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标题:面前是翻滚的河水,背后是万千百姓的家园,河道修防工杨杰深感责任重大——(引题)

倾尽全力守护黄河安澜(主题)

工人日报-中工网记者 蒋菡

工作近20年,治黄一线的河道修防工杨杰已拿到20多项荣誉称号。11月26日,水利部黄河水利委员会兰考黄河河务局运行观测科高级技师杨杰再次站上领奖台,获得全国水利系统先进工作者称号,这是水利系统的最高荣誉。

从一个普通的工人到拿了这么多奖的高技能人才,有什么秘诀?杨杰认真地想了想,说:“我觉得要始终有一颗不满足于现状的心,善于发现问题,并不断地追求完美。”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图为杨杰(右)在进行成果研发试验。受访者供图

想把黄河治好

杨杰出生在黄河边的一个小村庄——河南省开封市兰考县三义寨乡夹河滩村,家距离黄河主河道不到500米。一旦河水泛滥,就会淹到村子。“发大水的时候怎么办?父母从小就教我要往东边大堤上跑,那里地势高。”杨杰回忆道。

村里的耕地非常少,儿时的杨杰会跟着父母去河滩里种地,可到了汛期,水就涨上来了,种的地全部都陷进去了,收成成了问题。

早年间,黄河上需要抢险或者建工程的时候,会召集一批村民去干活,杨杰的爷爷就多次参加。“那时候,我就想,长大以后我也要干这份工作,把黄河治好。”杨杰说。

多年以后,这个少年如愿以偿。

2005年,杨杰成为兰考黄河河务局河道修防工。这个工种的主要职责是修筑堤防、坝、垛、护岸等防洪工程,并进行维修养护,还要在汛期巡坝查险、处理险情。杨杰说:“每年‘七下八上’的防汛关键期,我们都要像钉子一样牢牢地驻守在一线。”

被一束光照耀

许多人渴望在职业生涯的某个时刻被一束光照耀,醍醐灌顶般领悟自己这份工作的价值乃至人生的意义。

杨杰遇到了。他和同事所守护的兰考段位于万里黄河的最后一个大拐弯处,素有“豆腐腰”之称,是下游防守的重中之重。2021年秋,黄河中下游发生新中国成立以来最严重秋汛。他带领群防队伍24小时不间断地巡堤查险、勘察河势,及时发现薄弱部位并组织工程设备进入现场应急抢险。

2021年8月22日,河南省气象台发布暴雨红色预警,预示着开封地区即将迎来强降雨。听到这个消息,杨杰的心弦瞬间紧绷到极点。他深知,这将是一场硬仗。

杨杰与同事们守在坝垛上,一天一夜。尽管穿着雨衣,但雨太大了,黄河边的风也特别大,他的衣服湿透了。胶鞋里也满是水,脚长时间泡着特别难受。“后来干脆把鞋子脱了,光着脚在坝上走反倒舒服一点。”

深夜,杨杰站在坝上,周围一片漆黑,波涛汹涌的河面成了最亮的地方。“面前是翻滚的河水,像是要吞噬一切,而背后就是我们誓死守护的万千百姓和他们的家园。”他说,“原来觉得我就是个很普通的河道修防工,微不足道,但在那一刻,我突然感觉到自己的责任非常重大,肩负的使命无比神圣。”

杨杰仿佛被一束光照耀,这束光坚定了他的信念——守护黄河安澜。

倾尽全力做事

杨杰当过两年兵。在部队的训练强度非常大,他那时候年纪小,又特别瘦,1米7的个子才80多斤,体力跟不上。但军人不能打退堂鼓,跟不上也得跟。经过那两年的磨砺,“意志力完全不一样了”。

为了能通过竞争激烈的炮兵瞄准手选拔,杨杰抓住一切时间苦练。大夏天的中午,别人都在休息,他还在日头下练,皮肤都晒伤了,脖子上的皮一层一层地掉。晚上人家睡觉的时候,他又偷偷拿了瞄准镜在宿舍过道加练。

最后,他在全师的大比武中拿到第一。人生中的第一枚金牌让他认定:“遇到机会要拼尽全力去做,不让自己留遗憾。”这也成为他以后做事的信条。

退役之后,他意识到自身文化知识的不足,通过成人高考进入黄河水利职业技术学院学习。他很珍惜这个学习机会,上午听完课,下午别人都出去玩了,他却还在复习巩固。“有时候感觉考得不太好,就像惩罚自己一样,会在自习室学一整夜。”因为成绩拔尖,他担任了班里所有专业课的课代表,还被推荐为校学生会学习部部长。

2011年,杨杰参加水利部黄河水利委员会组织的职业技能竞赛。他除了白天跟大家一起练,晚上还请前辈教授传统工艺,比如拴打家伙桩,“手上的血泡磨掉一层又一层”。最终,他夺得第二名并因此由初级工破格晋升为技师。

发现技术的力量

原本以为河道修防工就是个出大力的岗位,慢慢地杨杰发现了技术的力量。

黄河因其独特的地理环境和复杂的河流特性,被公认为世界上最难治理的河流之一。年复一年地守护黄河,杨杰渐渐地摸透了这条母亲河的脾性:“它是一个多沙性的河流,而且是沙底河床,易冲也易淤积,治理难度比较大。”怎样用技术手段提升工程管理水平和防汛抢险能力?他一直在用心琢磨。

有一次,一处工程发生险情,为了观测险情抢护后坦石的稳定情况,一线人员每隔半个小时就要到现场观测。他们干脆就躺在坝上,设定闹钟,频繁起来查看,几乎一夜未眠。

“看到这种情况,我特别心疼,当时就萌生了一个想法:能不能设计一个自动感知险情的装置,既能及时发现险情,又能减轻班组人员的负担。”杨杰说,由于当时技术能力的限制,这个想法并没有立即实现。

后来,机会来了。水利部提出数字孪生黄河建设的理念,杨杰积极响应号召,带领团队探索信息化、数字化建设如何落地问题。这方面“完全是空白”的他边学边干,通过查阅资料、钻研书本、虚心请教,恶补电子维修、防汛信息化等方面的技术和知识。随后,关于坝岸险情感知装置的想法开始付诸实践。2022年,经过反复研究、试验,这套装置在一处工程上试用,效果良好。

“黄河治理不仅要有力,还要有心。”杨杰牢牢记着曾获大国工匠提名奖的河道修防工林喜才的这句话,并为此倾尽全力。近年来,杨杰还带领技术团队研发了无人机远程图传系统、物资智能检索平台等创新成果。

成功怎会不垂青于这样一个倾尽全力的人?

来源:中工网-工人日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