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丨认知历史

编辑丨认知历史

前言

汉代是我国古代社会

政治、经济、文化

最为繁荣的时期,它不仅在政治上以其开明的政策、稳定的社会环境而著称,在文化上更是开汉大儒黄老之学与

儒学

融合发展之先河。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在此基础上,汉代的女子教育也呈现出鲜明的时代特色。本文拟通过对汉代女子教育

内容、途径、方法、特点及影响

等方面进行研究,以了解汉代女子教育的发展状况及影响。

汉代女子教育是对

古代社会女性受教育程度

的一次大飞跃,其内容不仅包括了文化知识的学习,更重要的是在家庭教育及社会环境等因素的影响下,形成了一套完善成熟的女子教育体系。

汉代女子教育的社会背景

汉代是我国古代社会中第一个在法律上确定了女子教育的专门化发展阶段,同时,汉代也是我国历史上第一个全面发展女子教育的朝代,它在

教育内容、教育方法及教育途径

等方面都有着鲜明的时代特色。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汉代女性受教育程度普遍较低:

由于汉代女子是在贵族阶层中产生,受教育程度自然也就不会高。

虽然汉高祖刘邦曾将一批被称为“良家子”的女子嫁给了他,但从总体上看,女子的受教育程度仍然是很低的。

据《史记》记载:“汉兴,诸侯王以下至庶人女儿皆得置左右夫人之位,不得为良家子女。”而《汉书·外戚传》中也记载了文帝后宫有数位贵人,但她们大都是

“少言而淫乱”

的女子,所谓“淫”即是“淫而无子”或“淫而无夫”的意思。

汉代社会风气开放:

汉代社会风气开放、妇女地位提高的同时也带来了许多负面影响,其中之一就是妇女地位的提高,她们的

生活环境和受教育机会

都得到了很大改善。

虽然女子可以参与政治生活,但一般女子却只能从嫁为人妇之时开始接受教育。而男子则可以

娶妻、纳妾。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在当时人们思想比较开放、崇尚自由的情况下,许多女子都向往自由平等的婚姻生活,她们在

父母之命、媒妁之言

等封建家长包办婚姻下选择自己的人生伴侣。在这种情况下,女子受教育机会也大大增加了。

《史记·封禅书》中记载:

“汉兴,循秦政,诸侯并起,功臣遂大,汉承秦制,修汉法度,定六艺之科。”

汉朝统治者借鉴了秦朝的制度和法律,对儒家经典的学习也进一步制度化、系统化。

在这种背景下,许多女子开始接受

儒家教育

,成为一个有文化的妇女。如汉代的张敞就是一位具有代表性的妇女教育典型。

张敞为西汉名臣张汤之子,他是一位非常有才华的

政治家和外交家

,他在朝廷任官期间特别重视儒家经典的学习,并且能够身体力行地对女儿进行教育。

他曾为自己女儿编写了一部《女诫》(也叫《女四书》)作为女儿的教育课本。这是中国历史上最早出现的女子教育书籍。

虽然张敞在朝廷中担任重要职务,但他对女儿教育非常严格

:“张敞不能行孝悌之义,女亦不能学《女四书》”。

从这可以看出张敞是一位非常重视家庭和子女教育的人,他要求自己女儿和儿媳都要认真学习儒家经典。

尽管在朝廷中担任重要职务的同时他也是一位父亲,但他从不对自己女儿施加压力或施加强制。即使是在张敞去世后,女儿仍按照父亲的要求学习

儒家经典。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这样一个重视

女子教育、提倡男女平等

的父亲和母亲对女子进行教育不仅能让她们掌握一些基本文化知识,还能使她们

学会做人、做贤妻良母

的道理。

在汉代妇女受到严格教育、拥有较高地位的同时也带来了一些负面影响:首先是

女子地位

的提高带来了家庭中男性对女性教育的忽视;其次是女性受教育机会得到了很大增加但却没有机会学习到更多知识。

汉代的女子教育状况

在汉代,女子的教育主要集中于三个方面:

家庭教育、学校教育、社会教育。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首先,汉代的家庭教育是女子受教育的基础。由于汉代是中国历史上最重视家庭教育的朝代,因此,汉代对女子的教育也就主要集中在家庭教育方面。据《汉书》记载,汉宣帝时,诏曰:

夫孝,始于事亲,终于事君,终于立身。孝者,善也

善者,教之以事而喻诸德。古者天子诸侯有太子太傅、少傅;诸侯有少傅;大夫有公子、大夫、诸吏长御;

诸子、诸女、诸孙、诸曾孙

及大夫士皆有师友之法;皆学而以教于诸侯。其师之士之

官长、宾客、诸吏民

有能教者皆辟为弟子。’”

汉宣帝时期的这一诏令正是以儒家经典中关于家庭伦理方面的教育为主要内容。它的意义在于通过对子女进行道德教化来影响整个家庭的道德风尚,从而形成良好的家庭氛围。其内容主要包括两方面:

其一是对子女进行品德教育;其二是对子女进行文字学教育。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在汉代,女子接受教育的途径主要有以下几种:第一,直接由家庭中的女性

