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山东中部到四川雅安二郎山,距离近2000公里。这段几乎跨越半个中国的路程,信息支援部队某部“劈山开路先锋连”政治指导员许伟已往返多次。

“因为我们这支部队的根在那里。”许伟说,“那里最能让我们记起为了人民劈山开路、不畏牺牲的初心使命。”

“劈山开路先锋连”所在部队1949年组建于安徽,在炮火硝烟中一路南下,新中国成立后转战川渝地区剿匪,随后改编入西南军区工兵部队,配合十八军修建川藏公路。社会主义建设时期,该部被调派至齐鲁大地,在山区和沿海岛屿执行任务。1965年,连队因在国防施工任务中贡献突出,被国防部授予“劈山开路先锋连”荣誉称号。

今年,该部入列信息支援部队。肩负任务变化,初心使命不改。循着他们70多年来辗转的足迹,我们读出了一个英雄连队在祖国版图上写下的“为人民服务”誓言。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信息支援部队某部开展“重走川藏路 千里大寻根”活动,官兵代表来到当年筑路官兵居住过的土窑洞前开展传统教育。李君鹏 摄

雪域高原

劈山开路架“金桥”

“二郎山精神,就是听党指挥、不畏艰险、坚忍不拔、无私奉献。”

10月,信息支援部队某部组织“重走川藏路 千里大寻根”活动,13名官兵在“劈山开路先锋连”第33任政治指导员许伟的带领下,来到四川省成都市川藏公路博物馆。

“这里的许多文物、照片,记录了我们连队当年响应领袖号召、修建川藏公路的历史。”许伟介绍,“劈山开路先锋连”所在部队70多年来历经10余次改革整编和驻地移防,一直传承着修筑川藏公路时铸就的“二郎山精神”。去年以来,该部已遴选3批官兵代表踏上川藏路,寻根二郎山。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受到官兵帮助的群众赠予连队的锦旗。荆星玮 摄

“这是咱们连的照片吧!”看到一张历史照片上熟悉的面孔,战士李君鹏忍不住说。照片上,连队前辈、筑路特等功臣韦江歌正同藏族民工一同劳作,有说有笑。

“和藏族民工打成一片,并不容易。”许伟说。连队历史资料中,还留存着部分当年参与筑路的老兵的回忆。他们提到,当时虽然与藏族民工语言不通、信仰不同,但官兵秉承“尊重信仰加强政策宣传”“语言不通就用事实说话”的理念,专门买来酥油为藏族民工改善伙食。休息时,官兵将地势较高的位置让给民工。即使在因大雪道路不通、伙食补给不上的情况下,连队官兵煮稀粥充饥时,盛给藏族民工的粥都更满、更稠。

建设川藏公路的几年中,军民为了解放西藏、建设西藏同甘共苦,结下了深厚情谊。那时,藏族民工中流传着这样的歌谣:“哈达不要太多,有一条洁白的就好;朋友不要太多,认识一个解放军就行。”

看到展览中说,西藏人民赞美川藏公路是一道“金桥”,一级军士长孙松不由感慨:“这条路不仅是促成西藏改革与发展的‘金桥’,也是联结情感、消弭隔阂的‘军民连心桥’。”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劈山开路先锋连”官兵参与黄河沿岸环境保护活动。赵文政 摄

深山村落

风雨不摧“军民桥”

“变化太大了!”重回当年驻扎过的小山村,年过七旬的原“劈山开路先锋连”副排长崔方廷老人连连赞叹。

作为寻根活动的一部分,今年夏天,崔方廷应邀重回部队当年施工地,与官兵一同追寻老连队的过往。

20世纪70年代,连队奉命转战山东,在鲁中山区从事国防施工任务。

“那时在深山里施工,没有固定的营房。”崔方廷介绍,为了尽量不打扰群众,官兵大多在村外的宿营地搭建简易帐篷居住,从那里可以望见河岸边村民的草屋。而今,昔日的茅草屋已变成了一排排整齐亮丽的新瓦房。

阵阵栗花香,勾起老人的回忆。“当年宿营地附近,有一片栗树林。”崔方廷说,栗子成熟的季节,板栗掉了一地,但官兵都严守纪律,不但没有人擅自拾起来解馋,指导员和班长还组织大家将掉落的栗子收集起来,交到村大队。

“这桥我一直记得,竟然还在呢!”走到河边,崔方廷抚摸着桥旁的石碑,向官兵讲起这座桥的来历。

1976年7月,一场山洪冲毁了连接村子南北的木桥。了解到村民过河困难,官兵考虑为乡亲们修筑一座水泥桥。“可是那时施工任务重,战友们都很疲惫。连长就问我们,愿不愿意给群众做点事?”崔方廷说,“大家都很积极,说我们穿了这身军装,就该为群众办实事解难题!”

义务修桥期间,村民带着热水和鸡蛋来慰问,官兵只喝了几口水,谁也不肯去吃鸡蛋。没过几天,一座钢筋水泥桥就重新联通了村子南北。

为感谢部队官兵,村民在桥旁立起一块刻着“军民桥”字样的石碑。一位上了年纪的村民告诉前来寻根的官兵,虽然前些年村子里修了更牢固宽阔的桥,但“军民桥”仍保留着,石碑上的字,每逢八一建军节都重新描红。

“这座桥,大家都舍不得拆。”这位村民说,“这是解放军帮过我们的见证。”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军民桥”石碑。资料图片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20世纪50年代,军民共同修筑川藏公路。资料图片

都市近郊

携手共建“连心桥”

“预计有6首歌、两个小品……”翻开过段时间去驻地社会福利院演出的节目单,连队文艺骨干郑竣峰敲定了参加志愿服务活动的人选。

如今,部队营区地处城乡结合部,与群众的距离更近了。“不管走到哪,我们服务人民、奉献人民的传家宝从来没有丢。”连长王洪光说,“到了城市,我们为群众做实事的机会更多了。”

搬到新驻地不久,连队就与市社会福利院结为共建单位。

“市福利院距离我们营区不远,有许多孤寡老人、残疾人居住。因此,我们就将福利院作为长期开展志愿服务的对象。”王洪光说。

官兵不仅定期到福利院义务劳动,还为福利院捐款,改善居住人员生活条件。赶上春节,连队文艺骨干还自编自演文艺节目,与福利院联欢。一位福利院工作人员说,每当子弟兵来开展志愿服务,就是院里欢声笑语最多的时候。

携手共建,架起心桥。官兵服务驻地孤寡老人和残疾人的故事在当地传为佳话。这些年来,连队6人获评荣誉市民,20余人被驻地评为优秀子弟兵。

如今的营区门口,一块块匾额闪着金光:“市红色教育基地”“全省志愿者助残先进集体”“市退役军人思想政治教育基地”……每年全民国防教育日前后,这里总会迎来多批企事业单位和学校组织的参观团体。

走进连队荣誉室,那一张张官兵挥汗如雨、群众喜笑颜开的照片,就是最宝贵的奖状——市民拿着鲜花献给军车上的官兵,这是群众对义务参与道路建设的官兵表示感谢;两位战士抬着一块巨石,这是部队在支援当地水库建设;一群战士在河岸边清理垃圾,这是官兵助力黄河沿岸环境保护……

“组建至今,我们的驻地几经更换,但不管是驻扎在雪域高原、深山村落,还是都市近郊,我们从来都没有忘记自己是人民的子弟兵,应当为人民服务。”许伟说,“走前辈跋涉的道路,读前辈铸就的精神。我们寻到的根,就是对党忠诚,服务人民。”(汤轶 孙亚军 王克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