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2024年12月16日,省政府新闻办在四川新闻发布厅举行“万千气象看四川”系列主题新闻发布会宜宾专场,宜宾市委副书记、市人民政府市长廖文彬围绕“以发展新质生产力为重要着力点,加快建设现代化区域中心城市”作介绍,宜宾市委常委、市人民政府常务副市长薛庆,宜宾市委常委、市人民政府副市长唐伟,宜宾市人民政府副市长兰宏彬出席并回答记者提问。发布会由省委宣传部国际传播处处长孙建华主持。

主体发布▷

以发展新质生产力为重要着力点

以发展新质生产力为重要着力点

加快建设现代化区域中心城市

加快建设现代化区域中心城市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宜宾市委副书记、市人民政府市长廖文彬:

宜宾地处长江、岷江、金沙江三江交汇处,是万里长江第一城、中国酒都、中国竹都、中国动力电池之都。2022年6月8日,习近平总书记亲临宜宾视察,作出一系列重要指示,为宜宾经济社会高质量发展指明了前进方向。

我们始终牢记总书记的殷殷嘱托,紧扣省委、省政府赋予宜宾的“全省生态优先绿色低碳发展先行区”“组团建设川南省域经济副中心”“四川南向开放枢纽门户”等发展定位,奋力推动经济社会高质量发展,现代化区域中心城市建设迈出坚实步伐。借此机会,我用“五座城”向大家简要介绍宜宾的经济社会发展情况。

宜宾是一座充满活力的“产业之城”

作为典型的工业城市,近年来,我们抢抓绿色低碳产业发展风口,大力拓展数字经济新蓝海、绿色新能源“一蓝一绿”产业赛道,以产业生态的理念推动优质白酒、动力电池、晶硅光伏、数字经济四大千亿主导产业积聚成势;

以“智改数转”为重点,推动能源化工、轻工纺织、机械制造、建筑材料四大传统产业转型升级;同时,我们顺应科技革命和产业变革发展机遇,推动新型储能、数字能源、人工智能、智能网联新能源汽车四大未来产业破局起步,宜宾已初步构建起“4+4+4”现代化产业体系,今年成功入选全国第二批中小企业数字化转型试点城市,并连续入围全国GDP百强、全国先进制造业百强、全国数字百强市。

今年7月,省委、省政府将宜宾明确为全省新能源汽车及动力电池(含储能)产业和茶叶、竹精深加工产业重点产业链主要承载地,人工智能、低空经济等8个重点产业链协同发展地,并将我市白酒、纺织产业纳入全省重点发展优势产业链,赋予了宜宾新的发展使命,也为我市发展新质生产力提供了新的历史机遇。

宜宾是一座锐意改革的“创新之城”

历来就有改革创新的城市基因,上世纪90年代,宜宾率先实施中小企业产权制度改革,创造了闻名全国的“宜宾经验”。近年来,我们持续发扬先行先试、敢闯敢拼的精神,在科技人才、国资国企、城乡融合等领域,形成了一批行之有效的改革创新成果。

比如,我们按照“城市围绕大学建、产业依托教育兴”的思路,高标准规划建设大学城、科创城,引进四川大学、电子科技大学等多所知名高校在宜宾办学,高校数量从2所增至14所、在校大学生超过10万人,为产业高质量发展提供了有力的人才和智力支撑。

又比如,我们坚持在推进科技创新和科技成果转化上同时发力,引进院士(专家)工作站7个、产研院15家,成立科技人才公司,组建10亿元创新创业股权投资基金,启动揭榜挂帅新型研发机构“江源行动”计划,面向全球招引科学家团队和产业领军人才,为发展新质生产力提供了源源不断的创新动能。

宜宾是一座通江达海的“开放之城”

位于成渝贵昆四大城市的几何中心,是80个全国性综合交通枢纽、50个全国铁路枢纽之一,全市“铁公水空”立体交通体系完备。

目前,已建成投运铁路8条、高铁通车里程275公里,建成高速公路10条、实现“县县通高速”,宜宾港可实现3000吨级船舶昼夜通行,五粮液机场迈入中型机场行列,今年9月随着渝昆高铁渝宜段的建成通车,宜宾已全面融入成渝“1小时经济圈”,四川南向开放枢纽门户地位日益巩固。

