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个议题可能引起一些人的疑问:科学究竟有何依据能宣称鬼神非实?又该如何验证这一声明的真伪?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让我们先来澄清科学的本质。科学实际上是一种假定,它具有可被推翻的特性,并且科学本身并非等同于真理。

换言之,科学是有可能出错的,更确切地说,科学一定是“有误的”。

这听起来可能让人感到困惑。科学怎么可能会出错呢?

通过一个例子,或许能帮助你理解。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在我们的学习过程中,牛顿的经典力学是被广泛传授的知识,它是基于绝对时空观建立的,时空是恒定不变的。但爱因斯坦的出现,颠覆了我们的旧有认知,他的相对论告诉我们,时空是相对的,并非一成不变。于是我们发现,牛顿的经典力学其实只是相对论在低速、低引力环境下的一个近似表达。

所以,从严格意义上讲,牛顿的经典力学是“错误”的,因为其仅仅是一种近似。

既然它是“错误”的,为何我们还要研究它?为何经典力学仍旧主宰着我们的日常生活?

那是因为我们生活在低速、低引力的环境中,经典力学的精度已经足够满足我们的需求,对于我们的实际应用来说绰绰有余。如果在这个领域非要采用相对论,反而会带来不必要的复杂性。

这揭示了什么?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由于科学具有可证伪的特性,这表明科学永远在追求真理的道路上(那些宣称科学的终点是神学的观点是典型的伪科学),永远都在不断进步。进步的路途中,科学不断突破自身的局限,使其自身变得更加普遍适用。

该如何理解科学的可证伪性呢?

让我们再来看一个通俗的例子。人们见到的第一只天鹅是白色的,第二只也是白色的,第三只同样如此……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人们所观察到的所有天鹅都是白色的(这里只是为了举例,不涉及实际颜色),于是很自然地,人们会归纳出“天鹅都是白色的”这一结论。

这就是科学的思维过程。

然而,一旦人们发现了一只黑色的天鹅,那么“天鹅都是白色的”这个科学论断就会被“证伪”,哪怕在现实中人们始终未能找到那只黑色的天鹅,但理论上,那只黑色的天鹅一定存在,正等待人们去探索。

也就是说,科学知识永远不可能被最终证实,却随时可能被“证伪”。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科学的研究范畴关注的是客观实在性的普遍规律,它关注的是集体现象,而非个体事件。同时,科学的重点在于揭示客观实在性的内在法则,而不是刻意证明或否定某事物的存在。

读到这里,你对科学的定义应该有了全新的理解,而问题本身也变得更加清晰。

鬼神的概念并不具备“可证伪性”,因此它不属于科学的范畴,或者说,在科学的语境中,鬼神并不存在。

虽然许多人声称亲眼目睹了“鬼神”,不管他们是否真的看到了,即使确有其事,这也不属于科学的研究范畴,因为科学关注的是普遍性事件,非个别案例。

再以一个例子来说明,牛顿看到苹果落地,其他人也能看到这一现象,这是普遍性事件。

“苹果落地”是客观存在的现象,科学所探究的是其背后的规律,科学并非为了发现“苹果落地”这一现象。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尽管这些讨论看似与原先的问题并无直接联系,但实际上,问题已经得到了解答。

科学表明鬼神不存在,但科学仅是人类理解世界的一种方式,并非唯一的认知途径。同时,科学也不能等同于正确无误。

这意味着,“鬼神”仍然可能是存在的。

实际上,所谓的“鬼神”不过是对未知现象的一种称呼。人们所恐惧的并不是鬼神本身,而是对未知的恐惧。尤其在夜晚,未知的因素更多,特殊的环境让恐惧感更加强烈。

科学家曾进行过相关实验。老鼠的胡须能起到雷达的作用,感知周围环境的远近。将一只老鼠放置在池塘中央,它能迅速游回岸边。但当剪去老鼠的胡须后,它会在水中挣扎,因为失去了感知距离的能力,不知道岸边的远近,最终因未知与恐惧导致无法逃生。

人类对世界的探索永无止境,未知始终存在,随着我们了解的越多,可能发现自己越来越“无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