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注诗词世界,共享诗意人生
鲁迅和郭沫若是中国文学史上的双子星座。
你能想象吗?鲁迅和郭沫若曾公开对骂过!
坊间流传着这样一个故事。
鲁迅因为父母的包办婚姻娶了朱安。
但鲁迅一直没有和朱安成为真正的夫妻。
后来,鲁迅和许广平谈恋爱,郭沫若指责鲁迅为“衣冠禽兽”。
没想到,世界是个巨大的圆,同样的事落在了郭沫若的身上。
郭沫若20岁时,奉父母之命,娶了旧式女子张琼华。
婚后第五天,郭沫若便离家出走,表达对这桩婚姻的抗议。
后来,郭沫若流亡日本时,娶了日子女子佐藤富子。
1937年7月,日军全面侵华,郭沫若抛下佐藤富子,回国后又与于利群结婚。
对于郭沫若,鲁迅则说他是“才子加流氓”,肯定了他的文学才华,又嘲讽了他的生活作风。
这个故事传播非常广,真假不知,但鲁迅和郭沫若确实“对骂”过,不同的是,都不是因为私生活。
1.
同为新文化运动的主将, 一开始,郭沫若是佩服鲁迅的。
1920年,郭沫若在日本,读到鲁迅发表在刊物上的小说《头发的故事》,他赞叹道:“当时很佩服他,觉得他的观察深刻,笔调很简练,大有自然风味。”
1923年,鲁迅的第一本小说集《呐喊》出版时,郭沫若专门写文夸赞:“我这几天非常高兴,因为我读了我们国内最近出版的两本书:一本是鲁迅的《呐喊》,一本是周作人《自己的园地》。”
郭沫若还曾介绍鲁迅到中山大学任教。
1921年6月8日,郭沫若、郁达夫、成仿吾、田汉等赴日留学生成立了创造社,创作的基本倾向是反帝反封建和积极的浪漫主义。
一直以来,郭沫若都是大力倡导无产阶级革命文学,宣传马列主义文艺理论。
他们试图确立无产阶级文学的主导地位,认为“小资产阶级的劣根性太浓厚了”,鲁迅也成为了他们批判的对象。
1928年6月郭沫若以杜筌的笔名在《创造月刊》上发表了一篇《文艺战线上的封建余孽》的文章。
在文中,郭沫若辱骂鲁迅是“资本主义以前的一个封建余孽。……是一位不得志的fascist(法西斯蒂)!”
这骂得算是相当重了,而且还是公开的,人人都看得到。
鲁迅心明眼亮,他知道杜筌就是郭沫若。
但鲁迅并没有“以眼还眼,以牙还牙”,也没有另起一篇文章直接骂回去。
但是,鲁迅心中还是反感的。
1930年,鲁迅在《“硬译”与“文学的阶级性”》谈到当年创造社的攻击时,曾这样说到:
例如我所属的阶级罢,就至今还未判定,忽说小资产阶级,忽说“布尔乔亚”,有时还升为“封建余孽”,而且又等于猩猩;有一回则骂到牙齿的颜色。在这样的社会里,有封建余孽出风头,是十分可能的,但封建余孽就是猩猩,却在任何“唯物史观”上都没有说明,也找不出牙齿色黄,即有害于无产阶级革命的论据。
鲁迅没有直接反击,而是曲笔地对郭沫若的指责进行了回应。
1931年7月20日,鲁迅在社会科学研究会做了一个演讲,其中大篇幅批判“才子佳人”套路型的“鸳鸯蝴蝶派”。
鲁迅将读书人分为君子和才子,君子只读四书五经,比较规矩,而才子爱读小说,爱写诗词。
多愁善感的才子,到十里洋场的上海,遇见了妓女,群红围绕,自己俨然贾宝玉,妓女就成了佳人。
才子佳人的小说越来越多了,鲁迅称这种才子是“才子+流氓”。
后来,又有“新鸳鸯蝴蝶派”,较之前有进步,佳人也不再只是妓女,也多有良家女子,鲁迅称他们为“新才子+流氓”。
在鲁迅看来,以郭沫若为代表的创造社也是“新才子+流氓”式的。
这以来,据我所记得,是创造社也不再审查商务印书馆出版物的误译之处,来作专论了。这些地方,我想,是也有些才子+流氓式的。——鲁迅《上海文艺之一瞥》
这是有确切行文指责创造社的。
网上盛传的鲁迅骂郭沫若为“才子+流氓”应当出于此处。
鲁迅和郭沫若虽然同是左联的作家,但在文艺问题上,意见分歧不少。
1936年,周扬提出“国防文学”的口号,鲁迅则提出“民族革命战争的大众文学”的口号。
身在日本的郭沫若,发表文章支持“国防文学”的口号,表达了与鲁迅不同的意见。
可贵的是,在这一点上,鲁迅非常尊重郭沫若。
鲁迅没有直白反对“国防文学”的口号,而是认为“国防文学”和“民族革命战争的大众文学”两者可以并存。
更可贵的是,鲁迅曾经透露,在“民族革命战争的大众文学”的口号提出之前,原本想听一听郭沫若的意见,但因为郭沫若远在日本,又被监视,多有不便,所以作罢。
这口号,也不是我一个人的“标新立异”,是几个人大家经过一番商议的,茅盾先生就是参加商议的一个。郭沫若先生远在日本,被侦探监视着,连去信商问也不方便。可惜的就只是没有邀请徐懋庸们来参加议讨。但问题不在这口号由谁提出,只在它有没有错误。——鲁迅《答徐懋庸并关于抗日统一战线问题》
鲁迅和郭沫若在文坛上用笔“骂战”,是当时众所周知的事情。
他们的“骂战”在鲁迅去世后却发生了逆转。
2.