长辈

或其他女性亲属对子女进行教育;第二,由家庭中的

男性长辈或其他男性亲属

对女子进行教育;第三,由家庭中的女性长辈或其他女性亲属对女子进行教育。

其次,汉代女子的学校教育是在家庭教育基础上发展而来的。在汉代女子接受教育有两种形式:一种是在家庭中以

家庭教师或直接向老师

学习为主;另一种是通过社会上专门的学校来进行学习。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汉代女子教育的影响

汉代女子教育的发展,对女性在

家庭中的地位、社会地位、个人地位

等方面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首先,女性教育的发展,有利于提升女子

自身素质。

女子教育是女子接受教育和学习文化知识的重要途径。在汉代,无论是王侯将相,还是平民百姓,其女皆有受教育的机会。

从汉武帝时期开始,汉武帝就提倡

“男为阳女为阴”、“夫为阳妻为阴”

的思想,女子也开始接受儒家思想和礼仪规范等方面的教育。通过学习儒家经典,女子不仅可以提高自身的文化素养,更可以在家中承担一定的社会职责和义务。

其次,汉代女子教育对整个社会产生了积极的影响。在汉代社会中,人们崇尚礼教,强调

妇女德教。

正是由于汉代女子教育的发展,才使妇女接受教育成为可能。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汉代女子教育促进了汉代文化的繁荣发展。《史记·礼书》中提到:

“男女非有行义之道不处”、“男女授受不亲”、“妇人非礼勿视”

等思想观念都反映了汉代女子接受教育后对自身思想意识及行为规范方面的影响。同时也为后来汉代文化的繁荣发展奠定了基础。

其次,汉代女子教育在一定程度上促进了女性地位的提高。西汉初年时期

“重男轻女”、“重农抑商”

等思想观念仍然根深蒂固,而汉武帝时期推行

“罢黜百家,独尊儒术”

政策之后,这一思想观念得到了彻底改变。

在这种思想指导下,妇女的地位也有了明显提高,一方面妇女可以走出家门参与社会活动;另一方面女性在家庭中承担了更多的

社会责任和义务

。最后,汉代女子教育促进了传统文化的传承。汉代女子教育的发展,对

汉代文化

的发展产生了深远影响。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一方面,妇女在接受教育后,可以通过自身的努力学习和掌握知识文化,从而提高自己在社会中的地位,获得一定的

社会地位和政治地位;

另一方面,妇女接受教育后,可以传承家族传统文化中的精华部分,将传统文化与现代文明相结合。

例如汉代女子在家庭中接受了

儒家思想和礼仪规范

等方面的教育后,就可以将这些知识和技能传授给下一代。正是由于汉代女子接受教育后对自己家族传统文化的传承所发挥的重要作用,才使汉代成为我国古代文化发展最为繁荣的时期之一。

汉代女子教育的价值及启示

汉代女子教育虽然主要以儒家经典为主,但其所涵盖的内容并不局限于此,它还吸收了

法家、道家、阴阳家

等不同思想学说。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在一定程度上拓宽了女子教育的内容和范围,其注重礼的教化、注重

道德修养、重视对女性知识技能

的学习以及尊重女性、关注女性等特点,对后世女子教育产生了深远影响。

汉代女子教育虽然以

儒家经典

为主,但其所涵盖的内容并不局限于此,其在很大程度上是对汉代社会思想观念的一次集中反映。汉代女子教育体系在继承传统的基础上也进行了新的探索和改革,并形成了独特的女子教育特色,

这种女子教育特色对后世产生了很大影响。

其一,汉代女子教育在内容上,以儒学经典为主并吸收了其他学说中有益的成分,拓展了女子教育内容和范围。汉代女子教育不仅包含了对女子进行儒家经典学习的内容,还涉及到

道德修养、礼仪教化等

方面。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后汉书》中就曾有

“女有行,则父兄无容色;女有言,则下民易治”

这样的记载。这一记载充分说明汉代女子教育所涉及到的内容远不止于儒学经典一种。

其二,汉代女子教育注重对女性知识技能的学习与培养。《后汉书》中就有

“夫唯大雅,故能大用;惟妇女与小人难养也”

这样的记载。在汉代人看来,妇女作为社会上最重要的成员之一,其地位就如小人一般低贱。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笔者观点

汉代女子教育在继承传统的基础上,不断进行改革与创新,形成了独特的教育体系,对后世女子教育产生了深远影响。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一方面,汉代女子教育内容更加丰富多样,为后世女子教育提供了借鉴。汉代女子教育中涉及到的内容非常广泛,不仅包含儒家经典著作,还吸收了

法家、道家、阴阳家

等不同思想学说中有益的成分。

这种丰富多样的内容不仅为女子教育提供了丰富的素材,也使得汉代女子教育在内容上更具灵活性和开放性。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另一方面,汉代女子教育中注重对女性知识技能的学习与培养。汉代女子教育在对女性进行知识技能学习与培养时注重对女性进行

道德修养、礼仪教化

等方面的培养。

参考文献

1、王常则译注:《孟子》,太原:山西古籍出版社,2003年版。

2、臧知非注说:《论语》,开封:河南大学出版社,2008年版。

3、司马迁:《史记》,北京:中华书局,1982年版。

4、班固:《汉书》,北京:中华书局,1962年版。

5、范晔:《后汉书》,北京:中华书局,1965年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