翻开中国汽车工业史,上汽大众绝对是最醒目的一个名字。
1984年10月,北京人民大会堂迎来了大众和上汽两个汽车巨头的牵手,随着中德双方在合资合营合同上大笔一挥,上汽大众成为中国最早的轿车合资企业,也正式拉开了中国汽车工业一个崭新的时代。
自此,上汽大众从安亭镇于田路7号正式启航。40年弹指一挥间,中国第一批整车合资企业中,北京吉普已经走向没落,广州标致成为中国第一家破产的中外合资汽车企业。唯有上汽大众活下来,而且累计销量超过2800万辆,嘉定也发展成为世界级的汽车产业基地。
上汽大众披荆斩棘四十载,在中国汽车工业版图上留下了浓墨重彩的一笔。多年来,汽车圈内广泛流传着一句口头禅:“中国汽车看上海,上海汽车看嘉定,嘉定汽车看安亭。”就是对上汽大众作为 开拓者 ( 参数 丨 图片 )的最好佐证。
第一个四十年,面对充满不确定性的未来,上汽集团与德国大众精诚合作,书写了跨国公司与中国市场双向奔赴、互利共赢的佳话。面对下一个四十年,全球汽车产业面临着百年未有之大变局,上汽大众的未来发展蓝图依旧清晰而坚实。
上汽大众一小步,中国汽车工业一大步
有道是“拥有 桑塔纳 ,走遍天下都不怕”。上汽大众入华故事的开端,从一辆桑塔纳开始。它之于上汽大众的重要性,不亚于上汽大众之于中国汽车工业。是上汽大众的基石,也是中国汽车工业的奠基者。
上汽大众诞生的契机是什么?上 世纪 80年代,时任第一机械部副部长的饶斌提出:“一个国家没有像样的轿车工业,不能算拥有完整的汽车工业。”但是中国当时缺乏相关的高技术设备和相关条件,所以,中外合资经营的方式随之诞生。
但桑塔纳的国产化之路并不是一帆风顺,大众桑塔纳刚下线时,国产化率仅有区区2.7%,整辆车几乎是以CKD方式组装而成。所有零部件都需要从德国进口,这使得成本异常高昂。加上国家划拨给上汽大众的外汇额度有限,国产化刻不容缓。
而桑塔纳国产化最大的挑战,在于坚持德国标准还是中国标准?这也是德方团队和中方团队最大的争议点。根据德国大众在华首席代表李文波博士接受媒体采访时回忆过,上海汽车制造厂有一段时间寻思着国内售卖的桑塔纳质量标准要降低,以此加快零部件国产,双方状态胶着。
争论中,时任上海市委副书记的朱镕基发挥了重要的指挥定向作用。他特别强调国产化的质量,并提出一个著名的口号:“桑塔纳国产化要100%合格,降低0.1%我们都不要。”上海大众内部有人曾说过:“中国人民并不是二等公民,为何要降低标准?”
所以,上海大众国产化一定要坚持大众标准,决不允许“低标准、瓜菜代”。为了让配套零部件厂达到德国标准,大众汽车集团组织退休专家来到中国,解决技术和管理问题。以此为起点,桑塔纳引进和国产化,带动着中国汽车零部件供应链体系的迅速发展。
1993年,桑塔纳年产量突破10万辆,国产化率达到90%。从变速器装配线、发动机气缸盖、进气歧管、活塞环到后续一系列零件的国产化工作,上汽大众培养了国内多家零部件企业具备了国际标准的配套能力。
接轨德国标准,建立起一套与德国大众一脉相承的管理体系,并孕育了中国汽车零部件产业链的发展土壤。上汽大众迈出的一小步,是中国汽车工业发展的一大步。前人栽树后人乘凉,后续进入中国合资的车企也是受益者,这就是上汽大众和桑塔纳带给市场和行业的引 领地 位。
造时代潮流,创上汽大众速度
理顺了公司的发展策略,树立起品质过硬的品牌标签,有了一套优秀的质量管理体系,产品国产化也不断提速,上汽大众进入飞速发展时期也是水到渠成的事情,甚至于是开挂般存在。1993年迎来了10万台下线,到1996年更是达到了70万台。
1984年-1994年,桑塔纳独占中国轿车市场60%-70%的份额。后续更是在国内汽车市场连续22年夺得销冠,累计销量超600万辆。而 帕萨特 则是上汽大众打出的第二张王牌,在1999年推出后的 5 年时间内,国内市场的销量已超过40万辆。
随后,帕萨特领驭、新领域不断推出,一如既往地受到中国消费者的喜爱,也定义了中国市场中级轿车的标杆形象。时至今日,帕萨特依然是中级轿车的常青树,在层出不穷的后来者冲击下,赫然在细分榜单的前列。
