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苏-27怎么来到中国?如果苏-27真的优秀为何我国还要研发歼-11B?
众所周知,我国的军事实力和武器装备水平在这几年迎来大爆发,尤其是诸如歼-20、歼-35等各类先进战机纷纷亮相,似空中长剑,捍卫祖国边疆。
当然,这些成就的背后,不是一朝一夕的追赶,而是整个军工体系几十年如一日的学习和沉淀。而我国在改革开放后空军军工的新起点,正是苏-27的引进开始的。
那么,我国为何要引进苏-27战机,又为何要在苏-27的基础上,研发歼-11系列战机呢?
苏-27战机,是一款重型战机,北约代号侧卫。在苏联进行1977年首飞之后,就走进了大家的视野。
许多军事家、政治家都知道,这款战机的出现意味着军事设备非同寻常的变革。
十几年后,这款战机再次进行列装,其系列改版颇多,出口到了多个国家。一方面,苏联凭借它受益颇多;另一方面,这款战机也打响了苏联的名气。
上世纪六七十年代,美苏争霸处于最为激烈的状态,为了能够更好得震慑对方,双方的竞争重点之一就是新一代战斗机的研发。
由于美国在越南战争中的空战失利,美国军工开始反思以往片面追求飞行速度和飞行高度的设计思路。他决定研制远程歼击能力和近身搏斗能力兼备俱佳的新一代战机,即后来的F-15战斗机。
到了60年代末,苏联得知了美国研制新一代战机的消息,但苏联最新的米格-23战机与F-15具有明显的代际差距。
因此,苏联政府立刻找到包括苏霍伊在内的国家三大飞机设计局,要求立刻研制新一代先进战机,并且明确新一代战机必须在F-15的各项主要指标上再高出10%,以弥补列装时间差。
1969年末,苏霍伊就拿出了第一个设计草案,为了满足苏联国防部在动力,速度,装载武器等方面近乎变态的严苛要求。苏霍伊大胆的采用了一体化气动布局。
只是方案一经公开,就遭到了当时多数专家的反对,以至于险些被放弃。好在当时苏霍伊设计局的创始人兼总设计师的帕维尔·奥西波维奇·苏霍伊大力支持了这一方案。
1972年,经过大量的论证和修改后,苏联最终决定将新一代先进战机的研制工作拆分为两个独立的子项目,以适应新形势下的空战要求。
其中,由苏霍伊承担其研制,米高扬负责轻型战斗机的研发。而双方最终的产品正是苏-27和米格-29。
在苏联强大的军工体系的助力下它的研制相当迅速,1975年完成初步设计工作,1977年进行首次原型机试飞。
但是在1979,叙利亚发生了米格-23和F-15的直接对抗,对抗以米格29的失败告终,F-15超乎想象的强大,也震惊了苏联空军。
这件事情之后,苏霍伊通过获得的F-15性能数据资料发现,苏-27的各项设计指标仍然落后,于是再次冒险进行了大改,方案重新设计,关键部件全部回炉重造。
终于在不断的试飞,改进,再试飞,再改进的过程下,苏-27终于在1983年完成项目验收。
尽管苏-27的列装相较于其对手F-15晚了将近十年,但凭借先进的气动设计,优异的动力系统和强大的空中缠斗能力,使得其一经出场,便震撼了世界。
苏-27首次出场于1987年,一天挪威的P-3反潜巡逻机正在侦察苏联海岸的时候,迎面便撞到上从未见过的苏联新型战机。
在当时,两大阵营有个不成文的默契,就是对抗归对抗,但不能主动开火。毕竟,主动开火就成了主动挑起事端。
因此,挪威的反潜巡逻机有恃无恐,在遭受苏-27多次驱离后,仍然试图抵近侦察。
就在这时,苏联的苏-27战机调整身位,突然加速,径直冲P-3反潜巡逻机贴身冲了过去。这一冲对苏-27不要紧,却把对面飞机一侧的引擎螺旋桨叶片撞掉了。
热门跟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