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一世纪90年代,中国做出经济体制转型重大决定,先是上海大批纺织女工下岗,后来东北工人大规模下岗,再后来漫延至全国,数量达4500多万。
如果纯粹从理论上看,数千万工人下岗失业,中国的经济发展必会遭受重创,出现类似美国大萧条的景象,社会必然会动荡不安。
然而事实并非如此简单,在这次下岗潮中,除了一部分工人围堵政府,要求解决安置、社保等之外,社会并没出现严重混乱,而国家经济却高速发展。
为什么九十年代城填工人工人大量失业,而国家经济却高速发展?这里不得不提到农民的贡献。
当时,国营企业、集体所有制企业在改制前,工人阶级可是老大哥,是铁饭碗,老子退休,儿子接班,天经地义。
国营企业赚钱归企业,亏损归国家。工人的工资高,福利待遇好,住房、养老、医疗、教育和就业应有尽有。
但正是这既办企业,又办社会的做法,造成国企负担重,经营困难,亏损严重,为后来国企倒闭破产埋下伏笔,为工人下岗失业掘起坟墓。
尤其是入世后,大量的外资企业和民营企业产生,这些企业负担小,经营灵活,可谓船小好调头。国退民进,在私营企业竞争下,大量中小国企纷纷破产。
90年代后期,我们见证了一个看似矛盾的就业现象:一边是大量工人下岗失业,而另一边则是农民工纷纷进厂。
从理论上说,这些下岗工人大多在原有的国有企业中积累了一定的工作经验和技能,本应当能顺利再就业。
而反观农民,一无知识,二无技术,从进工厂打工角度,是竞争不过下岗工人的。
然而,事实却出人意料,农民进厂当了工人(农民工),而城市工业却失业了,为什么下岗工人不选择进厂呢?
这里不得不说到思维观念的问题,思想决定行动,观念决定人生,思想观念落后,不能与时俱进,必然被时代所淘汰。
农民工通常来自农村,他们对工作条件和待遇要求较低。他们能接受私企的低工资,有劳动力成本优势,这对于私营工厂来说具有很大吸引力。
而工人习惯了高工资和优厚的福利待遇,不愿接受私营企业的低工资条件,所以在同等的条件下,无竞争优势。
下岗工人不进厂,还有一个重要原因是心理因素。下岗对于他们人生来说是一次重大打击,他们对进厂工作产生了一定的抵触情绪。曾经在国有企业稳定工作的经历,让他们在心理上难以接受私营企业。
社会保障体系的不完善也是一个不容忽视的因素。在当时条件下,大多中小型私企为了降低成本,是不为打工者办理各种保险的。
下岗工人担心在私营企业无法获得社会保障,顾虑重重。而对于农民工来说,由于他们在农村尚有土地作为最后的保障,对于企业办不办社会保险无所谓。
再者,就是吃苦耐劳的精神问题。对农民而言,最勤劳、最吃苦,为了挣钱,他们愿意加班加点,能接受恶劣的工作环境,比如建筑工地、尘废、矿山井下等。
下岗工人,他们习惯了按布就班的作息时间,习惯了工厂车间里从事流水线式的工作环境,不愿加班加点,不愿从事严重的体力活,这就限制了他们再就业。
还有一个不得不说的因素:就是子女的培养问题。之前,工人阶级是老大,端惯了铁饭碗,旱涝保收,衣食无忧,所以安逸的生活条件,让他们骨子中认为,老子退休了,由儿子接班,正是这样,下岗工人的子女上学出来的较少。
相反,对农民而言,进城打工后,会发现城市生活条件远好于农村,同时打工后会发现,没知识技能只能下苦力,干脏累的活,挣钱又少。
所以城市文明促使农民工们下气力培养孩子,让子女通过努力求学完成鲤鱼跳龙门,通过上学改变命运。所以农民的后代,要么继续打工,要么通过求学,进入国家体制内工作。
在广大的农村,目前的乡镇教师基本上是农民的后代,70年代的大多是中师或师范高等专科毕业,现基本都已是高级教师。
在城市中,尤其是在三四线城市,70%的中小学教师是农民的后代。在公务员队伍中也有很多农民的后代。他们都是通过知识改命了命运。
奇怪的是,网上有极少数人诋毁、诽谤、辱骂农民的人,他们总是拿社保法、土地和宅基地说事,以此侮辱农民。这种人的思想观念仍生活在30年前,可悲可叹!
30年前,国有企业工人大量下岗失业,生活陷入困境,相反农村农民却顺利进城务工。那些诋毁农民的人,也不找找自身的原因,除了抱怨还是抱怨!
清代吴敬梓在《儒林外史》中写道:“三十年河东,三十年河西。”其兴也勃、其衰也快,风水轮流转,一切皆有定数,自古至今都是如此。
农民虽苦,他们从不抱怨;农民虽穷,他们不嫉妒富人;农民虽累,但他们生命不息,奋斗不息;农民虽无文化,但他们努力培养后代。
希望网上诋毁农民的人,不要坐井观天,做井底之蛙。农民们到城中来,带来了乡村文明,促进城市繁荣发展,带回了城市文明,促进乡村振兴。
而我们城中一味诋毁、诬陷和辱骂农民的下岗失业人员,又有几人愿意屈尊降贵,到农村去体验生活,有几个愿为乡村振兴作贡献自己贡献?
总之,90 年代工人下岗失业与农民工进厂并存的现象,是多种因素共同作用的结果。通过对这一现象的深入思考,有助于我们更好地应对当前和未来可能出现的就业挑战,促进就业市场的健康、稳定发展。
热门跟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