同时,我们对外开放平台完备,拥有国家级经开区和综保区各1个、省级新区1个、高新区1个、经开区8个,以及自贸协同区等开放平台,外贸进出口规模居全省第2位。

宜宾是一座生机盎然的“绿色之城”

市内“三江九河”贯穿全境,形成了“三江环绕、六山环抱”的独特城市风貌,奠定了山川披绿、河湖向美的绿色生态本底。

近年来,我们大力实施长江生态环境保护十大行动,空气质量持续改善,长江、金沙江干流稳定保持地表水Ⅱ类水质,长江宜宾段鱼类种群数量从49种提升至92种,野外灭绝的长江鲟在我市首次实现天然水域自然繁殖。

我们坚持把绿色低碳发展理念贯穿高质量发展全过程,大力推动生产生活方式绿色转型,创建碳中和企业16家,三江新区东部产业园入选全省近零碳排放试点园区;我们深入实施“电动宜宾”行动,新建公共充电接口12000多个,基本形成中心城区充电服务半径小于2公里的补能网络,新增公交车、出租车、网约车和环卫车100%使用新能源汽车,中车智轨建成投运80公里,绿色低碳已成为宜宾鲜明的城市底色。

宜宾是一座幸福宜居的“美好之城”

这里历史悠久、人文厚重,2200多年的建城史、3000多年的种茶史、4000多年的酿酒史,孕育了丰富多彩的酒文化、茶文化、竹文化、长江文化,滋养了“慕义求真、融酝和美,汇江向海、逐立上游”的新时代宜宾城市精神。

这里和美宜居、幸福宜业,我们始终把人民对美好生活的向往作为奋斗目标,大力实施“宜幼善育、宜学优教、宜岗兴业、宜人健康、宜养天年、宜居和美、宜有众扶、宜路畅通、宜文惠民、宜享平安”十大行动,用心用情用力办成了一批人民群众可感可及的好事实事,被央视评为全国十大美好宜居城市;我们坚持把企业家当作最重要、最宝贵、最稀缺的资源,着力打造全球一流的营商环境,助力11家企业入围全省民营企业百强榜,获评2024企业家幸福感最强城市。

这里风景秀丽、美食云集,拥有众多旅游景区、61道天府旅游美食、499项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项目。在这里,您既可以走进碧波万顷的蜀南竹海、神奇峻秀的兴文石海、古朴厚重的李庄文海、香醉世界的五粮酒海,领略这座国家历史文化名城和中国优秀旅游城市的秀美风光;也可以穿梭于大街小巷,打卡三江口、长江公园等网红景点,尝遍宜宾燃面、李庄白肉、双河凉糕等特色美食,体验宜人宜宾的烟火气息。

12月18日,2024中国国际名酒博览会将在宜宾盛大开幕;12月22日,我们还将举行2024宜宾长江马拉松暨中国体彩“跑遍四川”总决赛,热情欢迎各界朋友到宜宾畅饮五粮琼浆、品味特色美食、尽揽三江美景,切身感受宜宾这座城市“万事皆宜、天下为宾”的独特魅力!

记者提问

宜宾作为“科技创新体集群”首提地

科技创新和产业创新的融合上有何举措?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宜宾市委常委、市人民政府副市长唐伟:

近年来,宜宾坚持把创新作为引领发展的第一动力,依托大学城科创城资源优势,促进各类创新要素向企业集聚,大力培育和发展新质生产力,打造科技创新体集群。主要有三个方面的举措。

培优创新主体

我们成立市科技委,组建科技人才集团和科技招商专班,构建市县联动、部门协同、国资赋能的“大科创”格局。结合企业生产规模和成长周期,成立科技型中小企业、高新技术企业、瞪羚企业、创新型领军企业“四类”企业后备培育库,开展分类指导、重点培育,构建起“强领军、强主干、强基础”的创新型企业梯次培育体系,预计今年全市科技型中小企业超1700家、高新技术企业达450家。

