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2月13日,第六届国际医用机器人创新发展论坛暨高端医疗器械合作交流会在深圳会展中心成功举办。
本次论坛由中国医学装备协会、中国生物医学工程学会、北京市医疗机器人产业创新中心及北京清华工业开发研究院共同主办,中国医学装备协会人工智能和医用机器人工作委员会及中国医学装备协会医疗器械创新与应用分会协办,《现代仪器与医疗》杂志提供学术支持。
本次论坛由北京市经济和信息化局生物与医药产业处处长侯守国担任主持,工业和信息化部人才交流中心党委委员、副主任色云峰首先发表致辞。
色云峰强调,医疗器械与装备行业在保障人民健康和国家战略性新兴产业中具有重要地位,当前科技进步和健康需求增长为行业带来了前所未有的发展机遇与挑战。他指出,一是要围绕国家重大战略和区域发展战略,加强医疗装备产业的顶层设计;二是要加强人才在赋能医疗装备产业数字化转型中的重要作用;三是要发挥高校、科研院所、企业等不同创新主体的资源优势。推动人才培养、技术创新和产业升级需求紧密融合,以高质量人才引领产业整体水平跃升。
中国医学装备协会副理事长兼秘书长李志勇在致辞中指出,医学装备作为医疗卫生事业发展的基石,近年来在我国取得了显著成就。李志勇表示,2023年我国医疗装备市场规模达到1.27万亿元,成为世界第二大市场,而医用机器人市场规模更达到108亿元,近五年年均复合增长率高达25.74%。特别是手术机器人领域,作为重点发展方向,已获批108个医疗器械注册证,2023年市场规模约为80亿元,复合增长率达25%。这些数据充分凸显了我国医学装备产业的强劲增长势头和创新活力。李志勇希望未来应继续加强行业交流,加速技术创新与融合,推动医用机器人等高端医疗器械的广泛应用,为“健康中国”战略提供坚实支撑。
深圳市医疗器械行业党委书记高征在致辞中表示,2023年深圳市医疗器械行业产值达到996亿元,持续保持强劲增长,并在全国城市中名列前茅。此外,高征还分享了深圳市医疗器械行业协会在推动行业发展中的几个重要方向:首先,要加强行业创新和技术交流,通过组织研讨会、论坛和展览等活动,促进行业内外的交流与合作;其次,关注政策研究和行业指导,为企业提供政策分析和市场趋势预测;此外还需要致力于产品推广与市场拓展,帮助深圳医疗器械品牌走向国内外市场;最后,需要特别重视人才培养和国际合作,通过与高校和研究机构合作,为行业输送高素质人才,并推动国际合作,提升深圳医疗器械行业的国际竞争力。
▍标准编制工作启动与签约仪式 推动医疗产业高质量发展
为推动人才队伍标准化建设,推进医疗装备产业人才队伍建设,助力医疗装备产业复合型人才培养,由工业和信息化部人才交流中心联合北京市医疗机器人产业创新中心牵头起草的《医疗装备产业人才岗位能力要求》标准编制工作启动仪式在本次论坛启动。
工业和信息化部人才交流中心色云峰主任、京港人才交流中心高昌林总经理、北京市经济和信息化局生物与医药产业处侯守国处长、中国医学装备协会李志勇副理事长以及北京市医疗机器人产业创新中心王彬彬总经理,共同上台启动《医疗装备产业人才岗位能力要求》标准编制工作。
10月中旬,国药器械医学影像联合创新基地在深圳正式成立,该创新基地具备产、研、销一体现代化生产及办公功能,既是国药影像全面开展生产经营工作的首发站,也是国药影像携手产业链合作伙伴,共建开放共享合作平台。本次国药影像与北京市医疗机器人产业创新中心签约,双方将发挥产业链与创新资源优势,开展医疗影像设备核心技术及关键零部件攻关,聚焦研发合作、技术验证、成果转化、标的并购与资源整合等合作。
▍赋能智慧医疗 大咖分享前沿技术观点
中国科学院香港创新研究院人工智能与机器人创新中心主任刘宏斌发表了题为《面向精准手术的物理交互具身智能》的主旨演讲。深入探讨了面向精准手术的物理交互具身智能的发展趋势。他指出,手术机器人正从1.0时代的主从操作模式向2.0时代的具身智能系统转变,后者具备AI手术大脑,能与医生协同工作,实现更高的手术精准度和安全性。
刘宏斌详细介绍了其团队在微创神经外科和超声机器人系统方面取得了研究成果,如成功研发出能精准进入大脑第三脑室进行微创手术的机器人手臂,以及具备智能语言交互和超声图像自动分析能力的超声机器人系统。
刘宏斌表示,通过多模态大模型技术的整合,手术机器人的感知和执行能力将得到大幅提升。此外,刘宏斌还分享了关于医学影像分析和手术模拟的最新进展,并展示了未来手术室智能化、数字化的趋势,对未来智慧医疗方向提供了广阔的想象空间。
