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外藩入继

明代诸帝中,孝宗弘治皇帝朱祐樘是位难得符合儒家规范的君王,勤于朝政,听取建言,几乎不曾责罚言官,“兢兢于保泰持盈之道”,被史家誉为“中兴之主”。但他的儿子朱厚照却荒诞失道,使“弘治中兴”的太平局面无法再维持。

正德皇帝即位后,重用昔日东宫太监刘瑾(1451—1510)及其党羽。刘瑾等人挟势弄权,贪污纳贿,滥用厂卫,钳制言路,斥逐异己,时称“八虎”。朝廷众臣深恐遭祸,噤若寒蝉,对“八虎”的不法行径,敢怒不敢言。刘瑾及其党羽伏诛后,正德皇帝不思反省,依然荒唐嬉戏,转而宠信武臣江彬(?—1521)及大臣钱宁(?—1521)等人;又巡游宣府(今河北宣化)、塞北、江南等地,纵容手下大肆掳掠,甚至自封“总督军务威武大将军总兵官太师镇国公朱寿”,视国家礼法为儿戏。正德皇帝的作为,不但抛弃了皇帝应负的责任,也引发了财政窘困、宗室叛乱及民乱四起的危机。

正德十四年七月,正德皇帝以亲征宁王朱宸濠(?—1521)为借口南巡。众臣群起反对,纷纷跪谏午门前(北京紫禁城正南门,中间门洞供皇帝出入,东边门洞供文武官员出入,西边门洞供宗室王公出入),请求皇帝收回成命。正德皇帝不听,执意南巡,还杖打了一百四十六位大臣,群臣悚然,不敢阻挠。然而,正德皇帝却在返京途中,失足落水,身染重病。正德十六年三月十三日(乙丑)夜里,正德皇帝自知大限将至,交代身后事,告诉太监陈敬、苏进:我的病治不好了,快把司礼监太监叫来,向皇太后禀报遗言。告诉皇太后,天下大事(“天下事重”)要和内阁商量后,再下决定。过去的错事,都是我自己不好,跟你们无关。隔日(丙寅)早上,正德皇帝病死于豹房。

正德皇帝所说的“天下事重”,即指皇位继承人选之事。正德皇帝的后妃虽多,却迟迟未能生下皇子,而且正德皇帝没有同胞兄弟,无法按照《皇明祖训》规定的“兄终弟及”来选择皇位继承人。正德皇帝膝下无子、储位虚悬,一直是正德朝的难题。为了避免君统中断,朝臣们曾建议正德皇帝,依据汉成帝(前51—前7)预立定陶王与宋仁宗(1010—1063)预养濮王之子的先例,尽快选择年长贤良的宗室,预养宫中,作为预备皇嗣。可是正德皇帝自恃壮年,对这些建议不置可否。直到正德皇帝病重,皇储问题仍未解决,监察御史郑本公(正德九年进士)建议“慎选宗室亲而贤者,正位东宫”,南京监察御史董云汉(正德九年进士)亦请求“宗室近属中择其长且贤者,处之禁中”。但直到病逝,正德皇帝一直没有选定人选,于是皇位虚悬的问题,只好交由昭圣皇太后与内阁诸臣去商议了。

正德皇帝一死,以杨廷和为首的内阁暂掌政权,立刻面临极不稳定的政治局面。在新旧交替、皇位虚悬的敏感时期,任何突发事件都可能引起内乱和外患。尤其是江彬及其党羽,拥兵自重,尾大不掉,以致北京城内人心惶惶,到处流传着江彬将叛乱的谣言。因此,内阁和朝廷众臣一致认为,稳定政局的步骤有三:首先确定皇位继承人选,安定人心,阻止外藩觊觎皇位、再度叛变;其次加强北京城九门与皇城的防卫,预防叛变的可能性;最后联合宦官,一举清除江彬、钱宁等人,直接消除政变的隐患。

