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72年2月17日上午10点35分,尼克松乘坐的专机,从美国安德鲁斯空军基地起飞。这次,他没有像之前基辛格访华那样,秘而不宣,反而高调公开了自己的行程。

预定访华

1972年2月21日,尼克松的专机进入了中国领空,他也因此成为了第一个访问新中国的美国总统。但是按照当时我方的规定,在中美还没建交之前,美国飞机是不能在中国上空自由飞行的,即使是总统专机也不例外。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美国人听后表示难以接受,他们给出的理由是,美国总统出访都要乘坐自己的专机,因为总统是全美国唯一有权,在24小时之内发布战争命令的人,而且他的专机,也随身带有核武器密码,坐中国飞机不能保证这一点。针对这件事,双方也僵持了很久,最后闹到尼克松那里,他考虑到这次是真诚出访,需要拿出自己的诚意,而且要尊重我国的规定,便让美方做出了让步,同意总统专机先飞到上海。之后,中国方面派出先遣小组,带上领航员登上专机,再一起飞往北京,这也是对中国主权的尊重。

我方听完后,也欣然同意了这一方案。

跨月大洋的握手

1972年2月21日上午11点,我方接待人员早早就等候在了首都国际机场,当时周总理、叶剑英等,全部到场。同样在场激动等候的,还有各路媒体朋友们,大家都准备好了见证这历史性的一刻。所以此时媒体的数量也是史无前例的。当时所有人的目光,都在朝着跑道远处眺望。

11:30,尼克松的专机终于降落在了首都国际机场。和之前预计的时间大差不差。

其实,这个时间还是尼克松精心安排的,毕竟如果按照两国的时间差来换算的话,美国这时正值周日晚上10:30,这个时段,是美国人民收看电视最多的时候。尼克松选在这一时间降落,无疑是想让更多的人,见证他所创造的这一历史时刻。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飞机停稳后,尼克松和夫人帕特先后亮相,并且缓缓走下舷梯,身边并没有其他美方的工作人员跟随。周总理等人看到后,也友好得迎了上去。不过,在两人还未接触前,尼克松远远就伸出了右手,迎接周总理。当时有不少记者,都用镜头记录了这点。之后,两人手紧紧握在了一起,而尼克松和周总理握手的这张照片,也成为了日后中美破冰之旅中,最具有历史意义的一张。而且这两只手握在一起足有一分钟之久。

周总理亲切地对尼克松说:

总统先生,你把手伸过了世界上最辽阔的海洋,来和我握手。我们已经有25年没有交往了。尼克松听完后微笑点头以示回应。而这个画面也通过卫星,瞬间传遍了全世界。

一个旧的时代结束,新的时代开始了。

冷清的现场

事实上,尼克松这次访华,也是为了圆自己的一个梦,多年来,他都一直想要来中国拜访。但让尼克松感到意外的是,虽然周总理亲自来迎接他,但是和其他国家的欢迎仪式相比,我们当时的欢迎场面,着实有点冷清。没有欢呼雀跃的群众,也没有迎接的红地毯,更没有轰隆作响的礼炮,只有很多的媒体记者。这让尼克松一时有点搞不清楚状况,不知道中方这种欢迎仪式,到底想要传达什么意思。于是不禁在心里泛起了嘀咕。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而就在尼克松纳闷之际,一支由350人组成的超规格仪仗队,很快就吸引了尼克松的目光。按照以往惯例,外国元首来华访问,我解放军三军仪仗队的阵容,通常是120人到155人左右,而此时展现在尼克松眼前的这个仪仗队,人数规模是他从未见过的,这也是当时中国外交史上,前所未有的规模。整个欢迎仪仗队由陆海空军350人组成,规模宏大,气势磅礴。这也让尼克松明白了我方对他此次到访的重视。

而据尼克松的女儿说:“您可能不知道我父亲在飞机上问了些什么,他问身边的工作人员,周总理是否穿了大衣。”在得知周总理确实是穿着大衣的时候,就让工作人员也把自己的大衣拿了过来,穿在了身上,很多人都猜测他这么做的缘故,最终想的是,也许尼克松是想在方方面面,体现对我方的尊重,和双方的平等。

之后,一行人就开始乘车,前往钓鱼台,主席正在那里等着他们。当然他们当时乘坐的车,都是中国的。这是主席在的时候一向的惯例。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当时美国代表团中绝大多数人,都是第一次到访中国,在他们眼里,北京一直是神秘东方的代名词,而此时,北京却真实的展现在了他们的面前。进城后,尼克松也饶有兴致的,开始透过车窗观察北京城内状况,却发现街道两边空空如也,就连天安门广场上也没看到多少人。他们还以为会有夹道欢迎的热烈场面呢?