建强创新平台

我们在全省率先实施以“企业出题、政府资助、科研机构答题”的“揭榜挂帅”科技项目,已发布三批32个榜单、金额超3亿元,吸引清华大学、中科院等科研院所前来揭榜。我们围绕全市“4+4+4”现代化产业发展需求,引导产业链上下游企业、在宜高校、科研院所联合建设新型研发机构,共同开展核心技术攻关,累计建设省级及以上创新平台160余个,近三年实施省级及以上科技项目300余项。

做实创新服务

我们建成国家技术转移西南中心川南分中心,依托10亿元创新创业股权投资基金,坚持投早、投小、投硬科技,推行企业技术经纪人服务模式,累计培育省级科技成果转移转化示范企业49家。依托宜宾市商业银行科技支行,为200余户科技型初创企业提供债权融资、科技购买等服务,累计投放贷款74亿元。我们连续五年承办中国创新挑战赛现场赛,举办两届“电池集成及管理技术创新挑战赛”,常态化组织动力电池、新材料等产业技术需求对接活动,近三年促成技术交易合同100亿元以上。

凭借这些举措,全市科技创新能力评价连续多年排名全省前三,成为了全省首批省级科技成果转移转化示范区和科技服务业发展集聚区。

优质白酒、动力电池、晶硅光伏、数字经济

宜宾四大主导产业集群具体发展情况如何?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宜宾市委常委、市人民政府常务副市长薛庆:

近年来,我们坚持工业当先、制造为重,秉持建圈强链思维,以产业生态理念,推动优质白酒、动力电池、晶硅光伏、数字经济四大主导产业快速积聚成势。

全力打造世界级优质白酒产业集群

围绕“大中小、上下游、酒文旅”一体化发展路径,大力实施五粮液高质量倍增工程,形成以五粮液集团为龙头引领,10户10亿级企业为腰部支撑,40户规模以上企业、280户小微酿酒企业为底部基石的产业矩阵,搭建起集原料种植、白酒酿造、包装材料、储存灌装、仓储物流、会展金融于一体的产业链配套体系,实现“从一粒种子到一滴美酒”的全过程质量管控,预计今年实现产值1000亿元。

同时,我们坚持把“酒”作为特色文旅资源,构建集美酒体验、美食餐饮、美景旅游为一体的综合消费场景,全方位提升中国五粮浓香白酒核心产区影响力和美誉度。

全力打造全球一流动力电池产业集群

从过去“招引单一企业”向“招引培育一个产业”转变,努力以“一流的朋友圈”构建“一流的产业生态圈”,连续承办三届世界动力电池大会,充分发挥四川时代“链主”企业“强磁场”效应,成功引进动力电池及配套项目120余个,构建起从原材料、组件到电芯、新能源整车、废旧电池回收的全产业链生态圈,成为全国动力电池产业链最全、配套能力最强的地区之一。

目前,全市动力电池规划产能超300GWh,建成产能180GWh、在建产能30GWh。预计今年实现动力电池销量120GWh、占全国15%以上,实现产值1100亿元。

全力打造国家级晶硅光伏产业集群

抢抓太阳能电池技术迭代窗口期,以宜宾高新区为主要承载地,高标准规划建设光伏产业园,签约产业链项目30余个、协议投资超1300亿元,落地英发德耀、四川高景等投资超百亿元项目7个,实现从硅料、拉棒、切片、电池片到组件的全产业链布局,预计今年实现产值300亿元。

我们坚持产业链、创新链、应用链融合发展,与浙江大学、中山大学等合作共建研究中心,联合在宜企业前瞻布局新型太阳能电池技术。

我们按照“全市统筹、部门主导、市县一体、市场推动”工作思路,加强“宜宾造”光伏产品推广应用,统筹开发全市光伏应用资源,现已竣工投产分布式光伏发电项目943个、装机规模260兆瓦,预计到今年底装机规模将达到400兆瓦以上。

