针对明年的重点任务,中央经济工作会议提出:“发挥区域协调发展战略、区域重大战略、主体功能区战略的叠加效应,积极培育新的增长极”,同时强调“提升经济发展优势区域的创新能力和辐射带动作用”。
2025年1月,成渝地区双城经济圈建设即将迎来五周年。近年来,中国“第四极”正用亮眼的成绩单,展示内陆腹地如何成为发展高地——
成渝生物医药产业集群总规模超6500亿元,最新入选工信部2024年先进制造业集群名单;
在拥有国家先进制造业集群数量最多的前十城市中,成都是唯一的中西部城市;
2023年以来,成都和重庆新增高新技术企业3752家,增幅达到22%;
2024年上半年,成渝地区双城经济圈GDP增速比全国、西部地区均高0.8个百分点。
与其他城市群不同,成渝地区双城经济圈的发展是“双子星”式的。成都向东、重庆向西,双核引领是“双城记”奏响和弦的关键。此前还召开了重庆成都双核联动联建会议第三次会议(以下简称双核会议),两地进一步加强协同发展。
成渝地区双城经济圈总体格局图
站在新的起点上,这片区域将继续向着“具有全国影响力的重要经济中心、科技创新中心、改革开放新高地、高品质生活宜居地”定位不断奋进,并以创新实力夯实“双核”的辐射带动能力,让成渝地区双城经济圈持续释放积淀已久的磁场。
“产业圈”:又一个先进制造业集群
草坪、湖水、绿荫,这并非普通公园,而是成都天府国际生物城,也是王静逐梦的起点。
三年前留学归来,三十而立的王静决定创业,一头扎进了创新药的研发中。
创新药一直被视为“九死一生”的行业:投入10亿美元,花费10年时间,而成功率只有1%。幸运的是,成都的生物医药产业基金和金融机构帮助她解决了初期的资金难题。
然而创业路上,拦路虎不止一个。原料药供应环节,王静一开始的选择是从沿海的产地调货,但这不仅增加了物流成本和时间,还面临供应链不确定性。
随着“双圈”合作深入,她找到了更优解——地处川渝腹地的岳池县正在崛起为原料药生产基地。近三年,岳池县原料药产业产值年均增速15.08%。从原料药企业个数、产品数量和产业集聚度来看,都在四川省内排名前列。
如今,岳池打造的川渝合作生物医药城,已发展成为川渝具有影响力的原料药生产基地。其中还规划建设了“成都园”和“重庆园”,分别承接“两核”地区的创新成果转移转化和生物医药产业的转移。
“岳池和成都采取了‘双飞地’的模式,给企业的发展留足了空间。”在王静的展望中,数百公里外的岳池或被纳入未来项目产业化时的备选地址。
当然,不只是岳池生物医药产业有了起色,成渝地区双城经济圈的医药产业都开始显山露水。
11月18日,工业和信息化部公示了2024年先进制造业集群竞赛胜出名单,成渝地区生物医药集群成功入选。这是继电子信息产业之后,川渝联手获批又一个跨省域的国家先进制造业集群。
这个产业集群的特色是,发挥成都、重庆的极核带动作用和区域内的协同效应,探索“核心承载地+协同发展地”“研发+转化”“双向飞地”等合作模式,形成“一带两核多点”集群发展格局。
当“研发创新在成都、转化生产在市州”成为现实,产业集群的发展路径正逐渐清晰。数据显示,成渝地区聚集生物医药相关企业6700户,上市企业达44家、国家级专精特新“小巨人”企业近60家,产业总规模已突破万亿元。
其中,生物医药规上工业营收2700亿元,约占全国的9.1%。整体形成了涵盖生物药、化学药、中药、医疗器械,贯通研发、生产、应用的全产业链发展格局。
双核联动将进一步推动产业协作、优化提质,在共建世界级先进制造业集群上聚力突破。这不仅是区域经济发展的需求,也是国家战略实施的重要支撑。
“科创圈”:释放科技成果转化的能量
从成都市区驱车向南,在西部(成都)科学城核心区,一座四面环水的“科创生态岛”承载着科技创新的未来。
10月28日,这里诞生了成都首台人形机器人“贡嘎一号”,实现了成都造机器人零的突破。研发团队负责人张睿睿介绍,“贡嘎一号”是成都人形机器人创新中心具备完全自主知识产权,以产业化目标为导向的人形机器人整机产品,整机零部件60%来自成都本地产业链企业。
