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浙江省龙港市印艺小镇景观。

浙江省龙港市,有一个名字广为传扬——陈定模。几乎每一位龙港人在谈及家乡往昔时,都会提到他。

陈定模是谁?

无改革,不龙港。龙港市号称“中国农民城”,起点是一座完全由农民自建起来的城镇,也是中国第一座由镇一步变为市的城市,是新型城镇化改革的策源地。陈定模,就是当初的镇党委书记,亲历了龙港成长的全过程。

日前,中国城市报记者在龙港专访了86岁的陈定模。听他忆往昔,领略龙港这座城市一路走来所蕴含的坚韧不拔与创新进取的精神力量。

敢为人先打破城乡壁垒

将镜头拉回到1984年6月,你会看见一个年富力强的中年人,个子不高,身板硬朗,带着一床棉被、一网兜生活用品,毅然前往龙港报到,自此开启了一段激情燃烧的岁月。

这个中年人,就是陈定模。他带着一项重要的任务前来——建设龙港。

彼时的龙港,是一片滩涂,灯不明、路不平、水不清,人口数量不到6000人。镇党委的全部家当,只有9个人合借来的3000元办公经费。用陈定模的话说,就是“一无所有”。

那他为什么还要来这儿?这得把日历翻回至报到前的3个月。温州市苍南县在龙港召开现场办公会,让周边的金乡、钱库、宜山三区干部为龙港建设出谋划策。作为钱库区的干部,陈定模在会上提出,由三区各在龙港镇建一条街,发动本区先富起来的农民去投资落户。

“那会儿因‘包产到户’政策而有了经济收益的农民,经常向我表达希望有个城市户口,并且在集镇拥有一个铺面。毕竟在他们看来,一个铺面足以养活三代人。”陈定模认为,虽然龙港“一穷二白”,但因其拥有港口以及交通方面的优势,恰好能为探索农村城镇化的道路提供契机。

这个想法得到了上级领导的支持后,陈定模随即放出消息。一经发动,就收到900多户专业户、个体户的签字报名。

就在工作即将开展之时,苍南县里开始撤区扩镇,有传闻说要安排陈定模去县里调任他职。

一头是对农民的承诺,一头是个人的前途。陈定模辗转反侧,思想斗争了很久,最终选择了前者。

“人无信则不立。”陈定模不想失信于民,主动找了组织,拍着胸脯表明了自己一定要去龙港的意愿。“让我去龙港吧,我不要县里投入一分钱,保证3年内打造一个有模有样的镇。倘若做不到,就让组织撤我的职!”

陈定模的决心,打动了领导,同时也如同一记重锤,击破了长久以来横亘在城乡二元结构之间的顽固壁垒。

没人、没钱、没就业岗位,那就逐一攻破:让农民自理口粮进城,解决“人”的问题;鼓励土地有偿使用,解决“钱”的问题;鼓励个体、私营、股份、合作等多种经济成分,解决“业”的问题。三项创新相辅相成,缺一不可,共同奠定了农村城镇化所需的制度基础。

放在今日看来,这些举措不足为奇,但在当时,每一条既“离经叛道”又石破天惊。这样的大胆之举落实起来自然不会一帆风顺,质疑之声此起彼伏,时不时地也把陈定模推向风口浪尖。

“‘官’字有两个口,一个‘口’我用来接待来参访的嘉宾,介绍龙港经验;另一个‘口’,接受调查讯问和谈话。”那段时间,陈定模坐在办公室里,看到有人在门口探头却不进来办事,就知道外面又有他“出事了”的谣言。于是一下班,陈定模就骑着自行车,特意在镇里转几圈,给大家吃下“定心丸”。

在陈定模的心中,若想在干事创业的道路上披荆斩棘、有所建树,仅凭魄力与勇气远远不够,还须拥有智慧。

尽管学历不高,但他读了很多书,不仅研读中央政策,还阅读各种理论书籍。“当时有人质疑我,我便找遍文件和报刊,终于从1984年中央一号文件中找到了允许务工、经商、办服务业的农民自理口粮到集镇落户的说法。这下有了说服有关部门的依据。”

后来,党和国家领导人及不少专家学者先后来考察,充分肯定龙港的做法,这更加坚定了陈定模的信心。而这份信心,让陈定模带领当地干部群众,硬闯出了一条“人民城市人民建”的道路。

1989年,陈定模从龙港离任时,理直气壮地说:“我践行了对群众的承诺,完成了‘军令状’!”

