食草动物在面对天敌时的无助形象,早已深入人心。在漫长的追逐中,若逃脱不及,等待它们的似乎唯有被捕食的命运。
似乎食草动物在自然界中,除了逃窜,便再无他法,若是脚步稍慢,便只能沦为口中餐。
在我们的刻板印象里,食草动物缺乏自卫的能力,似乎天生就是为食肉者所食。
那么,既然食草动物不断遭受天敌的威胁,不断经历被追逐的惊险,它们为何没有在进化的道路上,发展出抗争的能力,譬如发展出攻击性的器官,以抵御食肉动物呢?
关于这个问题,我们需要澄清两个常见的误区。
第一,食草动物真的不具备攻击性吗?事实恐怕并非如此。
就拿这位来说,哪个食肉动物会轻易招惹?
而谈到现今地球上体型最为庞大的动物,那非大象莫属,任何食肉动物对其都是敬而远之。
然而,大象并非自始至终都如此庞大,早期的大象,如始乳齿象或古乳齿象,与现今大象的体型迥异,如下图所示的第一个动物便是始祖象,其体形甚至不及人类。
面对食肉动物的威胁,大象的应对之道是持续壮大,体量愈发庞大,獠牙愈加粗壮。凭借庞大的身躯,大象只需甩一鼻子,捕食者就可能失去战斗力;若被大象的巨蹄踩到,那更是直接丧命。除非迫不得已,哪个捕食者愿意冒险招惹大象?
而大象在进化过程中,并未放弃其原本的草食天性,因为觅食草本就是轻而易举之事,遍地可寻。
因此,体型巨大、体魄强壮成为许多食草动物的“攻防武器”。
但体型庞大也有其固有的弊端。大象这样的大型动物很快会发现,食物资源变得日益稀缺,因为体量增大意味着需要更多食物来维系生命,而草本不如肉类富含能量。大象必须不断进食才能满足所需。
为此,大象进化出了又一生存策略——减缓繁殖速度,控制种群数量。
你或许已注意到,大型动物的繁殖能力通常不佳。
繁殖速度放缓,随之而来的一个更严重问题就是,大型动物难以适应不断变化的环境,这可能导致它们更容易灭绝。哪怕是微小的环境变动,也有可能将大象等大型动物推向灭绝的边缘。
然而,你或许会注意到,有些动物如以下这位“先生”,日子过得却颇为滋润。
以兔子为例,它毫无攻击性,却依靠超凡的繁殖能力求得生存,在澳大利亚等地,兔子泛滥成灾,即使是人类也对其无可奈何,兔子的“抵抗武器”便是其强大的繁殖能力!
再比如这位跑路高手。
羚羊不仅奔跑迅速,对周围环境的感知也极为敏锐。奔跑神速正是羚羊的“自卫之道”。
实际上,不仅仅是兔子和羚羊,许多位于食物链底端的动物都拥有这类才能:繁殖能力强,奔跑速度快。
与大象漫长的孕期相比,兔子则堪称“生育机器”,拥有两个子宫轮流孕育后代,速度惊人。
拥有如此强大的繁殖能力,再加上卓越的奔跑技能,自然赋予了兔子极强的生存能力。
自然界的动物均具备生存的本能,它们不断适应周遭环境,绝非毫无抵抗之力。动物们不断在权衡是躲避捕食者还是与之抗衡,选择最适宜的进化方向。
当然,这需要漫长的时间积累,并在无数尝试和错误中才能做出选择,选择的结果就是如今我们所见动物生存的形态。
事实上,在人类这种具备“超凡”优势的物种出现之前,自然界中的动物很少因捕食者而灭绝,它们会持续调整,进化出适应环境的新技能。
再来谈谈第二个误区。
不少人对进化论存在误解,认为进化必然是有方向的,由低级向高级递进。然而,进化实际上并无方向可言,它是一个完全随机的过程。
突变实际上是繁衍过程中的计划,而突变本身并无方向性,大自然只会筛选出最适应环境的突变。
食草动物进化出攻击性武器,虽然能在很大程度上提高生存几率,但从理论上讲,进化的方向无穷无尽,进化出攻击性武器的可能性实属微乎其微。
适应环境的方式多种多样,进攻性武器不过是其中之一。从某种意义上讲,高效的防御亦算得上是“攻击性武器”。例如,羚羊迅速的奔跑能力足以让猎食者如豹子筋疲力尽,迫使其放弃捕猎。
同时,大自然会不断进行全方位的平衡。如果食草动物能完全抵抗食肉动物,结果并不是食草动物胜出,而是可能加速走向灭亡,因为若食草动物数量过多,将无足够的草类供其生存,整个食物链将彻底崩溃,引发灾难性的后果。
热门跟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