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段时间野猪致灾频繁,还一度登上网络热搜。随着保护力度的不断加大,很多物种的种群快速回升、稳定增长,这是中国对世界物种保护的重要贡献。然而,我们同时也需注意一些物种种群泛滥所引发的人兽冲突问题。
人兽冲突背后是生态失衡
事实上,中国境内野猪种群激增造成的人兽冲突早已存在。2023年6月,国家林草局公布新调整的《有重要生态、科学、社会价值的陆生野生动物名录》(下称“三有”名录),新增了700多个物种,野猪却被除名了。
把野猪调出“三有”名录,并不意味着可以随意捕杀。虽然野猪调出名录后,开展猎捕活动的程序更加简便,但仍然要坚持保护优先的原则,严格遵守禁猎区域、禁猎期、禁用猎捕工具和猎捕方法,以及国家枪支管理等法律法规的规定。需要认识到的是,野猪种群激增的根本原因是顶级捕食者缺失带来的生态失衡。根据1995年全国第一次野生动物资源专项调查结果,中小型和大型肉食动物的数量和分布区在全国堪忧。而在东部一些发达地区,野猪的捕食者则基本消失。
自天然林保护工程实施以来,至2023年,全国天然林面积增加了3.23亿亩。新增的林地中,不乏生物多样性较差的经济林和速生林。野猪可以在这些林区“安营扎寨”,但它们的捕食者往往适应能力不强、对栖息地环境和生物多样性的要求更高,难以在这些区域生存。由于捕食者缺失造成生态失衡,野猪泛滥只是一个例子。
同样的问题还出现在贵阳市黔灵山公园。过去多年,贵阳市内的猕猴抢劫现象日益严重。猕猴为国家二级保护野生动物,通常当地居民遭遇猕猴抢劫时,会拨打电话向贵阳市野生动植物保护站求助。研究人员统计了贵阳市2014年至2022年的人猴冲突事件。期间,贵阳市共记录了2000余起猕猴抢劫事件,其中83%的“案件”由3~10只猕猴组成的猴群制造,这中间雄性猕猴抢劫事件占60%。贵阳市人猴冲突主要发生在以黔灵山公园为中心10千米范围内,距黔灵山公园1千米~5千米范围内抢劫次数最多,呈现以黔灵山公园为中心,向外扩散、逐渐减少的空间分布格局。
黔灵山公园的猕猴源自20世纪人工饲养种群的再度野化,它们成功适应了当地的环境并繁衍生息,数量多达上千只。由于黔灵山猕猴缺乏天敌,种群数量不断增加,黔灵山公园又面积狭小、资源有限,致使猕猴需外出寻找食物和栖息地。持续的人猴冲突不利于民众培养正确的野生动物保护观念,还带来了诸多问题,比如人畜共患病的传播、居民的人身和财产安全等。为此,需要持续关注并寻找可靠的控制手段。
保护“降级”并不代表压力减小
毋庸置疑,近年来我国物种多样性保护成效明显。最为亮眼的莫过于3个国家一级保护动物——大熊猫、雪豹和藏羚羊被世界自然保护联盟(IUCN)“降级”了。
2016年9月,世界自然保护联盟在第六届世界自然保护大会上宣布,大熊猫的濒危等级从“濒危”降为“易危”。2017年9月,世界自然保护联盟在其官方网站发文称,基于新的调查数据,雪豹被从濒危类别调整为易危类别。2021年8月,我国藏羚羊保护级别从“濒危物种”降为“近危物种”。对于物种保护来说,“降级”缘于物种保护得较好,种群得以恢复并保持稳定。
但必须明确的是,尽管3个保护动物种群数量快速回升,仍不能忽视三者的真实生存状态和野外面临的威胁。
大熊猫自身野外繁殖能力低,对于食物和环境的要求比较苛刻,虽然近20年种群数量稳步上升,但当前仍面临栖息地破碎化和气候变化带来的威胁,对其保护不能掉以轻心。作为一种重要的大型猫科肉食动物,雪豹是青藏高原山地生态系统的重要组成部分,是判断高原生态系统完整性和健康状况的指示性物种。由于雪豹位于当地食物链顶端,加上种群繁殖力低,具有领地大、栖息地破碎化严重、人兽冲突显著等特点,保护难度依然较大。
再看藏羚羊,以食草为主、繁殖力高,只要保障其栖息地的安全,种群恢复会非常迅速。因此,对于藏羚羊,应该以保护其栖息地的安全为主;对于雪豹的保护则是一项系统工程,需要加大调查力度、评估栖息地的脆弱性、缓解人兽冲突等。
种群恢复并不意味生存乐观
1990年至2020年,国家一级保护野生动物滇金丝猴的种群快速恢复,由1990年前后不足2000只增加到3000多只。
由于之前滇金丝猴分布在13~17个不同的地理亚群,且群与群之间的栖息地破碎化,使得不同种群之间缺少基因交流。更为严峻的是,滇金丝猴未来的栖息环境并不乐观:在人类活动和气候变化的双重压力下,猴群被分割在一个个“孤岛”上,缺少基因交流的问题将会进一步凸显。如果能加强对人类采集和放牧等活动的限制,滇金丝猴的适宜栖息地将会进一步扩大。
基于此,我们需要对物种进行预见性保护,加强对人类活动的限制。同时,根据未来气候变化提前设置廊道,预留滇金丝猴的生存空间。
与滇金丝猴偏安一隅相反,川金丝猴分布广、数量大。虽然都属同一个种,同为国家一级保护动物,且近20年种群都在不同程度增加,但二者在不同地理单元之间面临的威胁却不相同。
笔者到川金丝猴的主要分布区湖北、四川、陕西、甘肃等地调查发现,川金丝猴的栖息地被分割成三大地理单元。相比之下,川金丝猴神农架群面临的威胁比陕西—甘肃群和四川群更大,需要重点保护。
在种群恢复方面同样如此,即便是同一个物种,其不同的亚种或地理单元面临来自气候变化和人类活动的威胁不同,保护的压力及其对应的职责也不同,因此需要因地制宜、区别对待。
客观分析,我们现在对于物种的保护仍然过于强调种群的数量,而缺少对物种威胁因素的综合考量。接下来,应加强对物种进行综合性、预见性保护,尤其对广布的保护物种,更要综合考虑不同的亚种群或地理单元群,以更加精准的方法与手段守护生物多样性。
文/赵序茅(兰州大学生态学院教授)
图源/视觉中国
编辑/姬源
热门跟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