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洛在动感中妖娆

打洛在动感中妖娆

贾洪国

贾洪国

记得刚入伍进藏的时候,在兵站看过一部电影《在西双版纳密林中》。因为是新兵,加上又不是战斗故事片,详细的地点和时间记不清了,但影片中的原始森林倒是印象深刻。到了西藏部队,能够分到亚东沟,居然也有原始森林。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这是我第一次对原始森林有了难忘的深刻印象。随着电影蒙太奇的转换,影片把西双版纳原始森林拍得神秘、动感、美丽。那是一个神奇的植物与珍禽动物聚集的遥远而神往的“迷境”,让人深深地感受到热带雨林的气息。成了我脑海中的长久记忆。

就这样,西双版纳密林的美丽,经常在我的脑海里浮现,如今30多年过去了,许多军旅往事都渐渐遗忘的烟消云散。而原始森林的情结,却是那样缠绵,那样历历在目。

金秋时节,拜望战友杨春宇来到西双版纳,在茶乡勐海,他特地撂下一天的所有工作,驱车带我前往打洛镇游览,希望独树成林和边陲异域风情,能让我们再现西藏亚东边陲的美好回忆。

从勐海县城到打洛只有75公里,杨春宇的驾驶技术娴熟,加上多次在这里电力施工,轻车熟路,一路南国风光,野花很多,尤其一种黄色的似向日葵又有点像洋姜的野花,欣欣向荣,非常茂盛,在公路上一直伴随着我们。

打洛镇是中缅边境上的一个边陲小镇,位于勐海县西部,与缅甸小勐拉县接壤。打洛是傣族语译名,意为“多民族混杂聚居的渡口”。打,即渡口;洛,即混合的意思。打洛江是中、缅两国的界河,由东向西穿过打洛坝流入缅甸。清澈的打洛河水,从镇子中间流过,把古镇分成两半,然后沿支流缓缓流入湄公河。

打洛和我们的第二故乡西藏亚东有些相似,边境口岸,少数民族,国境线,边防证,青山绿水,异域风情……从打洛镇政府到打洛口岸大约3.5公里,开车不到十分钟。打洛口岸是通往缅甸的重要关闸,在民国年间,中国的茶商将“普洱茶”通过这里销往缅甸、泰国、印度等国。1997年3月25日,经过多次外交磋商,中国打洛-缅甸勐拉口岸被列为中国与缅甸双方共同开放的口岸。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我们先来到勐景来村寨,这里是最接近中缅边境线的地方。村子保留了原生态的傣族风貌,缓步走进村子,迎面而来的是西双版纳最大的塔林。这些塔都是纪念101位高僧的,虽然现在仅存58座,但依然金碧辉煌,充满了古老的佛教气息,我拍了一些视频但没有拍照。

生活在这块充满风情土地上的傣族人民,奇异的自然环境使他们形成了特有的地域生活习俗,住高脚楼得以抵御洪水猛兽,耕种加狩猎得以丰衣足食。依赖于森林的呵护,生活艺术完全融入大自然的韵律和节拍。凤尾竹掩映下的高脚竹楼,错落有致;清风吹空月舒波,笛声鼓韵伴生活,傣家儿女善歌舞,一派绚丽映打洛。

幢幢精巧别致的傣家竹楼和佛寺古塔掩映在绿树丛中,透着一种自然、纯朴、宁静。竹楼周围栽种着香蕉、芒果、荔枝、木奶果、蕃木瓜等热带水果,还有高大挺拔的椰子树、贝叶棕树和亭亭玉立的槟榔树,把傣家竹楼打扮得格外妖娆。

村子西侧的中缅界碑是个必打卡点,它隔着湄公河支流打洛江,可以清晰地看到对岸驶过的车辆和行人,有种置身异国的感觉。这里的拍照效果绝佳,背景是异国他乡的风景,面向祖国豪情逸致。

尤其是那棵独树成林的大榕树,更是让人感叹大自然的神力无边。200年以上树龄的大叶榕树,高达28米,该树主干中部平生的众多根系,顺树而下,相互交缠,盘于根部。左右两侧的主枝上,有32条大小不等的气生根垂直而下,扎入泥土,形成根部相连的丛生状支柱根,塑造出一树多干的成林景致。颠覆了人们“单丝不成线,独树不成林”的认知。