依照当时的局势,内阁必须先稳定人心,再不动声色地安排各项人事,以一举铲除江彬等人。于是内阁首辅杨廷和便以武宗遗言的名义,先命令太监张永、武定侯郭勋(?—1542)、定边伯朱泰(原名许泰,武宗皇帝赐姓朱)、兵部尚书王宪(1465—1537)挑选各营官军,防守皇城四门、京城九门、草桥及卢沟桥等处,罢威武营官军与边军,命这些军队回原驻地待命。又革除各处皇店及办事人员,遣回豹房内非常例的人员,防止他们跟随江彬。此外,从哈密等地来朝进贡的夷人们,也都给予赏赐,命他们立刻回国,不得在北京逗留,避免生事。杨廷和等人的这些举动,为的是排除潜伏在北京城的不安定因素,稳定秩序,以防江彬或宗室借机叛变。

昭圣皇太后张氏并非木头傀儡,实有影响力。在这段时间,她派出宦官张永和谷大用,与杨廷和等人共同商议继位者人选。几经考虑,决定引用《皇明祖训·法律》第十四条“兄终弟及”的规定,作为新皇帝继位的法理根据。可是,出乎意料的是,《皇明祖训》后来却变成“大礼议”的争端源头。太祖洪武皇帝朱元璋在《皇明祖训》规定:当皇帝死后无子,必须由同母嫡弟继承皇位,其余庶出的兄弟没有继承权。这条规定,明确了“兄终弟及”的宗法内涵:新的继位者必须是皇帝的同母弟,无论是皇帝的异母兄弟或堂兄弟,皆没有继位资格。问题在于,正德皇帝是孝宗独子,没有兄弟。若按《皇明祖训》的规定,没人有资格继承皇位。皇位虚悬的结果,将引起宗室叛变,祸起萧墙,手握重兵、近在京畿的江彬也可能趁机造反,祸生肘腋。

杨廷和等人情急下,只能变通《皇明祖训》的规定,上溯“兄终弟及”的范围至宪宗成化皇帝一系,皇位候选人便能由“厚”字辈子孙中予以挑选,再以嗣子身份,过继给孝宗弘治皇帝,成为正德皇帝之弟。既然改动了《皇明祖训》的原意,内阁首辅杨廷和则有新解释,自圆其说:《祖训》规定了“兄终弟及”原则,怎能破坏?朱厚熜是兴献王的长子,宪宗的孙子,孝宗的侄子,武宗的堂弟,依照伦理顺序,应立朱厚熜为帝。明朝的皇位继承法,乃采嫡长子继承制,无嫡子则立庶长子。从本书附录一《明代诸帝世系表》来看,孝宗弘治皇帝朱祐樘是宪宗成化皇帝的第三子,但宪宗的长子、次子皆夭折,朱祐樘实为庶长子,兴王朱祐杬为宪宗的第四子。当孝宗一系断绝时,按照《皇明祖训》“兄终弟及”的规定,皇位将由朱祐杬继承;当朱祐杬已薨,兴藩世子朱厚熜便成了最佳的继位人选。因此,杨廷和的安排,似乎是两全其美,既延续宗统,也符合《皇明祖训》“兄终弟及”的规定。

杨廷和的意见获得其他阁臣的支持,昭圣皇太后也无异议,终于决定兴藩世子朱厚熜成为皇位继承人。三月十四日,杨廷和以武宗遗言为迎立朱厚熜的法源依据,又赶紧拟定《武宗遗诏》,向天下臣民宣告新的皇位继承者,务求稳定政局,扫除积弊。可是,杨廷和拟定《武宗遗诏》时,迎立册文只写着“嗣皇帝位”字样,没有清楚说明朱厚熜究竟以何身份入继大统。杨廷和犯下的文句之误,可说是百密一疏,以致出现了诠释上的灰色地带,议礼双方得各自诠释《武宗遗诏》,埋下了“大礼议”的导火线。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大礼议:嘉靖帝的礼制改革与皇权重塑

作者: 尤淑君

出版社: 广东人民出版社

出品方: 万有引力

出版年: 2024-12-1

页数: 520

定价: 98.00

装帧: 精装

ISBN: 978721817649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