每一次这样的悲剧,都让人们对疫苗安全性充满疑问:同时接种两种疫苗会不会增加风险?所谓的专家鉴定,到底能不能还原事件真相?这是不是不良反应?
12月11日凌晨,广州市增城区中新镇,一位年仅四个月的女婴被家人发现无呼吸,最终抢救无效离世。仅一天前,她还在家人的陪伴下接种了第2剂次百白破疫苗和口服第1剂次I型III型脊髓灰质炎减毒活疫苗糖丸。
这场突如其来的悲剧,不仅刺痛了女婴家人的心,也引发了社会对疫苗接种安全性的广泛关注。尽管官方通报显示,接种流程暂未发现异常,留观期间,女婴无异常表现。同批次疫苗已被封存,并启动了详细的调查程序。
但依然有不少家长提问,两种疫苗同时接种真的可以吗?会不会对年幼的孩子产生极大的身体负担?这次事件真的和疫苗本身无关吗?以后我的孩子怎么办,能不能不要同时接种?
两种疫苗真的可以同时接种吗?
“多种疫苗可以同时接种”是一个全球共识。
百白破疫苗与脊髓灰质炎减毒活疫苗糖丸的联合接种是完全符合国家免疫规划要求的,同时接种不仅不会影响疫苗的免疫效果,也不会增加接种的安全风险。这种同时接种的安排,不是接种单位的主观决定,而是经过科学研究和权威论证的科学结论【1】【2】。
疫苗同时接种是现代免疫规划中的重要原则。现阶段的国家免疫规划疫苗均可按照免疫程序或补种原则同时接种。两种及以上疫苗在同一天接种,通过在不同部位分别注射或口服,可以有效避免免疫干扰,也不会导致不良反应率的显著增加【3】【4】。
此外,世界卫生组织(WHO)也推荐疫苗之间可以同时接种,并表示同时接种疫苗不仅安全可靠,还可以减少受种者往返接种单位的次数,从而降低感染风险,提高接种依从性【4】。
在国家发布的儿童免疫程序表中(见下图),百白破疫苗和脊髓灰质炎疫苗的接种时间被明确安排在相同的月龄阶段。这样的设计既可以确保儿童及时获得免疫保护,也充分考虑了接种工作的科学性和规范性。
实际上,可以同时接种的疫苗远不止这两种。国家免疫规划明确指出,多种疫苗可以在同一时间接种,只需在不同部位操作即可。例如:
乙肝疫苗与卡介苗:新生儿出生时通常会同时接种这两种疫苗,乙肝疫苗通过肌内注射,卡介苗通过皮内注射,分别在不同部位进行接种【2】【3】。
麻疹-风疹-腮腺炎联合疫苗(MMR)与乙型脑炎疫苗:这两种疫苗可在儿童12月龄时同时接种,分别选择不同的部位进行皮下注射【3】【4】。
白破疫苗与A群流脑多糖疫苗:两者可以在儿童3岁时同时接种,同样分别注射于不同的肢体部位【3】。
这些安排不仅提高了接种效率,也最大限度地减轻了家庭和儿童的负担。疫苗同时接种的实践已经在全球范围内得到广泛推广,其科学性和安全性得到了充分验证。
然而,虽然科学研究和免疫规划证明疫苗的同时接种是安全的,但在现实中,接种后的异常反应依然是家属最担忧的问题。面对孩子的不幸离世,家属急切希望弄清楚:这一悲剧是否与疫苗接种有关?这个问题需要依靠科学详实的鉴定程序来作出回答。
如何通过鉴定找到孩子死亡的真相?
根据官方通报,目前针对女婴死亡事件,市、区疾控中心已经启动了规范的调查程序。病历资料、接种记录已经被封存,同批次疫苗也暂停使用。这一切都表明,整个鉴定过程已经在有条不紊地推进。不过,这样的调查并不会立刻得出结论。最快也需要40天,而最慢可能要两个月,才能最终揭开这场悲剧背后的真相【5】。
那么,专家组的鉴定过程到底是怎样的?
