宣传工作如何抓准时机、选对方式,让其发挥最大的效用呢?今天就与大家分享一下,我党宣传战线上的老前辈赵毅敏的故事,他被称为“中共宣传战线上的传奇人物”。
话题为:赵毅敏,是怎样抓准时机、选对方式,让宣传工作发挥奇效的呢?
一.热血青年在入党后,走上宣传工作岗位
赵毅敏,原名刘焜,于1904年出生于一个书香人家,是河南省滑县牛市屯人。1922年由开封留学欧美预备学校考入河北大学,1924年继周恩来、邓小平等之后赴法勤工俭学。
1925年赵毅敏因参与声援国内五卅运动被捕入狱,在狱中加入了共青团,1925年冬被驱逐出境,经德国辗转来到苏联东方大学,他与罗世文、向警予等中共知名人物同班读书,1926年转为共产党员。
1928年底,赵毅敏要求回国,先在满洲绥芬河共产国际地下交通站工作,专门负责接送来往苏联的中共干部,1930年赴沈阳出任中共满洲省委宣传部长。从此踏上了我党宣传工作岗位。
二.在突发事件后,及时发表“九一九宣言”
“9.18”事变发生当晚,赵毅敏就住在沈阳的三经路,他亲身经历了这场民族灾难,见证了日本侵略军的暴行。当枪声响起时,他意识到日本人发动了蓄谋已久的侵略。因为中国共产党及满洲省委一直密切关注着日军的动向,对当时的局势有着清醒的认识,知道日军迟早会发动这场战争。
在日军彻夜的炮火声中,老百姓们都慌了。“中国共产党一定要发表宣言,告诉老百姓这是怎么回事”,抱着这个想法,赵毅敏根据过去开会讨论问题时互相交换过的意见,在驻地一气呵成地写就了《中共满洲省委为日本帝国主义武装占领满洲宣言》。
因此宣言发表在9月19日,所以又称“九一九宣言”。在这篇宣言中,赵毅敏倾注了对日本侵略者的极大义愤以及号召人民奋起抗战的迫切心情。同时,这个宣言也充分显示出一个二十多岁的革命者,已经具有了坚定的政治信念和敏锐的判断力。
宣言首先指出日本帝国主义者悍然发动侵略战争,占领了中国东北大片土地的紧迫形势;然后指出,这次事变不是偶然的,而是日本帝国主义侵略满蒙,进攻苏联与压迫中国政策的必然行动,而其为这次事变寻找的借口完全是“三岁孩子都不能相信的”谎言;
宣言谴责了国民党政府要求中国民众在日本制造的各种惨案和侵略事件中“镇静”“忍耐”,坐待帝国主义宰割,以及极力压迫一切反帝运动,从而导致日本侵略者变本加厉、肆无忌惮地公然进攻;
这一切,直接地危害了工农兵劳苦大众本来就贫困不堪的痛苦生活,典型的标志就是物价不断飞涨;宣言要求各界群众觉醒,不要再相信国民政府的欺骗,反对国民党政府置民族国家利益于不顾,反而高喊“唯一问题是剿共”来混乱群众视听;
宣言指明,只有中国共产党的革命武装才是群众自己的武装,才是反对帝国主义侵略的武装,只有中国共产党的革命武装才能将帝国主义者驱逐出中国;
最后,宣言针对国民党的“镇静”“慎重”及依赖“国际主义”等任人宰割的口号,号召群众行动起来,以具体的17条斗争(“要工钱要米贴”“罢工罢课罢市”“发动游击战争”等)打倒投降帝国主义的国民党,打倒帝国主义。
这份宣言是中国共产党代表中国人民发出的第一份抗日檄文,也是中国共产党向全国人民发出的、号召中国人民起来抗日的第一篇宣言。此后,中共满洲省委又接连发表了《为日本帝国主义武力占领满洲告全满朝鲜工人、农民、学生及劳苦群众书》和《关于日本帝国主义武装占领满洲与目前党的紧急任务的决议》。
中国共产党的这些坚决抗日主张和号召,在日军的严密监控之下,通过各种渠道,利用油印等形式,广泛地在群众中传播,并在广大民众中引起巨大反响,从而振奋了民族精神,掀起了全国范围的、声势浩大的抗日反蒋的爱国主义浪潮。
三.用百姓喜闻乐见的方式,使干部和群众打成一片
中国工农红军经过二万五千里长征到达陕北后,随着队伍的不断壮大和国民党部队对延安愈演愈烈的经济封锁,使延安农民的负担越来越大,老百姓虽然在政治上翻了身,但在生活上却苦不堪言,逐渐对共产党产生了一些怨言甚至不满情绪。
仅1941年边区就要老百姓出20万石公粮,还要运输公盐,沉重的负担把老百姓压得“哇哇地叫”,对共产党产生了“敬鬼神而远之”的情绪。鉴于这种苗头有可能危及根据地的巩固、发展,毛泽东等中央领导人立即作出决定:精兵简政,开展大生产运动,减轻农民负担,并要求革命干部放下架子,与老百姓打成一片,加强党群、干群关系。
当时的赵毅敏担任中宣部宣传科长、副部长,为响应中央号召,他积极思考应采用何种让陕北老百姓喜闻乐见的方式,使干部和群众打成一片呢,经过仔细观察与走访,他终于找到了这种方式:扭秧歌。
因陕北民间有每逢重大节日扭秧歌的传统,如果动员干部与老百姓一起扭秧歌,则干群关系自然会慢慢融洽起来。但问题是:大多数干部认为扭秧歌那玩意儿太低俗,不愿意扭;许多当地老百姓则因为与干部有一层说不清的隔膜,也不愿意一块扭。
赵毅敏认为,老百姓喜闻乐见的文艺形式,尽管粗犷,我们不能看不起。他毅然决定动员中宣部机关干部和鲁艺的知识分子学习陕北秧歌。一次,赵毅敏了解到延安以北数十公里的安塞镇要召开劳动英雄表彰大会,就带领秧歌队与安塞老百姓的秧歌队一起扭,观看表演的许多老百姓也纷纷加入秧歌队扭起来,会场一片欢腾。
此后,赵毅敏的秧歌队又有了新发展:把与群众扭秧歌作为开场,等观看的群众达到一定数量后,就演出秧歌剧,借以激发群众抗日爱国思想,传播新的文化科学知识。一时间,扭秧歌、打腰鼓、演秧歌剧在延安乃至各个解放区成为一种时尚。
在一次大会报告中,毛泽东高兴而又幽默地说:“过去我们有些政策不对头,老百姓有意见,后来赵匡胤(实指赵毅敏)带秧歌队下乡,跟老百姓一块跳秧歌,与群众打成一片,从此天下太平!”
总之,我党宣传战线上老前辈赵毅敏同志,善于抓准时机(如九一九宣言)、选对宣传方式(如百姓喜闻乐见的扭秧歌),让宣传工作及时、有效的为我党发挥重要作用。值得我们学习与借鉴。
本文由“老吴侃国学今用”原创,欢迎关注,共同学习,共同提高!
热门跟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