齐鲁晚报·齐鲁壹点 秦国玲
安丘超过50%的地区被低山和丘陵占据,义务教育阶段乡村学校占比高达53.1%。2024年上半年,安丘市拆除城乡教育“篱笆”,选择乡村中心学校与城区的市直学校为改革试点,组建教育发展共同体(简称“教共体”),教共体内学校教师按比例互相到校交流,同步教研、同步科研、同步培训、同步发展,彻底打通城乡学校人、财、物、权壁垒,推动核心学校与成员学校深度融合发展。
今年5月,安丘市景芝镇景芝初级中学有了一个新的身份——安丘市青云双语学校教共体。相距数十公里的城乡公办学校,成了“一家人”。
“今年我们把青云双语学校的10位教师,全部安排在初一级部,从业务副校长、级部主任,再到班主任、骨干一线教师。”景芝镇中心学校校长刘志华介绍。
与此同时,景芝镇中心学校也派出10名青年教师到青云双语学校交流锻炼,人手一本“学习日志手册”,学思相融,沉淀经验,以期打造一支能自我“造血”的名师队伍。
长久以来,如何在县管校聘、城乡支教交流之外,再把两地教师交流的力度加大,城乡教育更加均衡,满足人民群众“在家门口上名校”的教育需求,安丘市一直在不断探索。为了让教共体内教师双向流动起来,安丘市教体局从顶层设计下发《安丘市教育发展共同体方案(试行)》。教共体成员校教师交流轮岗期间,除了教师的编制不变、绩效考核向作出突出贡献的人员倾斜之外,职称评聘、树优树先、课题申报也优先考虑。
经过半年时间试点,农村学校教学质量逐步提升,农村学生外流问题逐步扭转,城乡教育差距逐步缩小。景芝镇中心学校校长刘志华的感受最为明显。他专门向记者提供了一个数字,今年该校初一新生外流与往年相比减少了12%。
跨越30多公里的互动是安丘跨地区教共体发展的一个又一个缩影。从5月的试点初有成效,再到9月新学期全市设立11处教育发展共同体,涵盖所有市直学校和农村学校。安丘市不断放大“名校”效应,通过“名校+校区”“大校+小校”等模式,18个市直学校优质管理团队、400余名骨干教师下沉乡村学校,靶向提升43处乡村学校办学质量,满足人民群众“在家门口上名校”的教育需求。
安丘市将教师调配权下放到教共体,建立以教共体为单位的师资共享和教师适岗调配制度。市直学校每年派出不少于任课教师总数5%的教师到对口学校轮岗交流,对口学校每年派出数量相当的教师到市直学校交流学习,教师总体超编的,增加外派教师数量,其中交流教师中优秀骨干教师不少于50%。对口学校青年教师在市直学校顶岗代培2年,市直学校年轻教师必须到对口学校轮岗交流,实现师资的统筹管理和统一调配。目前,参加交流的教师人数已有412名,达到全部教师总数的6%。
为确保教共体建设有“形”更有“质”,《安丘市教育发展共同体实施方案(试行)》明确要求,两校共同组建联合研修机制,市直学校每月要到镇街区中心学校开展管理指导、分类培训指导、专业技术指导。此外,双方学校每年还要互派1名副校级干部和2名优秀中层干部,进行为期1年的交流学习。教共体成员校捆绑考核,实行学校发展、教师发展、学生成长综合评价、增值评价和特色评价。在考核中,日常工作占20%、教育教学质量提升占50%、资源统筹占30%,以考核结果按照30%、50%、20%的比例确定优秀、良好、合格等次,考核优秀的学校增加教职工评价考核、师德考核优秀数量,增加下年度教师评先评优名额。考核等次下滑的,适当减少优秀比例,以考核倒逼教共体各学校深度融合、优质发展。
安丘市委教育工委常务副书记,教体局党组书记、局长陈学辉介绍道,“我们的目标是彻底打通城乡、校际、空间这三重壁垒,最大限度发挥教共体优势,让城乡孩子都能享受到优质的教育资源。”
新闻线索报料通道:应用市场下载“齐鲁壹点”APP,或搜索微信小程序“齐鲁壹点”,全省800位记者在线等你来报料!
热门跟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