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前,广州官宣

2025年起,在市属医院试点推广

“一次挂号管三天”

(下称“挂一管三”)政策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挂一管三”就医政策,是指将一次挂号的有效期从24小时延长至72小时。患者当天没做完检查或没拿到报告的,三天内可携带报告结果到原科室复诊,无需再次挂号缴费。

广州已有医院试点推行“挂一管三”

从实际效果来看

这一政策既为患者省钱

也省去了复诊挂号的麻烦

在一片叫好声之下

仍有一些疑虑:

续诊患者“插入”队列中

是否影响等候时长?

复诊时找不到原本医生如何办?

当找不到原本医生

能否接受由其他专业医生

提供的后续医疗服务?

实践:

居民用脚投票,点赞“挂一管三”政策

长期以来,患者就医,挂一次号只能当天就诊,隔天复诊、开药都需要重新挂号,不仅浪费精力,有时还会因挂不到号错过了就诊的最佳时机。

从9月起,南方医科大学第五附属医院(下称“南医五院”)启动了“挂一管三”措施,承诺三天内患者再来就诊,既不需要预约,也不需要挂号了。

这一项惠民措施得到了认可。南医五院副院长徐晓武称,自从推出了“挂一管三”政策后,从化居民对此认可度较高,医院的口碑有了很大的提升,也为医院发展带来了一些新的人流量。

徐晓武介绍,现在基本上一天有100~200人手持前天、昨天的号码,到医院续诊。从三个月运行的科室来看,妇科、产科、儿科、老年科的需求量较大,以儿科为例,当发现部分患儿第一天治疗效果不好后,家长隔天就带孩子到医院复诊,大大提升了家长的就医体验。

复诊患者不只是看检验检查报告。徐晓武称,患者复诊大部分是有后续治疗的,比如是开药或者是二次检查,若系统识别出患者在三天内有诊疗查记录,就会不需要其再次缴纳诊查费。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推行“挂一管三”,是一套系统工程。徐晓武说,为了推行这一次政策,医院成立了一个工作小组,吸纳了医务科、门诊部、信息科、各个临床科室等,不仅对信息化系统进行改造,要求及时甄别复诊患者,而且协调了专家增加出诊频次,满足患者的就医需求。当门诊量高峰期来临时,医院还根据各科的不同情况,动态调度了导诊护士分诊,最大程度确保门诊就医秩序的有序运行。

实施“挂一管三”政策,既便利患者就医,也节约了医保资金的使用。徐晓武估算,运行以来,预计每个月节省超过50万元的诊查费。目前广州最普通的诊查费为10元/次,缴纳职工医保和居民医保的患者可报销7元。

考验:

兼顾初诊与复诊患者的就医体验

作为优质医疗资源集中的特大城市,广州有超过40家三甲医院,不只是满足本地患者医疗需求,也为华南区域患者提供医疗服务。因此,试点推广“挂一管三”,最大挑战之一便是就诊流程的优化,既满足返诊/复诊患者的感受,也不影响初诊患者的就医体验。

如何处理初诊与复诊患者在候诊时间上的潜在矛盾,就成为了政策执行的难点。既要把复诊患者“巧妙”放在候诊序列中,又要缓解初诊患者等太久的“体感”,这就非常考验医院管理者的智慧。

北京大学深圳医院探索了“拉链式”的看诊方式。患者取了“续诊号”后,就会被列入就诊队列,等待叫号。就诊当天看报告的,“拉链式”看诊,即“一个看报告患者+一个其他患者”交替叫号。对于看报告的患者,显示屏上会注明“看结果”字样。改天看报告的,按挂号预约的时段,按顺序和所有患者一起排队,先约先得。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南医五院基本参考了深圳的做法。实施“挂一管三”后,返诊患者根据上一次预约时间段,先到导诊护士处出示原来挂号凭证,完成报到。若原来医生有出诊,就归类到该医生的队列中,如果医生没有出诊,就放到同组医生的报到序列中。没有同组的,只有一个同科室的医生,护士就会跟医生沟通,经患者同意后,完成报到。

广州市海珠区一所三甲医院曾“低调”实行过“挂一号管两天”的不成文规定。如果当天排了10个初诊病人,若系统出现了返诊患者,系统就会主动把其调至前面,导致初诊病人的顺序和等候时间被打乱,影响原本的就诊安排。在该院儿科医生刘颖看来,因为返诊病人已经看过了医生,理应优先处理,但初次就诊的病人在排队时可能会感到不满,可能产生不必要的冲突。

当面临潜在的冲突时,刘颖只能通过安抚和解释来平息家长的情绪,或者是协调门诊办让家长更换医生看诊。有时甚至为了避免冲突,刘颖会优先处理有情绪的患儿家长,“但这种情况整体比较少,大部分家长都是通情达理的。”

疑惑:

找原接诊医生还是其他医生续诊?

2023年,深圳试点“挂一管三”后,不同医院对政策的理解和执行不统一,直到今年7月,才明确细则——“挂一管三”除了查看检查检验报告外,还包括了开药、开具新的检查项目和进行鉴别诊断等服务。

公众对“挂一管三”的另一个关切点是:复诊是否还是找上次的接诊医生?如果该医生不出诊,医院安排其他医生代为提供复诊服务,患者是否接受?

在专科精细化的背景下,不少三甲医院的科室成立了若干个诊疗组,组长通常由正高或者是副高教授担任,组员有中级或者是初级职称的医生。北京大学深圳医院门诊部主任陈春涛在接受媒体采访时说,如果首诊医生不在,由同诊疗组的医生来接诊。要是同一诊疗组医生都不在,就按同科室、同职称的医生来进行患者的接诊。要是前面三个都没有,就由同科室的其他医生接诊。

徐晓武介绍,医院实施的“挂一管三”政策针对同一个科室,但不一定是同一位医生,是将复诊服务“归口”到了科室统一解决,由当天排班的门诊医生承担。在实际运行过程中,若由其他医生解读报告,必须得到患者的同意,如果患者不认可医院的安排,只能再次挂号,请原来医生协助完成后续治疗服务。

由他人代为解读报告看似是解决了患者需求,实际上可能埋下了隐患。刘颖说,首诊医生在接诊病人后,实际上就和病人建立了“合约关系”,若是由他人免费解读报告,从法律意义上来说,并没有建立直接联系,毕竟,医学是一个细分领域,每一个人对疾病判断和诊断有差异,由他人解读报告,难免会产生一些意见相左的情况。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从对病人真正负责的角度考虑,建议‘挂一管三’要规定找回原医生看诊,才有实际意义。”广州海珠一所区属医院负责人李华称,一方面,如果可任由医院安排其他医生看返诊报告等,患者就需要跟不同医生重述一次病情,就医的时间精力成本难免增加;另一方面,医院从节约资源和便利高效角度考虑,可能会安排年轻医生轮值接诊复诊患者,患者可能会产生就医体验上的不满。

“其实在三甲医院看病,痛点不在于返诊、复诊难挂号,而是患者很难挂上第一次号。”李华称,如果患者能挂上第一次号,医生可以通过诊间预约、现场加号或互联网医院等方式,对患者的病情跟进到底。

News

来源|南方+客户端

编辑|蔡泽纯

校对|杨远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