封面新闻记者 李雨心 刘可欣

12月16日,古蜀文明保护传承二期工程启动仪式在四川广汉举行。现场,北京大学教授、三星堆研究院学术院长孙华介绍了三星堆-金沙遗址考古研究情况。他谈到,自1934年算起,三星堆-金沙遗址考古工作已经进行了90年。从初见眉目到如今,数代考古工作者在此付出了心血。

现场,孙华教授从年代、聚落规划格局、社会结构、环境特征、艺术特征等多个方面,介绍了三星堆-金沙遗址目前的考古研究成果。他表示,接下来,三星堆—金沙遗址的考古研究将围绕年代演变、聚落与社会结构、资源控制与利用、环境与生业形态等方面展开,目的在于明确三星堆遗址和金沙遗址关系,进一步凸显三星堆—金沙遗址的突出普遍价值。

此外,在2025年至2026年,三星堆-金沙遗址将着重开展年代、聚落结构、人群社会体系、丧葬习俗演变、资源控制与利用、手工业技术及生产体系、城市布局演变、环境与生业形态等方面的多学科研究课题30余项。“我们希望通过多领域多学科的科学研究,全面深化三星堆—金沙遗址研究工作,有力推动古蜀文明保护传承工作。”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孙华

承续一期工程相关工作

加深对三星堆-金沙遗址关系的认识

封面新闻记者从现场了解到,古蜀文明保护传承一期工程主要从考古发掘、多学科研究等方面展开。根据持续开展考古调查与勘探工作,考古人员基本摸清三星堆遗址、金沙遗址空间布局与功能分区,确认了三星堆遗址祭祀区、玉石器作坊区。出版了《金沙遗址》《三星堆青铜器线图与拓片》等报告、图录和简报。同时,在丝绸考古研究、象牙保护研究、保护展示等领域取得显著成果。

在坚实的成果之上,二期工程开展的核心,就是总结一期工程的成绩和存在的问题,针对问题逐步开展工作,为三星堆遗址和金沙遗址的保护和阐释,为古蜀文明的研究走向世界,奠定学术基础。在封面新闻记者的采访中,孙华教授解读了古蜀文明保护传承二期工程的工作重点。

为了更好地了解三星堆-金沙遗址的形成和发展,了解文明发展的进程,二期工程的考古发掘工作将围绕两方面展开。一方面就是了解两处遗址建立的环境背景,包括当时的水文、与周边资源地的关系,以及两处遗址本身发展演变的确切证据,为研究城址的格局以及两个不同时代古蜀文明中心之间的关系,提供考古实证。

而关于三星堆遗址的考古工作,孙华在采访中特别介绍了一点,就是通过考古发掘工作,解决一些目前存在的问题,好比手工业作坊中的某一类器物的作坊,例如青铜冶铸作坊等,从中找到一些线索。

然而,目前的研究工作仍旧面对一些短板,孙华以为,三星堆-金沙遗址都已发掘到了最重要的部位,例如三星堆的埋藏坑,金沙的祭祀区,这些重要的发现往往会吸引大众的注意力,其中也包括研究学者的注意力。实际上,需要进行考古发掘和研究工作,远不止于此。整个古城的考古工作、考古报告的整理和发布等,都需要付出大量的精力。

孙华在采访中提到,二期工程依旧会有多家科研机构、单位、高校以及大专院校参与其中。今天启动仪式上,来自中国社会科学院考古研究所、故宫博物院、北京大学、上海大学、四川大学、西北大学、四川省文物考古研究院、成都文物考古研究院八家单位的代表就上台接受了授旗。这些来自各个研究方向的专家、学者、工作人员,将共同介入到三星堆-金沙遗址的发掘和研究中,为人们了解古蜀文明,发现、记录和研究提供了更加详实的资料。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孙华接受采访

科普应建立在研究共识之上

提高三星堆-金沙遗址国际影响力

提高三星堆-金沙遗址的国际影响力,同样是二期工程开展的内容之一。“由于目前两处遗址点的资料尚未全面公布,比较全面的研究成果也尚未在国际上同步,因此国际社会对我们的了解比较少,”孙华提到这一点,“在古蜀文明传承工程第二期的工作中,我想应该把这一方面的工作补充完整。”

发掘和研究成果既已有望更进一步,那么这些成果必将在未来惠及公众。关于这一方面,孙华指出了其中最重要的一点,即科普必须建立在正确的知识之上:“现在我们的研究还没有完成对全部埋藏坑器物的修复和拼对工作。只有这些工作完成了,考古报告发布了,研究成果形成了共识,再进行科普才是合适的。”因此,在这些成果刊布之前,少而精的报道便是公众认识三星堆-金沙遗址的主要渠道。

“当然,这些认识可能随着时间的推移,会不断地得到修正、补充完整。更重要的,就是这些科普的读物还需要译成不同的文字和语言,向世界各地传播。”孙华总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