全力打造全国同类城市领先的数字经济产业集群

积极构建信息技术服务业和智能终端“一软一硬”生态布局。围绕系统集成、软件开发、算力服务、数据治理等信息技术服务业态,引进字节跳动、腾讯、网易等龙头企业,全市数字经济规上企业突破120户,预计今年信息技术服务业实现营收100亿元。

智能终端产业已形成横向涵盖智能手机、激光投影等终端产品,纵向包括方案设计、CNC加工、SMT贴片、显示模组等全流程工艺,年产智能终端产品7600万部、占全省的50%以上,入选国家级成渝地区电子信息先进制造集群重点支撑市,预计今年智能终端产业实现产值530亿元。

宜宾如何将科教资源优势

转化为人才优势和发展优势?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四川新闻网记者

宜宾市委常委、市人民政府副市长唐伟:

近年来,宜宾坚持问题导向,着力补齐科教和人才资源不足这一制约发展的短板弱项,采取有力措施,将不断聚集的教育、科技、人才资源转化为发展的优势,取得了良好的成效,具体我从三个方面作介绍。

建“双城”孕“新城”,努力解决科教资源的有效聚集问题

2016年起,我们从无到有建起了大学城科创城,集聚欧阳明高等领军人才和硕博士专业人才1.6万余名,在大学城科创城周边建设高含金量的K12学校、三甲医院、大型购物中心、高铁站等现代化生活配套,紧邻教育科研功能区集中布局智能制造、汽车、先进材料等产业园,引进宁德时代、极米科技等一批站在科技创新前沿、对高素质人才需求量大的头部企业,形成了“学、教、研、产、城”良性互动的发展格局。

融“四链”开“新局”,努力解决创新要素的有效配置问题

我们坚持推动“教育链、人才链、创新链、产业链”深度耦合,大力推广“校中企、企中校”校企协同育人模式,支持校企共建高等教育产教融合实训基地、省级现代产业学院等产教融合平台271个。我们坚持人才引领驱动“四链”融合发展,设立3亿元人才专项资金和6亿元高校政策支持资金,人才安家补贴最高可达400万元。在政策的催化下,3万余名创新创业人才在宜领办创办丰川动力、英发德耀等科技创新企业,其中四川新能源汽车创新中心已获得授权专利100余项,累计在宜孵化落地企业20余家。

抓“一体”向“新质”,努力解决新质生产力形成的有效支撑问题

我们坚持“教育、科技、人才一体化发展”战略部署,创新设立市委人才大学城局,统筹负责大学城科创城建设和全市人才工作,成为“三位一体”发展在机构编制改革上的生动实践。

在教育方面,我们围绕产业设学科,引导在宜高校立足宜宾需求设置动力电池、数字经济等重点产业关联专业113个,实施供需对接人才培养计划,持续为新质生产力发展提供人力资源供给。

在科技方面,我们构建高能级平台梯次培育体系,加快建成人工智能新质生产力创新中心、新兴产业研究院、光伏产业创新中心等研发平台,通过揭榜挂帅、赛马制等方式,推动高校、科研机构科技成果转化运用。

在人才方面,我们与高校、科研院所和企业建立联合引才与人才互聘工作机制,打造多层次、广覆盖、高韧性的全国引才网络和引才基地,让人才要素关键变量成为发展新质生产力的最大增量。

作为中小企业数字化转型试点城市

宜宾将如何推进试点工作?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四川日报记者

宜宾市委常委、市人民政府常务副市长薛庆:

为开展好中小企业数字化转型试点工作,我们按照“分业分级、政策驱动、集群转型、生态协作”的总体思路,聚焦智能网联新能源汽车零部件、智能终端、白酒及食品加工、纺织服装4个细分行业,努力破解企业“不愿转、不会转、转不好”的难题。

动员宣讲、政策激励,推动中小企业“愿转”

