接着来讲《楞严经》,前面讲了依真起妄,也就是一念妄动而生根本无明,无明不觉生三细,下面就是讲这三细。
「觉非所明,因明立所。所既妄立,生汝妄能。」
「译文」:佛接着说:“觉体并不是你妄心所能明的,因为你妄想觉体,觉体成了所明的物件,于是在妄想中又产生妄能。”
「解读」:这就是接着前面讲:一念妄动而生根本无明,也就是依真起妄,依悟转迷了。
此时会生出三细,也就是《大乘起信论》所说的:“现相、转相、业相。”
前面讲了“性觉必明”,这里的觉,就是前面讲的性觉和本觉,这个觉本来就能明,不需要你另外加一个明进去。
如果另外加入一个明,就是认为这个觉性原本不明。你现在加一个明进去,就有了能明和所明。
因为你想加入明,就是认为真觉不能明,那么就是把真觉当作所明了。
要知道「觉非所明」,觉体不是你所明的对象,真觉并非所明之境,其本具妙明,不落能所。
其实就是觉外生明了,这个明就是妄明。那么这个妄明就会有所明,这个所明就是觉,觉为所明,所以「因明立所」。
同时,有了所明,就有了能明之妄心了,故曰「所既妄立,生汝妄能」,能所对待了。
这其中,一念妄动,想着加明进去,这个明就是三细之业相,这个业相就是无明,是能明之无明。所以你认为的明,其实是无明。
那么「因明立所」的明字,其实就是无明。「因明立所」的所字,其实就是业相,这个业相还不可当作是境界,境界还在后面。
故《起信论》云:“以依本觉,故有不觉,以依不觉故心动,说名为业。”
意思是说,以为本觉原本不觉,然后因为不觉,故心动,想着加一个明进去,这个就是业相。业,是指动之义。
接着是「所既妄立」,这个所就是业相,业相既然已经妄立,由无明之力,那么必生能见之妄见,此时把业相当作所见,妄能即能见。
这个能见就是三细之转相,也就是见分。
有了能见,但此时诸法未成,什么都没有,没有所见之物,便以业相为所见。此业相就是晦昧之空,无有一物。
但是有能见就必定要见,有见分必然要有相分,于是就现出了境界相。
这就是前面十番显见的显见不失中说的:“晦昧为空,空晦暗中,结暗为色。”也是后面偈中所说的:“迷妄有虚空,依空立世界。”
就犹如你瞪目观空,开始是空,但你是瞪久发劳,则见空华,瞪久了总想见到什么东西,就生出了华。
热门跟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