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阅读此文前,诚邀您点击一下“关注”,既方便您进行讨论与分享,又给您带来不一样的参与感,感谢您的支持。

1995年,尼雅遗址被发掘,其中一座汉晋时期的古墓,出土了一件汉代织锦,织锦并不稀奇,稀奇的是上面绣的八个篆体汉字:五星出东方利中国!

这句来自2000年前的神奇预言,不由得让人联想到五星红旗,造成一种极大的神秘感!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图 | 汉代织锦

而五星红旗的诞生,也确实有多个巧合,当年国旗征选时,包括毛主席在内的大多数人,起初看好的并不是五星红旗方案,因为田汉、张治中的无心之言,才让仅15人看好的红地五星旗,正式成为中华人民共和国的国旗!

五星红旗的选举,究竟经历了哪些曲折呢?

毛主席又为何听了张治中的一句话,便改变主意呢?

国旗应该由人民共同创作!

1949年6月15日,距离开国大典仅余三个半月,新政协筹备会在中南海勤政殿顺利召开,各民主党派纷纷参会,为新中国的开国大典出谋划策。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政协我党代表团

筹备会下设六个小组,其中的第六小组,负责新中国的国旗、国徽和国歌方案!

国旗不仅是国家的象征,更是外交的符号,中共中央对此是高度重视,因此,当时第六小组的成员都是来自于文艺界的大人物。

比如马叙伦、张澜、郭沫若、田汉、郑振铎、 徐悲鸿、艾青、沈雁冰(茅盾)等人。

负责国旗方案的这些文艺人士,经过商讨后一致认为,新中国既然是人民当家做主,便应该广集民意,充分调动群众,让广大人民群众真切参与到国家建设的方方面面,创作出一面凝聚全国人民共同意愿的旗帜。

随后,以郭沫若为代表的小组成员,联合起草了《征求国旗国徽图案及国歌辞谱启事(草案)》,并上交中央政治局审核。

这一提案,得到了毛主席的高度赞同,周总理不顾整日工作的劳累,仍一字一句的进行审阅修改。

7月15日,全国各大主流刊物,如《人民日报》、《解放日报》、《光明日报》等,都在最醒目位置刊登了这份启事,经港澳及海外报刊的接连转载,消息被火速传开。

新中国的首封英雄帖,就这样传向世界,引起无数爱国人士的关注!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启事》中明确提出了国旗征选需要顾及的几大要求:

一是,能体现一定的中国特色,诸如民族、历史、文化等;

二是,能体现新中国政权特征(工人阶级领导的以工农联盟为基础的人民民主专政);

三是,国旗的尺寸设计成长方形,比例要求3:2;

四是,颜色以红色为主;

最后,国旗应该庄严简洁!

距离《启事》发布仅30天,筹备会就收到来自海内外的2992幅国旗设计图!

可以说,这些图案无不饱含设计者的精心构思,设计者不分阶层、不分贫富、不分职业、不分年龄,或是元帅、或是农民、或是老人、或是华侨,或是小学生,他们设计国旗的初衷,不为名、不为利,只因为对新中国的一份热爱和由衷的感激!

因此,有些设计图案,明显会有些幼稚,比如下面这幅升龙旗,但新中国的包容度也由此可见!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图 | 国旗征选海选作品之一

筛选时,工作人员将设计图分成四大类:以镰刀、锤子为主;以嘉禾(生长奇特的谷物,古人以之为吉祥的征兆)、齿轮为主;多种颜色的横竖条组合;五角星搭配其他色块。

经过讨论,以镰锤为主的设计图,给人以模仿苏联国旗的感觉,以嘉禾齿轮为主的又过于复杂,不够简洁,横竖条组合类,与西方国家的国旗过于类似……

一番复杂的精致筛选后,第六小组的成员,选出了30幅左右的设计图,周恩来指示:将选好的设计图编成一册,每幅只写编号,便于最终选定!

田汉:那幅五颗星的怎么没放进来?

就在工作人员做最终整理时,田汉来到办公室,问道:“今天还有寄来的新设计稿吗?”

“没了,过截稿日期了!”

田汉得知没有新的稿件了,有些失望,因为目前的设计稿,他觉得虽然数量足够多,但是让人眼前一亮的作品,却比较少,能让人一眼就看中的,更是屈指可数!