奔走呼号只为圆“城市梦”

如今,漫步在龙港的街头巷尾,会发现这里依然留存着大量当年的自建房。它们如同历史的见证者,默默诉说着不寻常的往昔。

有人称陈定模为“龙港之父”,对于这个称呼,陈定模笑笑不语。在接受其他媒体采访时,陈定模这样说:“龙港是我的作品,也是我的生命。”

1989年,陈定模卸下镇党委书记的重担,但他对龙港的那份牵挂与深情却丝毫未减,尤其是对于龙港设市这件具有里程碑意义的大事,他始终放心不下。1995年,他曾以龙港城市研究促进会的名义,通知全县干部到龙港开建市动员大会。

陈定模不是那种“晚上想了千条路,早起还是卖豆腐”的人,更不是热血沸腾过后“星星还是那个星星,月亮还是那个月亮”的人。

“为设市,加起来去了北京百余次。”撤镇设市,是全体龙港人的梦想。为了这个梦想,即便陈定模已经退休,但仍不计得失、不顾年龄,为龙港奔走相呼,出谋划策。“龙港的人口和经济体量都达到了城市的标准,要把龙港变成真正的城市,圆进城农民一个不折不扣的‘城市梦’。”

2019年8月30日,历史性时刻来临。浙江省人民政府召开新闻发布会郑重宣布:经国务院批准,龙港撤镇设市。

那一天,从不喝酒的陈定模,破例饮下了庆功酒。“特别高兴啊!”忆起彼时,他难抑激动,布满皱纹的面庞上,绽放出了一抹笑容。笑容里,似乎蕴含着对龙港往昔奋斗岁月的缅怀,更饱含着对其未来无限美好的期待。

今年9月25日,在龙港城撤镇设市5周年当日,陈定模在微信朋友圈写下:“这五年龙港变大了,变高了,变美了,交通便捷了。(这)是龙港人民的福祉,大家要珍惜这来之不易的成果,要支持市委、市政府的工作。只要做好事,龙港无难事。”

暮年办学情系龙港发展

如今86岁的陈定模,并未选择安享晚年,而是将精力投入教育事业之中,成为巨人中学的董事长。

这所私立中学,力求学生“低分进、高分出”,专门招录那些中考成绩在中下游的学生,给他们提供一个升学成才的机会。

在巨人中学教学楼走廊的墙上,中国城市报记者看到一排陈定模与关心龙港发展人士的合影,以及一些龙港的历史照片。这些合影依照时间的脉络依次延展,如同一幅徐徐展开的历史长卷,反映着龙港成长的故事。

从小渔村到农民城,从农民城到小城市,从小城市到现代城……40年来,龙港城区面积从5.2平方公里扩大至183.99平方公里,人口从5000多人扩增至46.5万人。目前,全市常住人口城镇化率达到98.2%,已在浙江省率先实现“全域城市化、就地市民化”。

设市5年来,龙港改革红利持续释放,以40%的行政资源有效承接了100%的行政管理职能,探索走出大部制、扁平化、低成本、高效率的综合改革新路子。

如今的陈定模,更愿意聊聊过去的故事,也更愿意给龙港这座城和城里的人,多一些信任和时间。因为陈定模深知,人民作为历史的创造者,体内潜藏着难以估量的巨大能量。当这种能量被充分激发,将会如同汹涌澎湃的洪流,凝聚起推动社会变革发展的强大力量。

虽已至暮年,陈定模却仍活跃于微信朋友圈之中,每日都会发布诸多动态,有时分享健康知识,有时则转发暖心故事,偶尔还传播关于龙港的新消息。他几乎每天早晚都会在朋友圈写下人生感悟,如果有时忘了发,老友们还会打电话来问。

回程的路上,中国城市报记者翻开陈定模的回忆录,只见他的自序中写道:“鳌江之畔忆春秋,岁月如歌逐水流。回首平生无憾事,改革开放立潮头。造城建市富百姓,龙港平地起高楼。莫道耄耋已谢幕,胸怀家国壮志酬。”

记者手札

初心照见处

壮志践行时

采访陈定模前,我在做功课时并没有搜索他的照片,只是看了些过往的文字记录,还了解到86岁的他仍在当地办学。我便以为这样一位曾经叱咤风云的人物,依旧英姿飒爽,直到在他的学校见到他——“我耳朵不好,你得大点声儿。”“字太小了,我看不清。”他个子不高,步伐很缓,语速偏慢。这很难让人将其与在改革浪潮中,奋勇搏击的风云人物联系在一起。

陈定模回忆的往昔,是一个我不曾经历过的岁月。近3个小时的交流里,讲理想、讲拼搏、讲斗争,讲一次次主动争取,讲“无中生有”背后的艰辛。尽管岁月已经在他身上留下了苍老的痕迹,身体的“硬件”已逐渐退化,但陈定模思维清晰、表达流畅,对当年的时间、人名都如数家珍。在他的描述里,历史鲜活得仿佛就在眼前。

结束采访时,陈定模坚持将我送下了楼。我站在巨人中学门口,眼前,昔日小渔村,如今尽高楼;身后,陈定模的身影在阳光下,显得有些单薄,但又无比坚挺。

“无改革,不龙港;再改革,兴龙港。”龙港改革的故事还远没有终止。5岁的龙港城,86岁的陈定模,初心照见处,壮志践行时,或许都“正青春”。(中国城市报记者 郑新钰)

■中国城市报记者 郑新钰文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