身为“贡嘎一号”的诞生地,科创生态岛是成都科技成果转化“一号工程”的核心承载。如成都人形机器人创新中心一样,还有众多聚焦科技创新的企业“潜伏”在“岛”上,潜心于各类技术突破。
投运一年来,这个“岛”很是热闹,已聚集近1000家注册企业,并发布科技成果500余项。
图片来源:创业天府
之所以能够蔚然成势,与周边密集的科创资源优势有关——
“岛”的四周,布局了以中国科学院成都分院为代表的高能级科研机构资源,以国家实验室为代表的科研战略资源,以超算中心为代表的领先科研基础设施资源。同时,还有26家国家级科研机构,35家国家级66家校院地协同创新平台可以联动。
大量的科技创新资源聚集,为科技创新和成果转化的生态形成提供了深厚的生长土壤。这个“岛”正在成为成都新质生产力的“首选地”,孕育孵化更多创新力量。
诚然,在成渝地区科技创新协同合作的背景下,科创生态岛可以联动的创新力量远不止于此。
一直以来,推进科技创新和科技成果转化发力、科创资源共用共享,是“双圈”建设走深走实的关键一招。成渝科技协同发展为“科创圈”注入活力:从西部科学城建设到成渝综合性科学中心布局,再到11个国家大科学装置和5个国家技术创新中心。
通过这几年双向发力,成渝“双圈”已汇聚科技型企业近7万家,高新技术企业2.1万家,技术合同成交额突破2800亿元。
双核会议上进一步要求,更加注重科技赋能、协同转化,在共建西部科学城上聚力突破。在成渝“双圈”合作的背景下,科创生态岛乃至西部(成都)科学城还将释放出更多科技成果转化的能量。
“文旅圈”:共建成渝国际消费目的地
一列高铁飞驰在成渝之间上,舒适而平稳的车厢,让朴俊熙难以相信列车正以350公里的时速在风驰电掣。
来自韩国的朴俊熙,第一次来到成渝地区旅游。从抵达成都天府国际机场开始,这趟旅行便充满了惊喜与意外。现代化的机场、多语言的欢迎标识、友好的服务人员、四通八达的地铁网络,都让他感觉到便捷与亲切。
图片来源:武侯发布
原本担心的支付问题根本没有出现,他在入住的春熙路商圈发现,不仅周边有40个商业银行网点和6家提供外币兑换的酒店,连日常消费取现都十分方便。
这些顺畅的体验,得益于成都国际消费中心城市建设的成效。
2023年,成都首次实现消费总额突破万亿的里程碑,标志着城市消费能力的显著提升。进入2024年,成都继续聚焦消费领域创新。中共成都市委十四届六次全体会议进一步提出,要健全国际消费中心城市建设体制机制,完善高水平对外开放体制机制。
成都在提升消费服务国际化、高端化方面,可以说不放过任何一个细节:完善机场、公共交通工具、酒店商场、景区景点等场所的外语标识,优化外籍人士线上预订、跨境支付、离境退税、消费维权等便利化服务,涉外导游培训和“家在成都”工程的推进,更是让国际游客感受到宾至如归的服务。
在成都度过了几天愉快的旅程后,朴俊熙把剩余时间留给了重庆。
早在做攻略时,他就注意到成渝之间已经有了多条铁路和公路,密集的交通网把两座城市连接得很丝滑。朴俊熙听说,商业运行时速400公里的高速动车组列车有可能会运用到正在修建的成渝中线上,他很好奇未来这两座城市会“近”成什么样子。
在成渝间穿梭,朴俊熙也感受到协同发展的力量。成渝两地正加强商圈联建、服务共享等方面协同开放,争取144小时过境免签“此进彼出”政策落地,共建成渝国际消费目的地。
不久前,#外国游客已经开始二刷中国了#走红网络平台,朴俊熙也开始计划下一次的成渝深度之旅。
当他下次踏上这片土地时,或许会发现成都的另一面:这里不仅有古色古香的历史文化,还有充满活力的现代化产业园区,孕育着创新的未来。
这里不仅有美食美景和人间烟火,还有无数人的拼搏与奋斗,塑造着这座城市的无限可能。
文字 | 逍遥 李金阳 国民经略
热门跟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