毕竟在中国历史上,这种场面也不是没有出现过,很多国家元首出访的时候,人民群众都是夹道欢迎,多的时候能有几十万人呢,甚至能从机场,排到东西商业街,直到钓鱼台。但是这一次尼克松来访,沿途却没有这番热闹的景象,基本都是冷冷清清。

和毛主席会面

很快,一行人就到了钓鱼台,主席并没有着急接见他们,而是先安排他们入住。当年钓鱼台国宾馆的服务员刘馥敏说,尼克松及其随行人员的房间布置,都是总理亲自过问安排好的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之后他们一行人简单吃了个午饭,尼克松午饭后习惯先睡个午觉,就准备放好洗澡水。泡个澡之后舒舒服服睡一觉,结果还没换好衣服,基辛格就找上门,说主席准备见尼克松。尼克松当时稍有不悦,因为美国当时实力那么强大,尼克松作为美国总统,还没有人敢打乱他的计划,就抱怨我方要见他也不提前通知。

但是基辛格也没有给他时间犹豫,就说

“毛泽东主席见外宾,从来不事先通知,这么说你见不见吧,你要不见,我不能保证此行还能再见到他”。

而尼克松当年来中国肯定就是,抱着和毛主席见面的想法来的,肯定不会前功尽弃,而且据说法国戴高乐临终前最大遗憾,就是没有亲眼见到中国的毛泽东,《戴高乐传记》里面都写得明明白白。更何况但是毛主席年龄都很大了,身体抱恙,每年能见的外宾都没多少,很多都得排到明年去,这么一想,尼克松就抓紧时间赶了过去,和毛主席见了一面。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结果一进中南海又愣住了,连中南海都异常冷清,就今个卫兵把门,估计都不认识他。最终,两人先是在毛主席的书房见面的,后来尼克松回忆说:

这里既没有爱丽舍宫的辉煌,也没有克里姆林宫的威严,但毛书房从地板一直堆到天花板的书,仿佛要把我压垮,我知道,这是中国五千年文化的浓缩。

两人见面后,按照惯例握手,寒暄,落座。而后,尼克松就和毛主席就各种问题,探讨了一遍。因为他来的时候做过功课,专门用几个月的时间,阅读了毛主席的著作等,两个人也算是有共同话题,但其中涉及哲学方面的问题,他却有点听不大懂。最后在自己的传记中写道:

“我云山雾罩般地听毛跟我谈哲学,我百思不得其解,但毛的风采,毛的睿智,已经征服了我,站在他的面前,我不敢说半句假话,像犯了错误的小学生,站在严厉的先生面前那样,因为毛智慧的双眼仿佛把我看透”。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可见他对毛主席发自内心的钦佩。最终,这次本预计只有15分钟的会谈,竟谈了70多分钟。临别时,尼克松握着毛主席的手说:

“我们在一起可以改变世界。”主席却微微一笑说:“我就不送你了。”

盛大的国宴

当天晚上,我方给尼克松及夫人一行举办的盛大国宴,在人民大会堂如约举行。

周总理拿出了珍藏的茅台酒,招待尼克松、基辛格。据说,因为特别重视他们这次访华,连茅台酒都是特意用30年以上的陈酿,酒精含量在50度以上

但这样的烈酒,美国人却根本喝不习惯,难以招架。但出于礼仪,周总理还是会不停举着酒杯,向美国官方代表人员逐一敬酒,可是只要稍一留意,便会发现,周总理敬酒时说是干杯,但却不像过去那样,痛快豪爽的喝光杯中所有的酒,只是用嘴唇轻轻沾一下杯沿,然后礼貌热情地向对方致意,用一个微笑和注目的眼光替代干杯的动作。要问当时作为东道主的周总理,为什么敬酒却不喝光呢,那还是因为他真的上了年岁,确实也该注意自己的身体了。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而这个现象,眼尖的尼克松也早就发现了。等周总理回到自己的座位上后,尼克松就问周总理说:

我听说您的酒量很大。

周总理笑了笑:

过去能喝。红军长征时,我曾经一次喝过25杯茅台,当时比这个杯子还大。

尼克松吃了一惊,疑惑地问道:

可是今天你没喝?

