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文陈述所有内容皆有可靠信息来源赘述在文章结尾
你敢相信吗?生活中看似穷苦潦倒的拾荒者极有可能是隐藏的富豪,在短短的3年就能赚百万,这并非是天方夜谭,而是真实存在的现象。
2021年,上海一位老奶奶因为捡拾垃圾并堆放在家中和楼道,引发邻居不满,最终被告上法庭,人们本以为她是生活所迫,却意外发现她名下拥有多套房产,每月租金收入近两万元。
“捡破烂的”,这几个字常常与贫困、落魄联系在一起,成为人们茶余饭后的谈资,甚至是不屑的对象,然而,真实的情况远比我们想象的复杂......
在我国,拾荒者群体中,隐藏着许多不为人知的故事,有的靠着拾荒实现了人生的逆袭,有的则以此维持着安稳的生活,拾荒,真的就意味着穷困潦倒吗?
北京“破烂大王”乔保锋
乔保锋,一个来自河南固始县的年轻人,15岁就来到北京昌平区打工,瘦小的身材限制了他的工作选择,只能从事筛沙子之类的体力活。
中国法院网:京城发迹“破烂王”大肆窃电被判19年
在工作之余,他开始捡拾废品,并意外地发现,卖废品的收入竟然比筛沙子的工资还高,于是他毅然决然地放弃了原来的工作,专职从事废品回收。
彼时正值北京大兴土木的时期,建筑工地上的废弃物成为了乔保锋的“宝藏”,他凭借着敏锐的商业嗅觉和勤劳的双手,逐渐将废品回收生意做大做强。
到了30岁,他已积累了千万家产,成为了远近闻名的“破烂大王”,你知道在2000年,千万家产意味着什么吗?
那时北京三环的房价也不过才每平米3500元,乔保锋的财富足以让他过上优渥的生活。
成功并没有让乔保锋迷失方向,反而让他更加膨胀,他伪造国家证件,盗窃电力,最终锒铛入狱。
尽管结局令人唏嘘,但乔保锋的经历仍然是一个典型的拾荒致富案例,他从一个贫困的农村小伙,凭借拾荒逆袭成为千万富翁,还娶了三个妻子,育有六个子女。
城市拾荒老人
与乔保锋的传奇故事不同,城市里那些翻捡垃圾桶的老人,他们或许衣着干净,子女或许有着体面的工作,他们拾荒并非生活所迫,而是一种习惯,一种消遣,一种补贴家用的方式。
清晨,他们穿梭于各个小区,捡拾着被丢弃的纸箱、塑料瓶、外卖餐盒,这些看似不起眼的垃圾,却是他们收入的来源。
他们一天的收入或许只有三四十元,甚至上百元,但这足以让他们买菜、补贴家用,也足以让他们感受到劳动的价值和生活的乐趣。
下午,他们或许会去公园打牌,享受着悠闲的时光;晚上,他们会回到家中,用捡来的钱买菜做饭,与家人共享天伦之乐,他们并非生活在社会底层,他们也拥有自己的生活,自己的快乐。
这些拾荒老人,看似不起眼,却在无形中为城市的环保事业做出了贡献,他们捡拾的纸张、塑料等可回收物,成为了中国循环经济的重要组成部分。
河南长葛大周镇的“破烂王国”
在河南省许昌长葛市的大周镇,8万村民依靠捡拾和加工“破烂”,创造了一个令人难以置信的经济奇迹。
人民资讯:“捡破烂儿”,捡出800亿元!
这个被称为“中国矿山机械示范基地”的小镇,是如何从一个贫困的农业地区,发展成为一个拥有千余家实体经济,与特斯拉、比亚迪等知名企业合作的产业重镇的呢?
