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广东自古以来便以其错综复杂、四通八达的水系而著称,珠江更是跻身中国三大河流之列,滋养着这片富饶的土地。在广东境内,珠江分流为八大出口,浩渺壮阔地汇入南海,这一自然奇观被形象地称为“三江入粤,八门出海”,“八门”分别为虎门、蕉门、洪奇门、横门、磨刀门、鸡啼门、虎跳门及崖门。

往昔,在珠江口尚未架起“通途”之时,珠三角东西两岸城市受河流等自然环境因素的限制,联系并不密切,经济发展相对独立且不均衡。东岸的深圳、东莞等城市,凭借毗邻香港的地理优势,率先沐浴改革开放的春风,经济迅速崛起,高楼林立,产业蓬勃发展。而西岸的珠海、中山等地,虽然同样拥有得天独厚的区位条件和丰富的自然资源,却因交通不便,与东岸的交流合作受限,发展步伐相对滞后。

珠江作为天然的屏障,不仅隔断了两岸的直接联系,也限制了资源、人才、信息等要素的自由流动。货物往来需依赖轮渡或绕行,时间成本高,效率低下,严重制约了区域经济的整体发展和一体化进程。

随着时代的进步和技术的革新,人们开始着手打破这一地理隔阂。从虎门大桥的横空出世,到南沙大桥(虎门二桥)的雄伟矗立,再到港珠澳大桥的惊世跨越,一座座雄伟壮观的桥梁如彩虹般横跨珠江口,不仅极大地缩短了珠江口两岸的时空距离,更打通了区域经济发展的“任督二脉”。

而步入2024年,深中通道、黄茅海跨海通道相继通车,这些举世瞩目的工程不仅将散落在“八大口门”周围的城市群紧密相连,更为珠江两岸的产业协同、资源高效配置注入了新的活力,也为珠江东西两岸城市群之间的分工合作、凝聚合力带来了前所未有的发展机遇。

下面一起去探索这些横跨珠江口的壮丽桥梁吧!

黄茅海跨海通道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黄茅海跨海通道起于珠海市平沙镇,终于江门市台山市斗山镇,全长约31公里,其中跨海段长度约14公里,排名全球第八。设置高栏港大桥(主跨700米双塔单跨)、黄茅海大桥(2×720米三塔双跨斜拉桥,是世界上跨径最大的三塔公路斜拉桥)2座主桥,以及隧道2座、互通4座、服务区1处。

黄茅海跨海通道是《粤港澳大湾区发展规划纲要》发布后首个开工建设的跨海通道工程,东连港珠澳大桥,从珠海向西跨越黄茅海水域,掠过鸡啼门、虎跳门、崖门三门,在江门向西连接西部沿海高速,在珠江口再次划下“关键一横”。

深中通道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深中通道是粤港澳大湾区连接珠江口东、西两岸的战略性通道,北距虎门大桥约30公里,南距港珠澳大桥约31公里,是国高网G2518(深圳至广西岑溪)跨珠江口的关键控制性工程,在国家综合立体交通网中具有重要地位。

世界最高通航净空海中大桥——主跨1666米的深中大桥高耸入云;偌大的西人工岛如“鲲鹏展翅”,曾创下快速成岛世界纪录;全长约6.8公里的沉管隧道遁入海底,这是全球最长最宽的钢壳混凝土沉管隧道……历时7年建设,这一全长约24公里、集“桥、岛、隧、水下互通”于一体的跨海集群工程,攻下多项世界级技术难题,创下10项世界之最。

港珠澳大桥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2018年10月23日,全长55公里的港珠澳大桥正式开通。它是当时世界总体跨度最长、钢结构桥体最长、海底沉管隧道最长的跨海大桥,也是在“一国两制”框架下粤港澳三地首次合作建设的超大型跨海交通工程,被誉为“新世界七大奇迹”之一。

港珠澳大桥的开通,让香港到珠海、澳门的车程从3个小时缩短至约45分钟。特别是2023年,随着“港车北上”“澳车北上”政策落地,港澳单牌车可经港珠澳大桥往来广东,港珠澳“1小时生活圈”基本形成。

港珠澳大桥建成通车以来,粤港澳大湾区经济总量从2018年的10.8万亿元增长到2023年的超14万亿元,综合实力不断迈上新台阶。

南沙大桥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南沙大桥(原虎门二桥项目)是连接广州市南沙区与东莞市沙田镇的跨江大桥,全长12.9千米,包括坭洲水道桥(主跨1688米)、大沙水道桥(主跨1200米)两座超千米的大跨度悬索桥。其中,坭洲水道桥主塔高260米,相当于90层楼的高度,高度居国内悬索桥前列;锚碇地连墙外径达90米,面积相当于15个篮球场,规模居世界前列;钢箱梁全宽49.7米,是当时世界上最宽的钢箱梁悬索桥。

2019年4月,南沙大桥建成通车,最高峰日自然车流量曾超20万辆次,货车占比超过40%,是珠江口东西两岸的“黄金通道”。

虎门大桥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1997年6月9日,虎门大桥正式通车。虎门大桥横跨东莞虎门和南沙之间的珠江入海口,是中国第一座大型悬索桥,主航道跨径888米,居中国前列,被誉为“世界第一跨”。

作为首座跨越珠江口东西两岸的大型桥梁,虎门大桥使两岸的通车里程缩短了120多公里,不仅支撑了珠三角经济的快速发展,还引领了中国桥梁建造史上的技术创新。

虎门大桥完全是由中国人自己设计、施工、监理和科技攻关的,拥有18项国内或国际先进水平工程技术和工艺,标志着二十世纪中国桥梁建设的最高成就。

文/何婕妤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