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诗仙”李白与“诗圣”杜甫,是中国诗歌史上最耀眼的“双子星”。至于二人孰高孰低,向来众说纷纭。其实,两人并无可比性,因为气质、风格不同,一个豪放张扬,一个深沉严肃;一个是浪漫主义,一个是现实主义;一个寄情山水,一个关注民生。

在这里,请允许我把李白比作“月光”。因为他生活在盛唐时期,尽管没当过真正的大官,但起码衣食无忧,常常沉溺于诗酒唱和,对月亮情有独钟,他思乡时写过“我寄愁心与明月,随君直到夜郎西”,他寂寞时写过“举杯邀明月,对影成三人”,他远游时写过“明月出天山,苍茫云海间;长风几万里,吹度玉门关”,就连失眠时也不忘给孩子们写一首最容易背诵的诗:“床前明月光,疑是地上霜。举头望明月,低头思故乡。”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台湾诗人余光中曾这样评价他:酒入豪肠,七分酿成了月光,余下的三分啸成剑气,绣口一吐,就半个盛唐。

在这里,也不妨把杜甫比作“茅屋”。因为他经历过最剧烈的社会动荡,常常为柴米油盐发愁,写过《茅屋为秋风所破歌》,还写过《三吏》《三别》,不虚美,不隐恶,心中充满对底层民众的同情。

公元736年,24岁的杜甫科举考试落第,跑到山东找担任兖州司马的父亲,后来也是在那里,他遇到了年长11岁的李白,二人一起郊游、宴饮、唱和,成了忘年交。

杜甫写过一首品评李白的诗:“笔落惊风雨,诗成泣鬼神。”这是夸奖李白的诗里,最有感染力的一首。

李白也写过一首《赠杜甫》:“痛饮狂歌空度日,飞扬跋扈为谁雄。”这是对小兄弟杜甫最高级的赞赏。

“茅屋”遇到“月光”,是中国诗歌史上最美的风景。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春天的采风人

每到暮春三月,周朝各诸侯国的田埂上,就会走来身背竹简、手敲木铎的采风人……

采风人,又叫采诗官、遒人、行人、轩车使者,是中国最早的“公务员”。这是一个令人羡慕的职业,但是却只有孤寡老人才能担任。《春秋公羊传》记载,西周、春秋时期,男人到了60岁,女人到了50岁,仍然没有子女的,由官方提供衣食,然后让他们去履行一个官方使命:到乡下去“采风”——也就是去收集民间诗歌。由这些孤寡老人采集来的民间诗歌,由乡送到邑,邑送到诸侯国,诸侯国献给周朝太师,太师再安排乐官配上乐曲,然后唱给周天子听。

你想呀,给老无所依的人安排这样一个美好、自由、有趣的职业,既解除了他们的后顾之忧,又充分挖掘了民间文化,周朝统治者该有多么温暖和浪漫的情怀啊!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到了春秋中期,大教育家孔子从大量的诗歌中,选了305首,编成了一本诗歌集《诗》,这部书从汉代开始称《诗经》。孔子把这些诗分了三大类,第一类叫“风”,是来自民间的诗歌;第二类叫“雅”,是在王京流传的乐曲,其中由王室贵族创作的叫“大雅”,由诸侯国贵族创作的叫“小雅”;第三类叫“颂”,是用于宗庙祭祀的乐歌。从此,“大雅之堂”,就成了高贵典雅的代名词。

诗经》中篇幅超过一半的“风”,到底写得好不好呢?请看开篇的《关雎》:“关关雎鸠,在河之洲,窈窕淑女,君子好逑。”再看“郑风”中的《子衿》:“青青子衿,悠悠我心;纵我不往,子宁不嗣音?”然后看一看来自“秦风”的《蒹葭》:“蒹葭苍苍,白露为霜。所谓伊人,在水一方。”

3000年前春天的“风”,尽管吹不进“大雅之堂”,但吹到现在,却成了《诗经》中最受欢迎的篇章。

(高洪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