大周镇的致富之路,并非一蹴而就,而是一个充满艰辛和智慧的探索过程,大周镇地处平原,却三面环水,交通不便。
土地贫瘠,主要种植红薯和花生,村民们连温饱都难以解决,为了摆脱贫困,他们尝试开采地下资源,却一无所获。
后来一些村民开始将红薯加工成粉条,运到县城售卖,为了不让货车空返,他们开始沿路捡拾废品,补贴家用。
他们最初捡拾的是废纸、塑料等价值较低的物品,后来逐渐转向了价值更高的废铜、废铁、废铝等金属。
1979年,村支书了解到开封尉氏有人在用土法炼合金,利润颇丰,于是决定带领全村学习这项技术。
这一决策并非一帆风顺,许多村民担心没有经验、技术和买家,但村支书最终说服了大家,并进行了合理的分工:一部分人负责收购废品,一部分人负责加工,一部分人负责寻找买家。
大周镇的废品回收量迅速增加,一天就能回收一两吨废铜废铝,数百家经济实体也应运而生,形成了一个庞大的“破烂王国”。
随着国家经济发展和国际市场变化,大周镇的废品回收产业也面临着挑战,为了避免被市场淘汰,他们做出了一个大胆的决定:转型升级。
他们将收购范围扩大到锌、锰、铬等新兴金属,并引进沿海地区的前沿产业,2004年,大周镇的经济排名从倒数第一跃升至长葛市第一,甚至许昌市第一。
为了保持竞争力,大周镇不断寻求新的发展方向,他们意识到轻量化是汽车行业的发展趋势,于是决定建设全球第一条高档镁合金汽车轮毂生产线。
2017年,这条生产线正式投产,并在投产仪式上就获得了德国奔驰公司三年50万只轮毂的订单,价值20多亿元,随后,特斯拉、大众等汽车厂商也纷纷与大周镇合作。
除了汽车轮毂,大周镇还参与了摩拜单车的车架生产,到2021年,大周镇的主营业务收入已达832亿元,实体经济发展到1000多家,成为了名副其实的“破烂王国”。
纽约街头的拾荒者
在繁华喧嚣的纽约街头,有这样一群特殊的身影——拾荒者,他们穿梭于熙熙攘攘的人群和川流不息的车辆之间,为了生计而努力着。
纽约街头的拾荒者:集20个废旧瓶罐赚1美元
在这座国际化大都市里,拾荒者们的工作看似微不足道,却饱含着艰辛与坚持,他们要收集整整 20 个废旧瓶罐,才能赚取仅1美元。
在繁华且充满活力的纽约街头,何塞法·马林和佩德罗·罗梅罗再一次迎来了新的一天,这一天,如同他们过往经历的无数个日子一样,充满了疲惫与坚持。
从清晨的第一缕阳光洒下,直至夜幕降临他们始终在街头忙碌着,每天都不得不与那堆积如山的废旧瓶罐以及散发着异味的垃圾袋进行艰苦的“斗争”。
这对来自墨西哥的夫妇,已经在美国这片土地上生活了整整34年,在这漫长的岁月里他们经历了风风雨雨,见证了时代的变迁。
当被问及对自己所从事工作的感受时,他们毫不犹豫地表示,自己喜欢这份“工作”,尽管在外人看来,这份工作充满了艰辛与困苦,但对于他们而言,却有着特殊的意义。
他们是拾荒者,是依靠收集废旧瓶罐来维持生计或者赚取额外收入的人,他们的身影频繁出现在纽约的大街小巷,成为了这座城市独特的一道风景线。
1982年,面对民众对于纽约公共场所中玻璃瓶和塑料瓶泛滥成灾发出的强烈抗议,当局果断采取了行动,施行了一项被冠名为“瓶子法”的可回收容器法。
它首次明确规定,针对每一个回收交予政府的塑料瓶,需支付5美分的费用,这意味着消费者在购买每瓶饮料时,需要额外支付5美分。
消费者也能够通过退回空瓶的方式,重新收回这5美分,随着社会情况的变化和政策的调整,这一费用稍有提高,并且瓶装水的瓶子也被纳入了该法规的范畴。
然而实际情况却并不如预期那般理想,由于消费者普遍缺乏退回瓶罐的积极性,这便催生了一个新的现象,许多人转而成为了专业的废旧瓶罐捡拾者。
但事情远非仅仅收集瓶罐这么简单,他们还必须依据瓶罐的类型和品牌进行细致的分类工作,尽管这份工作的收入并不丰厚,但依然有一些人被这个职业所吸引。
结语
拾荒并非只是简单的废品回收,它也可以成为一种创业方式,一种产业模式。
过去的拾荒或许只是个人为了生计而进行的零散活动,缺乏系统性和规模化,随着时代的变迁和社会经济结构的调整,拾荒也成为了一种充满机遇和潜力的创业方式。
文章信息来源:
中国法院网:京城发迹“破烂王”大肆窃电被判19年
人民资讯:“捡破烂儿”,捡出800亿元!
纽约街头的拾荒者:集20个废旧瓶罐赚1美元
热门跟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