行。除了方便管理实务,高等农业院校还应构筑农业学科教师共建共享的数字教学资源平台,提升教学资源管理的数字化水平。院校可鼓励农业学科教师共同参与数字教学资源的创建与更新,形成一个涵盖农业学科和研究领域的丰富资源网络,且该数字教学资源平台可以实现资源的分类管理,方便农业学科教师查找所需资料。随着农业行业的发展变化与新技术的出现,院校应定期审查和更新数字教学资源,以适应新兴的研究领域和市场需求。

增强教学过程管理的精细化

农业学科是实用性专业学科,其教学过程质量关乎农业高素质人才的培育效果。高等农业院校需提升教学过程管理的精细化水平,以充分满足学生学习需求。一方面,农业学科课程设置的精细化。院校教务部门应根据现代农科行业对人才的需求与学生个体差异,实现农业学科课程设置的精细化,确保课程内容能满足市场需要。例如,院校可以和农业企业合作,了解其所需的技能与知识,定期更新课程内容,增加相关理论与实践课程,提升毕业生就业竞争力。院校应积极采用模块化课程设计,使农业学科课程更加灵活多样,便于学生根据自己的兴趣与职业规划,有针对性地选修相关课程,增强学习主动性和参与感。另一方面,教学反馈与改进举措的精细化。院校应建立全面的反馈与改进机制,使教学过程更具动态性与适应性。定期收集学生对农业学科课程内容、教学方法、教学效果等的反馈信息,了解学生的真实想法与建议,及时发现教学中的不足。在获取学生反馈后,院校和教师应认真分析反馈结果,并在下次教学中加以改进,及时调整教学策略,增强教学效果。在教学评价方面,院校应建立综合性的评价体系,既要通过成绩评价学生的课程完成效果,也要通过学生的农业实习项目、实验项目等评价学生的农业学科素养,全面了解学生学习状况,针对性地进行教学指导,培养出更多符合时代要求的优秀农业人才。

(作者单位:吉林农业大学教务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