梅德韦杰夫访华回国后,中俄在战略层面的下一步棋怎么走?俄方主动向外界透出只言片语。
俄罗斯外交部消息称,中俄近期在北京进行磋商,深入探讨了导弹防御和导弹领域战略稳定问题,并就中短程导弹问题交换了意见,重申了双方将加强在涉及战略稳定因素方面的对话和协调。
从俄方透露的时间看,此次磋商显然是在俄联邦安全会议副主席、普京的亲密盟友梅德韦杰夫访华期间进行的,磋商的层级应该不低。
中俄两国暂时都没有透露更多细节,可外界能够确定,此次磋商的举行与一段时间以来国际安全局势,尤其是核安全态势的恶化有关。
首先是在欧洲方向,俄罗斯与北约的关系早已跌至冰点。
北约在欧洲多次举行了核军演,俄方更是在核军演之外,修改了自身的核学说,降低了使用核威慑力量的标准,并通过试射“榛树”等多款导弹,进一步展示自身的核打击能力。
在亚洲方向,为了能够威慑中俄朝等国,美方多次向太平洋方向,试射“民兵3”洲际弹道导弹,并借着演习的名义,在菲律宾部署了“提丰”中程导弹系统。美方甚至想要照方抓药,同样在日本部署中导系统。
受到美方一系列行动的影响,朝鲜半岛的核安全态势也在急剧变化。美韩已经签署了协议,美国的核威慑体系将在向朝鲜半岛延伸。
朝鲜不断通过进行导弹试射威慑美韩,并有率先重启核试验的可能性。俄朝现阶段军事合作的一个重要趋势,也是朝鲜通过在乌克兰问题上向俄方提供支持,换取俄方在火箭、卫星等领域的技术支持,以便提升核打击能力。
面对严峻的外部形势,中国也在时隔44年后,再次在太平洋方向进行了洲际弹道导弹全射程实弹测试。
在这种整体态势下,中俄确实有商讨导弹领域战略稳定问题,在确保各自战略安全的基础上,尽量为国际核安全局势降温的切实需要。
除了俄方已经明确提到的中短程导弹问题,俄朝在核武器领域的合作、美国在亚太的整体核战略调整,都将是中俄商讨的关键细节问题。
中俄此次商讨的另一个主要议题——导弹防御,则有可能涉及更加具体的军事合作。
简单而言,有核国家的战略威慑力量体系,是由核打击体系与以反导为核心的防御体系两部分组成的,可以简单理解为“矛”与“盾”。中俄现在谈的就是如何配合使用各自手里的“盾”,一道扩大防御范围,更好地防御可能飞向各自领土的导弹。
在这一领域,中俄也确实有着合作的基础。以反导防御体系之中,较为重要的陆基预警雷达系统为例。
俄罗斯在苏联时代雷达网络的基础上,构建了一套新的预警雷达系统,但受限于自身经费不足等原因,俄方在后续建设中,将体系强化的重点放到了欧洲与北极方向,重点防御来自欧洲与美国本土的导弹威胁。
俄方近些年新部署的“沃罗涅日”系列雷达,大部分都被放到了针对欧洲、地中海的方向,只有在伊尔库茨克州的新雷达是重点负责太平洋方向的。如果美军的战略核潜艇在印度洋与南太平洋发起行动,俄方的预警能力就将面临挑战。
俄方一直想要将自己的雷达预警范围向东、向南延伸。莫斯科同意向印度出口价值40亿美元的“沃罗涅日”雷达,便有可能是在寻求经济利益之外,尝试与印度在通报雷达监测信息等问题上展开合作,强化自身在印度洋方向的态势感知能力。
而相比印度,在雷达预警领域技术实力不俗,针对太平洋等方向的态势感知能力更强的中国,自然也是一个俄方需要争取的合作伙伴。
对于中国来说,与俄罗斯展开合作,也能够在一定程度上强化我们防御北极等方向来袭导弹的能力。
况且,中俄在天基侦察、远洋预警等其他与反导系统建设相关的技术领域,也都有着一定的合作空间。双方确实可以做到强强联合。
当然,我们也必须认识到,中俄想要达成相关合作,仍旧需要双方进行诸多磋商,商讨诸多细节,尽量消除合作之中的不稳定因素。
举例来说,印度购入“沃罗涅日”雷达,很大程度上是在防备中国。俄方做通新德里的工作,将印度雷达站获取的信息同步转交中国的可能性几乎为零。如果真的出现了,印度发现有导弹从南印度洋飞向中国,并通报俄方的情况,莫斯科就必须作出一个艰难选择。
更不用说,中俄没有结成类似北约的军事同盟。
这便决定了,双方的合作大概率会集中在预警信息交换等领域,尽量确保在发现有导弹飞向对方领土时,及时进行情况通报,并在导弹飞越本国领空时协助拦截。至于中俄反导体系的全面融合,在短时间内还不会上演。
但话又说回来,作为全球主要的核大国,中俄在导弹防御和导弹领域战略稳定领域的任何合作,都有可能改变全球的核安全态势。甚至于中俄此次磋商本身,就足以对某些国家形成威慑。
热门跟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