当家属质疑孩子的死亡是否与疫苗接种有关时,这不单是一种情感上的诉求,更需要科学的验证和严谨的程序来回应。这是一个关乎生命尊严和医疗安全的复杂过程,大致分为以下几个步骤:
1. 封存证据,确保公平公正
在调查启动时,接种单位会对所有相关材料进行封存。这些材料包括接种当天的知情同意书、接种记录、孩子的病历资料、抢救记录,以及疫苗的批次信息。这些资料会被仔细审查,确保没有遗漏任何可能影响结论的关键细节。
2. 专家组介入,展开全面调查
接下来,市级或省级疾控机构会组织一个由多领域专家组成的调查组。成员通常包括流行病学专家、临床医学专家和疫苗管理专业人员等。他们会从多个维度评估:疫苗质量是否存在问题?接种过程是否规范?是否可能存在其他疾病或意外因素?通过这些分析,尽可能还原事件的全貌【1】【3】。
3. 分析病因,聚焦关键线索
在这个阶段,专家组会对女婴的病历、疫苗记录和抢救情况逐一梳理,结合医学检查结果、现场情况以及疫苗安全数据进行判断。如果必要,还可能进行法医鉴定,比如尸检,用科学数据来还原死亡的真正原因。
4. 形成结论,给予家属回应
最后,专家组会根据所有的证据和分析,给出一份详细的调查报告。报告会明确回答家属最关心的问题:孩子的死亡是否与疫苗接种直接相关?或者是否是由其他原因引起?这一结论既是对家属的负责,也是对公众信任的回应。
尽管科学鉴定需要时间,但接种后24小时内孩子就去世了,这不禁让所有人对疫苗产生了质疑,虽然调查结果可能还要等很久。但我们还是可以通过现有新闻报道窥探一二。
留观期间没事
是否能完全排除不良反应的可能?
根据新闻报道,女婴在接种疫苗后留观期间并未出现任何不良反应,随后家属带其回家。然而,这是否意味着疫苗与后续突发情况完全无关?事实上,大多数接种后不良反应,比如局部红肿、疼痛,甚至更严重的反应,通常会在接种后的短时间内出现,这也是留观制度的科学依据【1】【2】。
留观是疫苗接种中的重要环节,受种者在接种后应在接种单位内留观至少30分钟,这段时间内医护人员能够快速干预,例如应对可能出现的过敏性休克等严重不良反应【1】【2】。对于大多数疫苗接种者而言,留观结束后未出现不适症状,通常意味着疫苗接种是安全的。
但并不是所有的不良反应都能在短时间内显现。例如,个别接种者可能因个体差异,出现迟发性反应,如数小时或更长时间后表现为全身不适、发热等症状。这种情况尽管较为罕见【3】【4】。
从新闻中可以看出,家长和接种单位严格执行了疫苗接种的相关规定。女婴接种后在留观期间未出现异常反应,说明疫苗接种过程是符合规范的。同批次疫苗已被暂停使用,并展开了详细调查,这体现了对事件的高度重视和科学应对。然而,发生这样的悲剧仍让人感到痛心。这不仅是一场意外,更是一种提醒:科学的接种程序和规范是基础,但面对复杂的个体差异,我们仍需保持警惕【1】【3】。
希望通过启动科学严谨的鉴定程序尽快还原事实真相。尽管目前新闻披露的信息有限,但要查明事件全貌,还需要了解更多细节,比如孩子在回家路上是否出现异常反应,在家中是否表现出其他症状,以及死亡前后的具体时间节点和相关环节等。这些关键信息,将为科学鉴定提供更扎实的依据。
我们期待调查结果能给家属一个负责任的交代,同时也为公众重建信心。每一个生命都值得被尊重,每一次悲剧都应该成为社会努力完善的动力。与此同时,我们也将持续关注此事的进展,为大家带来最新的后续报道,共同守护生命的安全与尊严。
参考文献:
【1】余文周,刘怡,叶家楷,等.《预防接种工作规范(2023年版)》解读[J].中国疫苗和免疫,2024,30(03):343-348.DOI:10.19914/j.CJVI.2024056.
【2】预防接种工作规范(2023年版)[J].中国病毒病杂志,2024,14(02):101-118.DOI:10.16505/j.2095-0136.2024.2001.
【3】马超,安志杰,曾玫,等.《国家免疫规划疫苗儿童免疫程序及说明(2021年版)》要点解析[J].中国疫苗和免疫,2021,27(03):235-241.DOI:10.19914/j.cjvi.2021041.
【4】国家免疫规划疫苗儿童免疫程序及说明(2021年版)[J].中国病毒病杂志,2021,11(04):241-245.DOI:10.16505/j.2095-0136.2021.0021.
【5】中华人民共和国卫生部令第60号《预防接种异常反应鉴定办法》
更多板块,静待开放
* 此文仅用于向医学人士提供科学信息,不代表本平台观点
本文仅作为科普传播素材,文中涉及药物、技术、产品等只做表达所需,不具任何治疗建议,具体治疗方式请前往正规医院接受专业检查及治疗。部分图片素材来自网络,非商业用途,若有侵权,请联系我们删除,谢谢!
热门跟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