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2月15日,泉州将迎来一批特殊的客人。
福建泉州,是世界遗产之城、国家首批历史文化名城,也是古代“海上丝绸之路”的重要起点城市,早在宋元时期就是“东方第一大港”。
作为东西方文明交流的重要支点,泉州在当时便吸引了来自世界各地的商人。13世纪末,意大利商人雅各·德安科纳漂洋过海来到泉州,称赞其为“光明之城”,并在他的游记《光明之城》中写道:“街上有如此众多的油灯和火把,到了晚上,这个城市被映得特别灿烂,在很远的地方都能看到它……”
泉州海外交通史博物馆展示的古时“光明之城”繁华的生活场景。 澎湃新闻记者 王珏玮 图
穿越千百年时光,泉州街头巷尾的刺桐花依旧绽放,印证多元文化共生的古迹依然矗立,非遗文化代代相传、生生不息,这座“东亚文化之都”始终绽放着旺盛生命力。
为促进文化推广与交流,12月15日至20日,由泉州市文化广电和旅游局主办,澎湃新闻(www.thepaper.cn)承办的“知行泉州· 读懂中国”海外博主世遗泉州行将举行,来自法国、马来西亚、印尼等国家的海外博主将走进清源山、崇武古城、蟳埔渔村等地,沉浸式体验泉州民俗文化、美食风情,记录、传播如今的泉州之美。
泉州走向世界,世界看到泉州
泉州,因城里遍植刺桐树,古代又被称为“刺桐”,依海而生,因海而兴。
在古代,泉州在在相当长一段时间内,是默默无闻的小城。但随着经济重心的南移,加之航海技术的不断进步,这座拥有延绵曲折海岸线的城市,终于迎来了它的“高光时刻”。
两宋时期,泉州刺桐港因大量海商频繁往来,海外贸易日益繁荣而闻名;至元代刺桐港海上贸易达到空前繁荣,成为梯航万国、舶商云集的“东方第一大港”。
意大利旅行家马可·波罗曾在他的游记中写道:“刺桐是世界最大的港口之一,大批商人云集于此,货物堆积如山,买卖的盛况令人难以想象。”
泉州洛阳江上的洛阳桥。 泉州市文旅局供图 / 陈文丕 摄
历史的印记,促就了今日泉州文化的多元与深厚。
如今的泉州,是国家首批“中国历史文化名城”之一,也是首个“东亚文化之都”,更是联合国教科文组织认定的中国古代“海上丝绸之路”起点。
1982年2月8日,泉州被国务院批准为首批历史文化名城之一。2013年8月26日,泉州从全国城市中脱颖而出,与韩国光州、日本横滨共同当选首届“东亚文化之都”。自此,泉州担起了传播东亚文化精神、促进东亚文化交流的历史使命。
2021年7月25日,“泉州:宋元中国的世界海洋商贸中心”顺利通过第44届世界遗产大会审议,成功列入《世界遗产名录》,成为中国第56项世界遗产、也是为数不多的城市型世界文化遗产。
随着申遗的成功,泉州声量与日俱增,不仅跻身国内“网红城市”之列,也在全球范围内引发了前所未有的广泛关注。
据泉州晚报报道,2024年国庆假期,665.58万人次游客涌入泉州,旅游总花费58.12亿元,创历史同期新高;此外,据中国联通发布的“联通大数据”显示,泉州紧随深圳、广州,入境游客数量位居全国第三。
11月21日,当代中国与世界研究院最新研究成果《2024中华文化符号国际传播指数(CSIC)报告》正式发布,蟳埔簪花绽放海外风采(福建泉州)成功上榜“地方文化国际传播七个热点”。
凭实力“出圈”的泉州,正被世界更广泛地看见。
寻找泉州的文化味与烟火气
作为“非遗之城”,泉州坐拥22处世遗点、国家级文保单位44处,有世界级非遗6项、国家级非遗36项。
在泉州古城,可谓一砖一瓦都是历史,一街一巷都有故事。
公元1053年,古泉州人在洛阳江上,开始修建中国历史上第一座跨江接海的长桥——洛阳桥,由北宋泉州太守、著名书法家蔡襄主持修建,历时7年,至1059年方建成,与卢沟桥、赵州桥、广济桥跻身中国古代“四大名桥”,世界著名桥梁专家茅以升称赞:“闽中多名桥,洛阳是状元。”
泉州东西双塔。 吴彩明 摄
“东西双古塔,南北一条街”,这是泉州古城核心区的描述,双古塔指的便是开元寺的“镇国塔”“仁寿塔”这东西双塔。开元寺始建于唐朝垂拱元年,距今已有1300多年的悠久历史。这座福建省规模最大的佛教寺院,自古便居泉州佛教丛林之冠。作为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开元寺与泉州一同矗立千年,早已成为这座城市的标志之一。
事实上,多元是泉州最为鲜明的城市特质之一,处于多种文化碰撞中的泉州,拥有“半城烟火半城仙”的独特韵味。在泉州,一条街区内,可以同时容得下佛教、道教、伊斯兰教、印度教、天主教等不同宗教的建筑,却又和谐共生。
本次“知行泉州· 读懂中国”海外博主世遗泉州行将走进洛阳桥、安平桥、开元寺等世界遗产点,触摸宋元中国世界海洋商贸中心的厚重与辉煌。
读懂泉州,除了探访有形的遗址遗迹,还可以通过体验一个个“活着的”非遗。
泉州蟳埔社区,来簪花的女游客们在村里游览,满村鲜花“飘浮”。澎湃新闻记者 王珏玮 图
如今,到泉州,听一曲南音古韵,看一出木偶戏,被不少人列为必游项目。南音也称“弦管”,是福建省闽南地区的传统音乐,也是非物质文化遗产,素有“中国音乐史上的活化石”之称,发源于泉州,用闽南语演唱,起源于唐,形成在宋,保留了唐以前传统古老的民族唱法,典雅清丽,展现出传统文化的恢宏气度。
据公开报道,泉州提线木偶戏源于汉,兴于唐。据史料记载,最迟于唐末五代,已在闽南地区广为流行了,至今保存着700余出传统剧目和由300余支曲牌唱腔构成的独有剧种音乐“傀儡调”,同时形成了一整套精湛规范的操线功夫(传统基本线规),以及独具特色的偶头雕刻、偶像造型艺术与制作工艺。
本次世遗泉州行也将沉浸式观赏体验南音、木偶戏等非遗项目,体验一回道地的闽南生活。此外,还将寻味泉州的大街小巷,品尝地道“古早味”小吃,感受闽南美食的风味,感知城市烟火气。
海报设计:周寰
热门跟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