齐鲁网·闪电新闻12月13日讯(山东广播电视台记者 房华 陆楠 刘科春 王新立 刘晓琳 王晓东)

【录音:通过考古或者历史,我觉得这两个相结合的,才能真的去搞清楚自己到底是从哪儿来的,自己的文化是从哪儿来的,到底根在哪个地方。只有搞清楚这些,自己才能对自己感到自豪,或者说对自己的文化感到自豪。】

来自台湾宜兰的潘志威,自小便对历史充满了好奇与兴趣。面对记者的提问,如今已经是山东大学考古专业硕士研究生的他,稚气未脱的脸上还略带几分羞涩。小时候,潘志威常常翻阅家中的历史书籍,那一段段生动的历史故事,打开了一扇扇通往历史殿堂的大门,引领他在中华文明的历史长河中徜徉。在高考填报志愿时,他几乎所有志愿都与历史学有关。

【录音:最开始的时候我就是想要念历史。我其实并没有一个明确的学校的目标,但是有一个最重要,就是一定要历史,我要学历史,最后就选择了来到了山东大学。因为山东大学的历史其实就非常的好,毕竟孔孟之乡,也是齐鲁文化的发源地,本身就有非常深厚的文化基础。然后直到后面的话,再细了一下分专业,就分到了考古。】

考古,这一在众人眼中古老而神秘的领域,初涉其中,潘志威兴奋之余心中不免泛起一丝茫然。然而,幸运的是,他遇到了学识渊博的老师和志同道合的同学,他们共同怀揣着对历史的敬畏与热爱,相互扶持,共同成长。上大三时,潘志威迎来了一个重要的转折点——他参加了焦家遗址的田野实习。在这片土地上,他亲身感受到了考古学的魅力所在。每一次挖掘,都仿佛在与历史进行着跨越时空的对话;每一次发现,都让他对考古学的兴趣愈发浓厚。

【录音:最开始的时候,真的你没有接触到的时候,就是很冷冰冰。它就是即使你看电视上的不管是纪录片也好,或者说你看书上陶器或者是瓷器,就好像离的特别特别遥远。当你真正去了解它之后,了解它背后才发现它其实不能用冷冰冰来形容,它背后有很多故事可以讲,算是自己亲身体会到了考古的魅力。从那个时候开始,是真正的爱上了考古。】

坐落于山东省济南市章丘区焦家村的焦家遗址,犹如一颗璀璨的明珠镶嵌于黄河下游的历史长河之中。她与长江流域辉煌灿烂的良渚文化遗址遥相呼应,共同构成了同一时代古城文明的辉煌篇章。她的惊世发现,毫无争议地荣膺2017年度中国十大考古新发现之誉。在最初的探索中,山东大学的师生们不仅发现了巍峨的夯土城墙、深邃的防御壕沟、庄重的墓葬群落以及神秘的祭祀坑穴,这些遗迹将大汶口文化的繁荣景象展露无遗。更令人叹为观止的是,大量精美的陶器、温润如玉的玉器以及精致细腻的骨器等珍贵文物重见天日,它们承载着远古先民的智慧与匠心,见证了距今约5300年至4600年的岁月沧桑与文明。

【录音:5!15 米!对,15米!嗯,主要是在找城墙,找夯土墙。看衣服,看得出来大概就出去布一排,就一件衣服就湿了。】

在国家探源工程第五阶段的29处核心遗址中,焦家遗址是全国唯一一处由高校师生负责发掘的遗址。从2016年以来,山东大学考古学院的师生如同追寻古韵的使者,年复一年地踏上焦家村的土地,安营扎寨,投身于田野发掘的浩瀚工程之中,这一坚持,便是九个春秋的深情守望。如今在这群师生中,又多了一位来自宝岛的青年学子潘志威。

【录音:从你不知道这个地,你再去了解它,然后你再去更深入地去发现一些东西,这个也挺有意思的。我只有,我肯定会更加进一步的去了解,就是海岱地区,或者说我们叫鲁西北地区,这个时候大汶口这些遗址就是把每一个遗址都得了解清楚,然后从这一片的地区的入手,再去回到这个地方。】