“我这都快编好号了,马上就可以送上去了!”工作人员随口说道。

“这么快吗?拿来我看一下。”

随后田汉便迫不及待的翻阅起来,看完所有设计图后,田汉有些疑惑:

“怎么没把那幅五颗星的放进来啊?”

“什么五颗星啊?”

“就是那个……”田汉想解释,却又打住了,走向剩余的2000多幅设计图,一张一张翻找起来,足足找了半个小时后,田汉露出释怀的神情,终于找到了!

这便是田汉一眼看中的设计图案!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田汉

“这个设计简洁大方,寓意也很好,是不是也给编进去?”

工作人员一时也不好定夺,毕竟这些设计图都是小组成员一张一张讨论出来的,不过毕竟不是最后的定稿,加一两幅设计图,大家一起再研讨下,也没太大影响。

于是工作人员接过设计图,在右上角写上“复字三十二号”!

随后,《国旗图案参考资料》作为最急件,被送到新华印刷厂连夜打印!

其中的复字三十二号,草拟说明是:大五角星表示中国共产党,周围4个小五角星表示工 、农 、小资产阶级和民族资产阶级。

张治中:国旗绝不能潜藏分裂意味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图 | 第一届政协会议获主席致辞

9月23日上午9时,新政协全体会议召开,600多人到会。

按照计划,政协全体成员被分为11个小组,分别讨论国旗、国徽、国歌方案。

关于国旗讨论,每位成员都拿到一份《国旗图案参考资料》,大家分别探讨哪一幅最为适合!

由于分歧较大,不得不进行投票决定!

得票最高的是复字第3号,足有185票,而如今的国旗,曾经的复字32号,仅有区区的15票!

红地五星旗就这样差点成了沧海遗珠,无人问津。

当然,这与另外一点也有关系,复字32号的参选初稿,并非我们现在看到的国旗的样式,而是多了一幅镰锤图案,所以看起来并非那么惊艳,而且,许多人避免与苏联国旗类似,在第一印象便排除了此图,也无可厚非!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复字32号初稿

复字第3号的图案,用鲜艳热烈的中国红做整幅作品的基色调,左上角高高悬挂一五角星,在下方几厘米处绘有一黄色横杠,代表黄河。

黄河是中华民族的母亲河,不仅奔腾汹涌充满生命力,其独特之处也在于其不同于其他大江大河的清澈,河水是带些土黄色的浑浊。

因此复字第3号用红黄两色作配,从整体感观上来说简洁大方,极其符合主题要求,又在此基础上,融合了华夏上千年的文化元素,着实夺人眼球。

至此,似乎国旗选拔已尘埃落定,但到底发生了什么事情,才让险成遗珠的复字32号脱颖而出,逆袭成为国旗最终方案呢?

事实上,毛主席也比较倾向复字第3号,毛主席对中华民族的母亲河,有一种独特的眷念!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复字第3号方案

毛主席多次对身边工作人员提起黄河:“我们可以藐视一切,但是不能藐视黄河!”

1959年12月26日,这一天是毛泽东的生日,和工作人员闲聊时,毛主席又不自觉的提起黄河:

“当时(转站陕北)刘戡的部队一直追我们追到了黄河边,可惜呀,我只老远看了一眼黄河。这条河与我共过患难,拯救过中华民族的危机。我们是结下了美满姻缘的。”

1972年,刚大病初愈的毛主席,仍惦记着再去黄河一趟:“去黄河还是有希望的”,尽管毛主席此时的身体状况,已经大不如初了!

复字第3号,完美的契合了设计理念,成为毛主席心中的首选!

可一位身份略微特殊人物的进言,却让毛主席改变了想法,他就是原国民党二级上将张治中。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张治中

张治中坚决反对复字第3号方案,但之前他的个人意见,被众多复字第3号拥簇者的声音所吞没,眼看设计定稿即将通过,一向耿直的他,决定前往中南海101室,直面毛主席表明自己的主张。

张治中开门见山道:“主席,我认为3号采用横杠的设计构思,有很大的不妥。”

毛主席对于他的直性子也是见怪不怪:

“哦,有何不妥?我看这横杠代表黄河,也很有特色嘛。”

“红底代表国家和革命,那么中间这一杠,不就成了分裂革命吗?再说,用一条杠子代表黄河也不科学,老百姓容易联想到孙猴子的金箍棒!”