针对企业转型顾虑,我们整合多方力量,组织开展政企服务、技术交流、供需对接等各类宣讲活动,推动企业数字化转型认知转变,激发转型内生动力;按照“企业出一点、服务商让一点、政府补一点”的原则,匹配市级资金1.8亿元,对企业数字化改造、上云用云、“链式”转型等八个方面进行奖补。

同时,我们还搭建了15亿元规模的融资平台,通过设立转型资金池、建立分险机制、开发“智改数转贷”产品等方式,降低企业转型成本。

打造示范、营造生态,推动中小企业“会转”

一方面,坚持“以大带小”,依托五粮液、丝丽雅等链主企业,以技术赋能、供应链赋能、平台赋能等模式,与产业链供应链上下游中小企业开展合作,帮助中小企业降低融入数字化应用场景和产业生态的转型成本。

另一方面,引导企业“看样学样”,围绕示范带动效应、行业推广能力、提质增效能力等方面,遴选转型标杆示范企业,加强典型转型案例复制推广,为全省、全国输出“宜宾样本”。

夯实基础、筑牢支撑,推动中小企业“转得好”

在平台支撑方面,通过建设中小企业数字化转型公共服务平台、工业互联网平台、数字化转型人才培养平台,保障企业信息直达、便利办事、安全运行。

在技术赋能方面,征集综合型、行业型、场景型三类服务商,深入企业开展数字化咨询诊断,“一企一策”制定转型方案,引导优秀服务商开展关键核心技术攻关。

在人才保障方面,依托我市近2万名数字经济相关人才储备和数字经济人才学院,与华为共建ICT人才公共实训中心,让企业有人才可用、无创新之阻。

下一步,我们将按照既定目标任务和时间节点,加快推进公共服务平台建设、“小快轻准”产品征集、“诊转一体”首批试点等工作,全力打造有特色、有亮点、可推广、可复制的中小企业数字化转型优秀典范,努力探索走出一条符合长江经济带上游和西部内陆城市实际、具有宜宾特色的数字化转型之路。

宜宾作为川南省域经济副中心建设城市

如何提升城市发展承载力和辐射吸纳力?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宜宾市人民政府副市长兰宏彬:

近年来,宜宾围绕城市规模、功能、品质三要素,坚持“以产聚人、营城聚产”,加快推动城市建设,发展能级不断提升。具体有以下四点举措。

坚持规划为先,高起点绘就城市蓝图

围绕中心城区189平方公里建成区,规划“一核两翼多中心、三江六片多组团”的空间结构,优化“三环多射”城市交通设计,推动城市发展攥指成拳、串珠成链。运用“片区化开发”思维,采取“城市设计+详细规划”模式,开展国际征集和规划竞赛,编制完成10余个区域的城市设计和详细规划,为城市科学、有序、高质量发展提供了指引。

坚持品质为重,高水平推进城市建设

按照城市功能布局,加快推动城市重点项目,成功入选全国“十四五”无废城市和首批省级城市更新试点市、省级海绵城市示范市。大力推进“好房子”建设,有效吸纳更多青年人、新市民,今年以来房地产开发投资达173亿元,居全省前列。城市内环线建成通车,城市中环线加紧建设,建成运营智轨线路3条,公共交通机动化出行分担率居全省前列。成功引进华强方特等头部企业,长江音悦街等一批消费新场景活力迸发,市民个性化、多样化、品质化消费需求得到更好满足,城市辐射吸纳能力明显提升。

坚持民生为要,高标准完善城市功能

深入实施“宜美家园、共同创造”十大惠民行动,结合老旧小区改造,试点建设4个城市级“宜邻中心”、6个社区级“宜邻中心”。在宜邻中心里,市民既可以到社区方便办事,还能够享受到生活、消费等服务,构建起了群众家门口的“幸福圈”。宜一中新校区和市一医院新院区等项目建成投用,重庆医科大学附属儿童医院宜宾医院成功获批国家区域医疗中心,让群众就学就医更省心、舒心、安心。实施高校毕业生就业“三个一批、两个兜底”,在宜高校毕业生留宜率实现连续三年增长,越来越多的高校毕业生选择宜宾、安居宜宾、融入宜宾。