岁月更迭,参与田野实习的学子们陆续完成了他们的使命,带着满满的收获与不舍,返回了宁静的校园与喧嚣的城市。然而,潘志威的心中却泛起了一丝不甘与执着,他深感自己对这座史前古城的了解仍如管中窥豹,未见全貌。于是,他毅然决定留下,继续在这片古老的土地上驻足、探寻。他渴望在历史的长河中,再寻一段城墙的遗迹

【录音:我们现在做的工作呢,就是把这一块大致的,比如说有灰坑,把灰坑画出来,灰坑、沟,或者是那种一块一块的夯块也画出来,这对于我来说,是挺激动的吧,毕竟自己在亲手参与、刮出来的。】

考古学作为一门深植于历史中的学科,尤为强调理论知识与实践探索相结合。山东大学在这一领域展现出了前瞻性的创新精神,创造性地构建了一套“课堂讲授—田野发掘—实验室分析”三位一体的综合性教学体系。这不仅极大地深化了潘志威对于考古学理论的理解与掌握,更为他提供了一个将所学知识转化为实际技能的宝贵平台。

【录音:对于一个新生来说,或者对于一个对考古完全不了解的人来说,是非常枯燥的,老师上课讲得有声有色,讲陶器或者是讲各种东西的时候,脑子里就是没有这种想法,只有当你真的下了田野之后,你去挖了一个探方,你去真正的去刮面或者看地层,真的把这一套流程走下来之后,你才能真正理解到老师在课上讲的各种东西,他们讲的什么是地层学、什么是类型学,讲的陶片的各种类型、各种样式,更有兴趣,或者是才会真正的知道了什么是考古。】

同为华夏儿女,共寻中华文明。在潘志威看来,中华文明探源工程,照亮了华夏大地五千多年辉煌灿烂的文明史,确凿无疑地证明了中华文明“多元一体、兼容并蓄、绵延不绝”的壮丽图景。这一宏伟工程,不仅为两岸同胞勾勒出一幅幅波澜壮阔的历史长卷,更为我们内心注入了增强历史自觉、坚定文化自信的磅礴力量,成为滋养民族精神的不竭源泉。

然而,这座探寻工程的浩瀚与深邃,犹如一片广袤无垠的星空,其中仍蕴藏着无数璀璨而神秘的历史之谜,等待着我们去揭开它们神秘的面纱。这些谜题,既是挑战,也是机遇,它们激发着我们不断前行的勇气与智慧。

【录音:我觉得我们的责任其实是挺重要的。像我们老一辈的给我们留下了非常宝贵的遗产,就是非常宝贵的知识、非常宝贵的东西,然后我们首先要继承它,然后再接着往上走。我们首先想要自信、想要自强,我们要探讨不管历史也好,还是探讨我们的根源也好,一定是要做最专业性的研究。现在是自媒体时代,网上太多的东西,他们分辨不出来,在网上就不太会去讲究什么是正确的,或者什么是专业性的,他们更多的可能是自己看到了,然后就复述出来。这个我觉得是首先必须要去改变的,不要道听途说、人云亦云,想要文化自信、想要文化自强,总觉得我们应该要承担很多东西。】

源远流长的中华传统文化,紧紧联结着海峡两岸同胞的心灵。这份源自血脉深处的文化根脉,不仅是全体中华民族的骄傲与财富,更是推动两岸和平发展、共创美好未来的不竭动力。对于一位台湾地区的年轻人而言,能够亲身参与文化探寻之旅,无疑是一次难得的宝贵机会,而对于那些还没有来过祖国大陆、亲身感受回家的感觉的台湾同袍们,潘志威如是说:

【录音:像之前我回台湾之后,感受到比较深刻的一点,就是对于中年人或者是老一辈的,他们其实对于这边是有感情的,但是对于新的年轻人来说,他们根本就没有来过这儿,根本就不知道大陆是什么样,根本就没有任何的概念,就我觉得首先就是让更多的台湾的年轻人来到大陆,去见识到了到底是什么样子的,然后更多的去吸引台湾的年轻人过来学习吧。

记者:那你喜欢吃山东的什么美食?

潘志威:把子肉!这个真的很喜欢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