张治中的这句话,让毛主席开始沉思,国旗作为一国旗帜,如果被有心人拿来做文章,确实影响不好!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9月25日晚,毛主席、周恩来邀请第六小组的成员,再次商讨国旗等问题,毛主席提及张治中的建议,决定放弃复字第3号:“我看在座各位不反对这面国旗的,恐怕有四分之三,但这样总不够圆满,还是要选一幅让全体一致通过的才好,大家再想一想 。”

自此,复字32号,红地五星旗,脱颖而出,最终绝地反击!

曾联松和红地五星旗

曾联松,上海万千普通工人大军中的一员,在这之前从未涉猎过图画设计的他,为何能创作出举世瞩目的国旗作品来呢?

追根溯源,还必须要从1949年7月15日开始忆起。

那一天,原本只是曾联松一年当中最平常不过的日子,他按部就班地进到单位,像往常一样看晨报,《解放日报》的瞬间引起了他的注意:新政协拟定向国内外广泛选拔国旗设计作品启事。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曾联松

新中国即将建立,以前曾联松便遗憾未能上阵杀敌,如今有这样的机会,何不大胆试一下,弥补之前未尽忠的遗憾!

那张征选报纸已被他翻得褶皱,设计要求也是倒背如流,可尽管这样,一直从事财务工作的他,还是没有半点思路。

曾联松绞尽脑汁,日思夜想,这天直到凌晨还在构思,他独坐在上海弄堂里的狭窄阁楼内,长时间的久坐,让他浑身酸痛,他站起身子想放松一下,来到窗边仰望夜空时,那满天的繁星,似与荧月争辉,星星虽小,可万千颗却足以与月亮匹敌!

看到此情此景,他情不自禁地用沪腔吟唱:“盼星星,盼月亮,盼来了中国共产党……”

曾联松一拍脑袋,终于茅塞顿开:“星星!星星!星星!”

连续三遍重复,他第一次感到灵感的源流汇集到身上的各处脉络,是这么的神奇,曾联松终于有了设计主题:共产党救中国、救人民,是我们的大救星!

就这样,那一晚,五星红旗的设计构想,在曾联松的脑中初步建成。

后来,他又想到毛主席曾在《论人民民主专政》一文里详细阐述了中国的四大阶级,分别是工、农、城市小资、民族资产阶级。

于是曾联松又完善自己的设计概想,决定将中国共产党化身左上端的那颗大星星,其余四大阶级,以围绕在旁的四颗小星星代替,寓意着各阶级人民群众,始终像星星一样,坚定地跟着共产党的步伐共同前进。

在此基础上,曾联松还精益求精,对五颗星星的分列做了巧妙的设计,每颗小星星的星尖端,都同大星星的核心点结成一线,蕴含共产党同人民心连心这一含义!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最后,耗时满打满算一个月时间,曾联松才赶在截稿的前两天,寄出自己最满意的一幅设计图!

国旗的诞生

在1949年9月25日晚的座谈会上,毛主席静静聆听了代表们对复字第3号和复字32号的看法,随后陈诉了自己的观点:“五星红旗这个图案简单明了,寓意也很好,象征着国家与人民大团结,不但现在要团结,将来也要团结,这样看来,这个图案设计的很有意义!”

陈嘉庚、梁思成等人也赞同毛主席的说法,到会人员,基本全员赞成复字32号,自此,红地五星旗也正式成为国旗的最终方案!

在毛主席的陈辞中,将原来的红地五星旗,称之为五星红旗,也是国旗第一次以五星红旗的名义面世,后来五星红旗成为国旗的唯一官方称谓。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最终定稿时,周总理也提出了自己的意见,他认为五角星里的镰锤设计,同苏联国旗有些雷同,不妨去掉试试!

令人没想到的是,经过二次整改后的设计,变得更加醒目明了,终于成为别具一格的耀眼作品,一眼,便再难忘却!

1949年10月1日,30万人齐聚天安门广场,静候开国大典的隆重举行!

下午3时,毛主席亲自升起了新中国的第一面五星红旗,毛主席看着冉冉升起的国旗,高兴地说了声:“升得好!”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无数英雄血泪,共染新中国的红!

四万万中国人,终于迎来新时代!

新中国的国旗,出自一位普通群众之手,象征中国人民的团结,正印证了毛主席的那句话:人民,只有人民,才是创造世界历史的动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