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民日报健康客户端记者 张瀚允 侯佳欣)“医生不是一份普通的职业,而是终生追求的事业。我的手脚不能动了,但我的脑子还能动,那我就要坚持工作,把知识和技术传给更多年轻医生。”12月14日,海军军医大学第一附属医院(上海长海医院)血管外科教授、主任医师赵志青告诉人民日报健康客户端记者。
今年59岁的赵志青是医生、军人,也是一名渐冻症患者。2018年,赵志青被确诊罹患肌萎缩侧索硬化症,随着病情不断加重,2022年起只能以轮椅代步,但他仍然坚持每天上班,出门诊、到手术室“盯台”,将所有精力投入临床、科研和科普工作中。
“我每周一、周四出半天门诊,每次接诊20—30位患者。”为了方便外地患者的术后康复和咨询,赵志青的手机里存了1000多位患者的联系方式,手部肌肉的萎缩令他打字已经有些困难,但他仍然耐心地回复每一位患者的消息。“当自己成为病人后,才更能理解病人的痛苦和无奈。”
作为主攻颈动脉疾病领域的专家,从医40年间,赵志青曾参与实施多个国内首创的血管外科术式。今年10月,他还带领团队完成了国内首批逆血流保护装置下经颈动脉支架成形术。同事形容,他是血管外科的“定海神针”。
赵志青告诉记者,虽然他现在不能上手术台了,但遇到较为复杂的手术,他都会到手术室,亲自指导年轻医生在关键步骤的操作,直至手术完成。
“今年是我患病的第七个年头,只要还能呼吸,我就会坚持下去。”赵志青说,生命的意义不在长度而在宽度,“霍金把生命之光留给了天体物理,蔡磊把生命之光留给了药物研发,我要把我的生命之光留给患者。”
李佳蔚摄
2024年11月25日,赵志青在海军军医大学第一附属医院血管外科出门诊。由于患病导致肌肉萎缩,赵志青的手只能举到胸口,出诊时由他带教的住院医师协助完成登记信息、写病历等工作。
李佳蔚摄
2024年11月25日,下午的门诊工作结束后,赵志青坐轮椅离开长海医院门诊大楼,准备回家。
张呈君摄
赵志青的轮椅扶手上,被三岁的外孙贴满了漂亮的卡通贴纸。
汪航摄
2024年11月,临床工作的间隙,理疗师为赵志青进行呼吸训练,以“对抗”部分器官的萎缩趋势。
李佳蔚摄
每周,赵志青要做2—3次康复训练,如果训练时间和门诊冲突,他会提前告知患者,不让患者在诊室外空等。
张呈君摄
2024年11月,赵志青在学生的陪伴下来到长海医院血管外科手术室所在的10号楼。每周二是赵志青所带领的医疗组手术日,遇到疑难复杂的手术,他都会到手术室指导年轻医生。
受访者供图
手术完成后,赵志青和同组的医护人员合影留念。他说,希望把自己的技术都传授给学生,救治更多患者。
热门跟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