首都医科大学附属北京积水潭医院副院长吴新宝带来了《机器人给骨折治疗带来的改变》的主题报告。吴新宝指出通过人工智能与机器人技术,骨折的诊断与分型准确率大幅提升,超越了传统人工诊断水平。吴新宝进一步列举实际案例,并指出该研究团队与中科院合作开发的骨盆骨折影像识别切割系统,测试结果显示其准确率超过顶尖专家。此外,手术机器人还创新了骨折复位理念,实现了闭合复位,减少了手术创伤与并发症。数据显示,机器人辅助下复杂骨折的复位时间大幅缩短,如骨盆骨折复位仅需约2分30秒,且复位效果优秀。此外,吴新宝还提到,机器人技术在严重创伤骨折救治中发挥了重要作用,通过远程手术指导,偏远地区患者也能获得同质化治疗。
▍圆桌论坛聚焦技术创新、产业链赋能和跨区域合作三大议题
本次大会特设圆桌论坛环节,由京港人才交流中心总经理高昌林担任主持人,北京市医疗机器人产业创新中心董事、总经理王彬彬,北京罗森博特科技有限公司董事长、创始人王豫,深圳麦科田生物医疗技术股份有限公司国际营销副总裁刘省华,北京宝丽永昌医药科技有限公司总经理汪秀民,西门子医疗大中华区副总裁陈颀潇,共同探讨了高端医疗器械技术创新、产业链赋能和跨区域合作等议题。
北京市医疗机器人产业创新中心董事、总经理王彬彬指出,北京市政府通过一系列政策引导和资源聚合措施,为医疗器械的创新发展提供了良好的生态环境。
她提到,创新中心作为政府、企业、研究机构和临床机构之间的桥梁,不仅提供专业的服务,还具备丰富的产业链资源,为不同阶段的企业提供定制化的支持和赋能。王彬彬特别强调了审评审批的“最后一公里”问题,指出这是许多创新医疗器械面临的瓶颈,而北京市政府正在积极寻求突破,以加速科技成果的转化和应用。
北京罗森博特科技有限公司董事长、创始人王豫则围绕高端医疗器械技术创新话题展开探讨。他指出,随着AI技术的快速发展,手术机器人正在向更加智能化、精准化的方向发展。王豫提到,目前罗森博特正在通过深度学习等技术,提高手术机器人在术前影像分割、自动规划等方面的能力。王豫表示,目前医疗AI面临的一大挑战是数据问题,目前,罗森博特正在探索人造数据技术,通过模拟生成大量类似真实情况的数据来训练模型。此外,王豫还强调了科技成果转化需要良好的生态环境,鼓励科研工作者与企业合作,共同推动创新成果的应用。
深圳麦科田生物医疗技术股份有限公司国际营销副总裁刘省华则从营销的角度探讨了医疗器械的国际化布局。刘省华表示,中国医疗器械企业在国际化过程中面临很多挑战,包括市场准入、文化差异、法律法规等。与此同时,刘省华也指出了中国工程师红利的巨大优势,他认为中国企业在技术研发和生产效率方面具有国际竞争力。刘省华提出了三种主要的国际化模式:常规贸易、本地化生产和通过CDMO/CRO出海。他强调,深度参与当地市场、了解当地需求和政策环境是成功的关键。同时,他也呼吁国内企业加强合作,共同应对国际市场的挑战。
北京宝丽永昌医药科技有限公司总经理汪秀民表示,高端医疗器械在海外市场面临着严格的法规要求和准入门槛,因此,在产品立项时就需要充分考虑全球市场准入法规要求。汪秀民分享了该团队通过FDA注册证打开国际市场的成功案例,并强调了人因工程和可用性在医疗器械转化中的重要性。她认为,一个好的医疗器械不仅要具备先进的技术性能,还要易于使用、安全可靠,以满足医生和患者的需求。
西门子医疗大中华区副总裁陈颀潇指出,近年来中国医疗器械企业在国际舞台上的影响力日益增强,许多国内企业已经成为全球领先的医疗器械解决方案提供商。陈颀潇提到,西门子医疗也在通过软件生态等方式助力中国技术出海。他认为,随着数字化、智能化技术的快速发展,医疗器械行业正面临着巨大的变革机遇。同时,陈颀潇也强调了人才培养对企业长远发展的重要性。他指出,一个优秀的企业不仅需要拥有先进的技术和产品,还需要拥有一支高素质、专业化的人才队伍来支撑企业的持续发展。
▍结语与未来:
相关数据显示,2023年中国医疗机器人市场规模达到约108亿元,近五年年均复合增长率高达25.74%,2024年市场规模有望超过140亿元。随着技术进步和市场需求增长,预计未来几年中国医疗机器人将继续保持高速增长。
第六届国际医用机器人创新发展论坛的成功举办,不仅为产业链合作者、专家与企业代表提供了一个交流合作平台,更通过标准化制定与生态链合作,推动我国医疗装备产业的创新发展。
热门跟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