死亡,永远是最深刻的一堂课。
1936年10月19日,鲁迅因病去世。
此时,郭沫若回忆与鲁迅的“骂战”,却后悔了,开始了真诚的反思。
鲁迅去世两周内,郭沫若连续写了三篇悼念文章:《民族的杰作》、《不灭的光辉》、《坠落了一个巨星》。
虽然与鲁迅在笔墨上争吵多,但两人从未见面,这成为郭沫若“不能弥补的憾事”。
郭沫若极夸鲁迅,说:鲁迅是不灭的。他的声名在中国文艺史上无疑地是和施耐庵,罗贯中,吴敬梓,李卓吾等一样地,作为永远光辉的存在而存在。
鲁迅比郭沫若年长11岁,郭沫若在回忆中自称自己为“弟弟”。
就这样,由于人事上的龃龉,和地域上的隔离,鲁迅和我虽然到底没能会面,然而我对鲁迅总是尊敬着的,是把他当成着精神上的长兄。作为年青的弟弟的我,对于长兄的叱斥,偶尔发过些孩子脾气,更曾辩过些嘴,倒也是事实。——郭沫若《坠落了一个巨星》
郭沫若总结与鲁迅的争论是哥哥与弟弟的争论,可见他们并没有原则上的分歧。
鲁迅去世十年后,郭沫若写下《鲁迅和王国维》一文,直言:在近代学人中我最钦佩的是鲁迅。
后来,有人批评鲁迅,郭沫若也是第一个跳出来写文章反驳。
事实上,鲁迅和郭沫若都是炽诚的爱国者,所争论的并非原则性的大问题。
3.
如果总结来看的话,会发现鲁迅和郭沫若其实很像。
他们都反对包办婚姻,且反对的方式都是一致的。
鲁迅25岁时,在母亲及家人长辈的压力之下,鲁迅与朱安举行了婚礼。
结婚第一晚,鲁迅睡在书房,婚后第三天,鲁迅就离家出走,到了日本。
此后多年,朱安和鲁迅的母亲生活在一起。
郭沫若和鲁迅极为相似。
郭沫若20岁时,奉父母之命与张琼华举行了婚礼。
这是一场没有爱情的包办婚姻。
婚后第五天,郭沫若就离家出走,夫妻关系中止。
此后,张琼华留在了郭家,日常照顾郭沫若的母亲,她一生都没有子女。
很多年过后,郭沫若回到家给张琼华深深地鞠了一躬,表达内心的愧疚。
同样的,鲁迅和郭沫若都是弃医从文。
早年间,鲁迅赴日本公费留学,在日本仙台医科专门学校学医。
后来,他感慨“学医救不了中国人”,而弃医从文。
郭沫若26岁时,升学至日本帝国大学医学部学习。
郭沫若生活的时代,正值“五四”运动,年轻人的革命浪潮一浪接一浪,文艺成了革命的武器。
加上身体不好,郭沫若后来弃医从文。
1921年6月8日,郭沫若、郁达夫、成仿吾、田汉等赴日留学生成立了创造社。
二十世纪初,英国人在中国制造了多起惨案,文艺工作者为了抗议英帝国主义的罪行,创造社牵头发表了《中国文学家对英宣言》,呼吁全世界的无产民众联合起来,为了打倒资本帝国主义而团结,将来把资本帝国主义打倒之后,我们更可以为世界的生活发展而互相扶助。”
鲁迅、郭沫若率先在这个宣言上签名,此时,他们革命目标都是一致的。
在文学上,两个人的矛盾并不是原则性的,不可调和的。
1926年大革命高潮前夕,《新青年》阵营分裂,鲁迅陷入了“孤军奋战”的境地,他感叹:“新的战友在哪里呢?”
后来,鲁迅辗转到了厦门,在写给许广平的信中,鲁迅说:“其实我也还有一点野心,也想到广州后……与创造社联合起来,造一条战线,更向旧社会进攻。”
在潜意识里,鲁迅认为郭沫若是可以一起战斗的。
周总理曾评价他们是“周声相应,周气相求”的。
在二十世纪初的中国,是国家最混乱,也是思潮最混乱的时候。
在文学领域也自然有分歧,所以,鲁迅和郭沫若的分歧太过平常。
如今,他们两人都早已远去。
借用鲁迅的一句话说:“我和郭沫若,从未见过面,曾也笔墨相讥过,但我们的战斗方向却是一致的,决不日夜记着个人的恩怨。”
战斗方向一致,个人恩怨就不足挂齿了。
诗友们,你们说是吗?
本文素材来源于:程凯华《中外名家论名家》
常在后台收到粉丝留言,
【版权声明】本文内容来源于:诗词世界,作者:。文中图片来源于网络,著作权归原作者所有。诗意文化出品图书《2025诗词日历:人间有味是清欢》《特级教师的爆笑诗词课》全网热销中,欢迎购买。加入诗词世界粉丝群,可以添加诗意君微信shicishijie01。
热门跟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