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粤港澳大湾区“菜篮子”工作办公室对粤港澳大湾区“菜篮子”生产基地(第十三批)拟合格名单进行公示,贵州省共61个生产基地入围,标志着贵州蔬菜出山又向前迈出了重要一步。在此之前,贵州蔬菜已用数年时间实现了从“提篮小卖”到“百万吨出山”的转变,产业也实现了规模化、标准化、品牌化发展。数据显示,今年前三季度,贵州省蔬菜产量2663.45万吨,比去年同期增长4.1%。
找准单品,闯市场先懂市场
前不久,拥有“中国豌豆尖之乡”称号的贵州省黔南布依族苗族自治州龙里县湾滩河镇的豌豆尖进入采收季节,小小豌豆尖被划分为4个等级,等级最高的“豆贝”在行情最好时每斤能卖到将近180元。采摘下来的豌豆尖经分类打包后进入冷库保鲜,再经由冷链车前往机场,转乘飞机飞往香港,几个小时内就能走上粤港澳地区消费者的餐桌。
早在2016年,“龙里豌豆尖”就成功申报了农产品地理标志。近年来,龙里县通过招商引资、政策优惠、政府引导等方式,重点培育了6家豌豆尖种植企业、4家合作社、8家家庭农场带头发展豌豆尖产业,与粤港澳大湾区、上海等市场建立订单销售关系,推动龙里豌豆尖“入沪进湾”。在龙里县的精心培育下,龙里豌豆尖的名号越发响亮,成为粤港澳、北上广地区的“抢手货”。
贵州得天独厚的自然生态,为种植优质蔬菜提供了天然优势。《贵州省蔬菜产业发展规划(2021—2025年)》提出了贵州省蔬菜产业的产业定位,即以高质量发展为统领,以高山高原产地为基本特征,以绿色为底色,以市场为导向,建成全国重要的夏秋蔬菜基地,调补省内和周边省区的冬春蔬菜基地,适度规模的城镇保供蔬菜基地,建设全国“干净·优质”蔬菜为标志的产业强省。“市场需要什么,贵州就种植什么”。立足于“干净·优质”的核心优势,贵州各地纷纷以“需”定“产”,打造出了贵州菜心、湄潭香葱、惠水佛手瓜、镇宁小黄姜、龙里豌豆尖、仁怀豌豆尖等地方特色产品,有效提升了贵州蔬菜的影响力和知名度。
眼下,黔东南苗族侗族自治州麻江县万亩直供粤港澳大湾区蔬菜基地的秋冬蔬菜陆续迎来丰收,村民们正忙着采摘、打包,日均发货量4万斤。
在黔西南布依族苗族自治州安龙县德卧镇坡告村,贵州蔬菜集团的1200亩菜心基地开始大规模采收,该基地采取边种、边管、边采收的模式,当地的菜心将在近期源源不断地销往粤港澳,产量最高时单日可达30吨。
在黔南布依族苗族自治州都匀市墨冲镇良亩村,在地的白花菜、白菜也在为销往东部市场作准备。当地种植了茄子、节瓜、苦瓜、南瓜、豇豆、西红柿、西葫芦、白菜、花菜、西兰花、香细菜、豌豆、菜苔等10余种精品蔬菜,保障一年四季都有不同的新鲜蔬菜送往大湾区。
精心布局,打通出山越海通道
在日前广东广州举办的第二十一届中国国际农产品交易会上,贵州多家农业企业与粤港澳大湾区的采购商签约,合同金额超3.46亿元。为推动贵州黄牛和黔菜入粤进湾,展会期间,贵州省农业发展集团有限责任公司还带去了菜心、豆苗、螺丝椒、鲜牛肉等明星产品供采购商品尝选购。
为进一步拓宽贵州蔬菜销路,推进贵州蔬菜品牌化建设,今年以来,贵州省围绕菜心、韭黄、香葱等特色产品,持续开展“黔菜广进”“黔菜入沪”品牌产销推介活动。
粤黔两地积极搭建产销对接平台、建立稳定供销关系,加快品牌建设和产品创新供给,推进粤港澳大湾区“菜篮子”生产基地建设,推动黔货出山入湾。
目前,数以千计的贵州农产品分销中心、批发市场档口、超市专销、社区网点正在粤港澳地区崛起。截至11月底,贵州省通过粤港澳大湾区“菜篮子”认证的基地共459个,63个特色农产品拿到“圳品”认证。
据悉,下一步,贵州将聚焦大宗优势产品和区域特色优势产品,创建150个示范性健康菜园,重点在黔西南、安顺、黔南等地布局冬春果菜基地建设,同时加强主体培育引进,依托贵州省农业发展集团有限责任公司的优势,打造保供有力、产销稳定的保供外销联合体。
详见《中国食品报》(2024年12月13日3版)
排版、美编:苏怡(实习)
审核:张亚亚
终审:欧阳美华
01
02
热门跟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