出打洛口岸,就是缅甸的第四特区,首府是勐拉,而西双版纳州有一个勐腊县,发音相同,为了在口语上区别开来,所以加个“小”字,境外的称之为“小勐拉”。事实上,论城市建设、规模、人口、经济等各方面,也比勐腊小了很多。

神秘的缅甸小村落曼掌村,杨春宇的电力施工队曾经给这个村子进行过农网改造。他告诉我,这里保留了原始的傣族文化,可以感受到傣族人的淳朴和热情。

椰子树、槟榔树挺拔,香蕉树、芒果树成林,凤尾竹随风摇曵,黄斑竹映阳灿烂。百余年的野生荔枝树浓荫覆盖,热带森林特有的绞杀树令人深思暇想。走下高脚楼,便是一汪活水、古树苍苍、藤蔓缠绕、棕树伫立,使人融入热带原始森林的动感妖娆。

孟拉居民也以傣族为主,和中国境内的傣族一脉相承,有着相同的民风和习俗。杨春宇熟悉当地风物,他说,中国境内的老傣族语言和缅甸语言一样,即使现今的傣族人,也能和缅甸人无障碍沟通交流。所以,孟拉街头的寺庙,和西双版纳各地一样,都属于南传佛教庙宇的风格。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此处四通八达,两国边民不但鸡犬之声相闻,而且常有往来,对他们来说,无所谓越境不越境。看来这国境线,不在特殊时期,不到非常时候,还显不出它神圣不可侵犯的主权威力来。杨春宇对我说,边境地区其实外疏内紧,天网恢恢,疏而不漏,真要想潜入边境或外逃,还是很难的。

眼前的尖顶石碑上刻有“中国”二字,并有1960字样。眼前一块“边境管理须知”的牌子和另一块勐海县打洛镇边境综合管控工作指挥部所立的印有中、缅两国文字“坚决查禁毒品,维护社会稳定”的牌子,清楚不过地表明了此地的特殊性。

长年生活在内地的人,提起“边境”,说到“国境线”,总觉得遥远而神秘。以前当兵驻地亚东乃堆拉“国门”,共同的感觉是庄严和神圣。而我们在打洛路旁看到那块铁丝网后的界碑时,却有点惶惑,“这就是边境?”“这就是中华人民共和国的国界?”在缩小了几百万倍的地图上那宽宽的红条标注的国界,怎么也与眼前置于杂树丛生中的灰不溜秋的石碑联不到一块。

勐海县打洛镇打洛村龙利村民小组也与缅甸接壤,是打洛镇最抵边的一个傣族村寨。因为一步跨两国,被称为“极边第一村”。在村党支部书记玉儿囡的带领下,龙利村以现代化边境幸福村建设为抓手,不断推动强边、兴边、固边、美边、稳边工作,打造“热带水果+边境旅游”的模式,增加了村民的收入,奏响了边疆群众幸福生活新乐章。

其实,缅北地区本就是咱们中国的故土,是近代英国入侵缅甸时从中国割走的。这地方在明朝时都还是中国的土司地区,清朝时朝廷还在这里搞过“改土归流”运动。抗战时有中国远征军部分人员留在这一带;解放初期,国民党残军退守此处,也有部分人就永远留在这里。文革时期,又有从中国各地跑过去了大量的红卫兵,而且,缅北第四特区的头头曾经就是红卫兵。所以,缅北人讲中文,一点不奇怪。

边陲的游览是场特别的旅行,不能走马观花。回溯和审视自己的家国情怀也是一种行走;到了边陲,静心聆听风声、雨声、万物之音,嗅闻草木花香、异域风情气息,俯瞰青山河溪、绿野平畴,便不失为一种理想的有意思的游览。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注:本文插图均由作者提供)

作者简介:

贾洪国:1968 年生人,西藏军旅五年,双流县报记者十年。出版有个人文学集《 一花一世界 》《 人生足迹 》 《 风兮雨兮》。近年来,主要精力用于采写《寻访战友故事集》,目前已完成了《军旅宥坐——寻访战友故事集》两册,50万字已汇编成书。因为“人在变老,军旅的记忆却永葆青春!”把文字当成爱好经营,把生活当成诗意品味,一念花开,一念云起,在时光中拈花微笑,能穿透岁月漫漫的尘埃。

作者:贾洪国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作者:贾洪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