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1世纪经济报道记者 张伟泽 香港报道

12月13日,第二届沪港创科金融论坛在香港举办,主题为“科技成果转化与产业资本投资机遇”。

上海交通大学副校长蒋兴浩在会上表示,在全球科技创新浪潮引领经济增长的大背景下,科技成果的有效转化已成为驱动产业升级和经济高质量发展的核心要素。香港的国际化资源和平台为内地企业提供了通往全球市场的桥梁,而内地强大的科研资源与广阔的产业市场,也将为香港国际创新科技中心的建设注入强劲的创新动力。上海和香港的资源禀赋和区位优势,为科技创新的跨区域合作提供了广阔的空间。

香港理工大学副校长赵汝恒认为,香港科研发展应该跟随国家政策,融入国家科研资助体制,以企业为主导。香港作为超级联系人,应该充分利用其建立的国际协作平台,通过全球科技合作和知识共享为国家科技产业发展赋能。

赵汝恒表示,香港的高校在产业融合方面仍然不足。目前香港理工大学正在加紧与企业的沟通,希望学校的科技发展方向能够跟随企业的需求。香港理工大学近些年建立了一系列的技术创新研究院,将学校中的技术进行商业化转化。在其中,企业扮演着重要的角色。企业作为技术转化的主导,能够改变香港高校以往仅以科研为主的旧观念。

赵汝恒指出,香港科技发展应该跟随国家的进程,融入国家科创体系。目前科技部、自然科学基金委员会等机构平台上有很多研究课题和经费已经开放给香港高校申请,但香港高校对此认知不足。因此香港的高校应该更深入地了解国家科研发展政策。

上海交通大学先进产业技术研究院院长盛鑫军在会上介绍了上海交大的科研成果转化经验。他表示,目前上海交大通过先赋予教师长期使用权,后转让科技成果的方式支持教师创业,同时上海交大也在内部进行教师评价体制改革,改变以往以发表论文为主的评价机制。在完成技术确权的前提下,辅以技术转化团队的帮助,上海交大的技术转化发展实现突破。上海交大在2020年赋权改革试点以来,成果转化、许可作价投资等项目合同总金额超40亿元,转化效率明显提升。

上海交通大学上海高级金融学院教授蒋展指出,由于早期的不确定性导致投资的风险上升,目前中国的风投资本主要聚焦于中后期项目,其中孵化器与加速器投资数仅占0.5%,天使轮及种子轮占比10%,而绝大部分的投资活动都聚焦于A轮、B轮以及后期阶段(C轮-Pre-IPO)。为实现“投早投小投科技”,初期的创投项目要进行概念验证实验或是商业化验证,从而让项目信息能更充分地展示,并降低投资者的不确定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