坚持生态为本,高质量塑造城市风貌

大力实施“三江六岸”生态修复,取缔采砂和堆砂场18个、非法码头33个、餐饮趸船46艘,搬迁或关停企业20余户,治理成效受到央视多次宣传报道。建成小微绿地、拆围透绿、口袋公园160余处,城市建成区绿地率达37.2%,“推窗见绿、出门见景、行路见荫”已融入群众日常生活。实施冠英街历史文化街区修缮保护、李庄古镇改造等项目,完成唐、宋标志建筑夹镜楼、东楼恢复建设,白塔山灯光秀、长江之珠等成为全国知名网红打卡地,2023央视秋晚在宜录制,国家历史文化名城焕发出新的活力。

下一步,我们将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想,聚焦更有获得感、更有显示度、更加可感可及的城市发展导向,高质量推动城市建设,加快建成现代化区域中心城市。

新型储能、数字能源、人工智能......

宜宾四大未来产业的发展情况如何?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新华社记者

宜宾市委常委、市人民政府常务副市长薛庆:

近年来,宜宾立足动力电池、数字经济等主导产业既有优势,聚焦产业前沿,精准发力新型储能、智能网联新能源汽车、数字能源、通用人工智能四大未来产业,今年已实现破局起步。

在新型储能方面

我们围绕储能集成和能源电子的主导方向,高标准规划建设储能产业园,引进中车、中能建、中储科技等19个项目、总投资66亿元;成立新能源公司,统筹开发全市电源侧、电网侧、用户侧应用场景资源,初步构建起从创新研发,到生产制造,再到终端应用场景的全链条布局。目前,已建成投运全省最大规模的用户侧储能项目“天原工业储能项目”,占全省目前总装机容量的50%以上,预计今年实现产值22亿元。

在数字能源方面

我们整合全市数字能源市场需求,统一布局分布式光伏、近零碳园区、智能微网示范社区等应用场景。比如,我们上线试运行首批“虚拟电厂”,聚合城市分布式电源、充电桩等可调资源,通过智能化管理和调度,开展需求侧市场化响应,为电网保供提供有力支撑,在今年迎峰度夏期间实现了45.6万千瓦的电力保供指标。再如,我们积极打造新型电力系统应用示范场景,实施“源网荷储充”一体化项目,对光伏、储能、大楼用电负荷等进行智能调度,组建智能微电网,使光伏和储能项目的投资回收周期缩短至2年。

在人工智能方面

我们在基础端、研发端、生产端、人才端同时发力,在基础端,集聚腾讯云、迅雷、科大讯飞等头部企业,建成投运长江上游区域大数据中心,成功创建全国千兆城市;在研发端,引进邓中翰院士工作站、四川省人工智能重点实验室等一批研发机构和创新平台;在生产端,依托智能终端产业优势,已形成覆盖手机、平板、智能穿戴、投影仪等AI终端产品的产业布局;在人才端,建成奇安信、国科、华为ICT人才实训中心等一批培训基地,入选省级人工智能创新发展试验区。

在智能网联新能源汽车方面

我们依托全省唯一具备燃油车和新能源车生产资质的总部型整车企业“凯翼汽车”,与奇瑞集团全面深化合作,建设汽车零部件配套产业基地,初步构建起“整车+动力电池及其上游原材料+汽车零部件配套”的产业生态,积极打造换电重卡、智轨交通等应用场景,高标准建设自动驾驶和车联网示范区,入选2024四川省产业新赛道培育名单。目前,我市汽车零部件配套产业基地(一期)已实现满园入驻,预计今年凯翼汽车实现产量6.1万台、销量超7万台。

下一步,我们将重点围绕领军企业培育、应用场景建设、关键技术攻关等方向,加快引进一批产业链头部企业,打造一批标志性产品,推广一批典型应用场景,推动新型储能、数字能源、人工智能、智能网联新能源汽车四大未来产业高质量发展。

摄影/四川画报记者 蒋翼鹏

编辑/陈学军

二审/肖蓉

审核/李春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