周总理点了点头,感慨地说:

年龄大了,医生限制我喝酒不能超过两杯,最多三杯。

干杯过后,尼克松意犹未尽。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而这时尼克松也想起来一个关于茅台酒的笑话,于是就对周总理说:

我听说一个人喝多了,饭后想吸一支烟,可是烟还没点燃,他自己先爆炸了。

尼克松讲到这里,也不等翻译,自己就先笑了。周总理听完之后,也是开怀大笑,他当真拿出了火柴,当着尼克松的面就划着了,之后还用火柴点燃了自己杯里的茅台酒,然后对尼克松说:

总统先生,请看,它确实可以燃烧。

后来回到华盛顿的尼克松,仍然对这杯燃烧的茅台念念不忘,也亲自试验了一把,可是他这一试验,却差点就把白宫给烧了。原来在一次家庭聚会上,尼克松为了向女儿展示茅台酒的厉害,就拿出一瓶茅台酒倒进了碗里,点上了火。岂料呢,这个火一直没灭,最后竟然把碗给烧炸了。差一点就在白宫酿成了火灾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由此可见,周总理的茅台外交,还是给尼克松一家留下了深刻的印象。不过这些都是后话。而当时尼克松与周总理谈论茅台酒的时候,现场军乐团演奏的一首曲子,让尼克松无比兴奋,但是还演奏了一曲美国传统音乐《红磨房》,尼克松夫妇听到这个乐曲的时候,非常感动,一边鼓掌一边点头,拍拍子。

而后,在总统和夫人的提议,总理还陪着他们两个到乐队面前去喝酒谈心。尼克松越听越感慨,说自己之前在国外访问,也听过其他国家的乐队演奏美国乐曲,但这次是他听到,外国人演奏美国乐曲最好的一次。而尼克松之所以如此兴奋,还因为在这些演奏的乐曲中,不仅有的是尼克松家乡的音乐,还有一首他竞选美国总统胜利时使用过的音乐。所以他对我国如此精心安排表示感激。周总理见此情景,让秘书送给乐队一张亲笔书写的纸条,请乐队把这些美国乐曲再演奏一遍。

国宴“四菜一汤”

而这次,除了在宴会流程上,做了细致周到的安排之外,为了招待好来自大洋彼岸的贵宾。我方还在国宴菜品上,精心准备了一番。大家可能觉得,能上国宴的一定是山珍海味,但事实上,欢迎尼克松的国宴,还是咱们一贯的标准:四菜一汤。但具体的菜品,总理却是专门专门指定过的,考虑的就是美国客人的不同口味。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所以虽然还只是四菜一汤,但每一道菜都精致至极。更令人惊喜的是,当时美国代表团的大部分人,仍然是用吃西餐的刀叉来享用。只有尼克松轻松自如地使用着中国筷子。这样的举动让周总理大加赞赏。据说,当时为了能访问成功,尼克松可是费了一番心机。尤其是在出访前,埋头苦练了一个多月用筷子的技巧。

就在尼克松用筷子享受中国菜的时候,尼克松的夫人帕特则被桌子上,一个印有熊猫的烟筒吸引了。帕特对周总理说:

他们是不是很可爱?我太喜欢这些熊猫了。

周总理便礼貌得回答:那我给你一些。

帕特还以为是要送给她香烟,结果总理却说,是送给她熊猫。

一年之后,一只漂亮的熊猫就被送到了美国华盛顿国家公园,这也是中国的熊猫第一次出使美国。

尼克松访华的第一天就在些许的醉意中结束。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然而第二天上午,钓鱼台宾馆的工作人员就发现,早上给尼克松送过去的早餐,竟然一口也没有动。

刚开始呢,他们是一点都不想吃,都是由自己带来的厨师,在楼上专门给他弄一个炉子,按尼克松的要求给他做美国食物。

但我们照常把之前准备好的那些小吃,给他摆在桌子上,并且当时咱们的服务员,也有很多人经过英文培训了,就用英文给尼克松介绍,这是什么中国小吃,有什么好处。之后尼克松也就开始尝试了这吃了。

和总理第二次会晤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这一天下午,尼克松和周总理在人民大会堂,进行了第二次会晤。

会谈刚开始,尼克松就注意到周总理多次提到年龄问题,但在下午漫长的会谈中,中美双方的年轻人,都开始打起了瞌睡,而会场上年纪最大的周总理,在四个小时当中始终保持着机警和全神贯注。

其实当时周总理已经重病在身,那时只要总理发现助理送来的,不是茶水而是白水,就知道自己该喝药了,助理把带进来的药,放在总理的手心上,总理自己就吃了。但其实他们当时都不知道总理是病了,还以为他吃的是营养药。

1972年2月28日,尼克松访华正式结束,回到了美国。

而他的这次访问,也彻底结束了中美两国长达二十多年的敌对状态,使我国与西方各国的关系,得到了极大的改善,为以后的改革开放,创造了良好的国际环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