当然,上汽大众销量不断冲高,除了加快产品的导入和国产化,也离不开对中国市场的深厚洞察并做出迅速的转变。从引进合资到自主研发,“国民神车” 朗逸 因此诞生。上市首周销量破千,首年便突破10万总量,两年后总销量破30万,直登A级轿车销冠宝座。
尽管上市之初被戏称为“中国特供车”,但正因为本土团队对中国消费者需求的深厚洞悉和理解,才有了更贴近中国用户的产品力呈现。面对不断变化的消费市场,上汽大众也随之推出了朗行、朗境等衍生车型,“Lavida家族”发展壮大,始终是家轿市场绕不开的选择。
除了推出极具本土化特色的朗逸之外,2010年初代 途观 的引入,更打破了当时德系品牌在国产SUV市场的空白,也拉开了国产SUV市场红海的帷幕。第二代EA888发动机和4Motion四驱系统等领先技术加持下,仅仅用了两年时间,途观便成为细分市场的销冠并畅销至今。
作为中国第一批整车合资企业,上汽大众总能抓住市场每一个变迁的趋势,甚至自己创造风口,让产品成为市场的潮流和路标。从A0级到C级,从轿车、SUV到MPV,每一个细分领域都有上汽大众的明星产品,这就是它市场地位的最好佐证。
哪怕是在新能源车大热的今天,朗逸、帕萨特、途观等多款经典车型,依然能够保持不错的竞争力和一定的市场份额,不断刷新着上汽大众的速度和记录。但是面对波动的年销量数据,这显然不是上汽大众想要看到的结果,也是大象转身不得不面临的阵痛。
审视和质疑,上汽大众“转舵”
当自主品牌市场份额突破50%,实现对合资品牌反超的数据发布之际,那些属于合资品牌的风光无限也随之消失。踏乘着新能源这股东风,自主品牌以混动和纯电技术席卷中国市场,高呼着对传统燃油车的替代口号。
哪怕是强如大众、两田和通用等主流合资品牌,销量和市场占有率均遭受了不同程度的下降。更弱势的二线合资品牌,更是被挤到没有退路,销量规模骤减。汽车工业百年未有之变局下,唯有彻头彻尾的改革,才有活下去的可能。
首当其冲的,以往外资负责产品和技术导入、中方负责生产销售的合资1.0模式,是时候作出改变了。因为在中国这片土地上,有着最完善的新能源车产业链,还有BAT等科技互联网巨头,不好好利用实属一种资源浪费。
有的合资车企All in纯电,最终导致原本在燃油车市场的优势荡然无存;有的合资车企转型缓慢,仍想以“油改电”车型在市场上混日子,但挑剔的中国消费者并没有为之买单。所以,上汽大众仍然坚持“油电同进”的战略。
对内,投资170亿元位于上海安亭的上汽大众新能源汽车工厂,是大众汽车集团全球首个专为MEB平台车型生产而全新建造的工厂。并迅速导入 ID.3 、 ID.4 X 、 ID.6 X 等纯电产品,覆盖各大细分市场抢占用户心智。截至目前,上汽大众ID.家族稳坐合资纯电销冠宝座。
对外,上汽大众与上汽集团签署多项有关上汽大众新产品项目的技术合作协议,在中国市场开发3款插电混动车型以及2款纯电车型,首款车型将于2026年上市。还联手大疆造车,智驾实力不输头部队伍水准,以“油电同智”之举赋予燃油车全新的生命力。
又比如上汽和大众打造的奥迪新豪华电动品牌AUDI,该项目独立于上汽奥迪之外,有独立的体系包括研发、营销等,且与德国奥迪总部直接沟通。是一个深度融合的创新实践,产品具备前所未有的中国基因含量。
除了加强自身新能源技术的研发和转型,积极拥抱中国伙伴,探寻更多的可能性和新思路,这就是属于上汽大众的合资2.0时代。用审视的目光去看待市场发展,敢于打破传统合资的束缚,放下身段积极拥抱时代变化,上汽大众正以一种全新的姿态迎接中国汽车市场的挑战。
四十载风雨同舟,上汽大众与嘉定一起见证了中国汽车工业的跨越式发展。“四十”不惑,面对变幻的中国汽车市场环境,上汽大众及时“转舵”冲击二次领先,这就是其作为中国合资车企开拓者该有的格局和担当。未来,上汽大众合资期延长至2040年,必将在新能源的浪潮下拉开崭新的篇章。
热门跟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