引言:
在中国古代,人们对死后世界有着丰富的想象,但这些想象往往缺乏系统的伦理教化功能。然而,随着佛教的传入,这一传统观念经历了深刻的变革。我们探讨佛教如何通过其独特的教义和文化影响,重塑了中国传统的幽冥世界。
一、佛教传入前的幽冥世界
在佛教传入中国之前,幽冥世界的观念是粗疏和混乱的。以下是一些关于当时幽冥世界的具体特点:
1.祖先与天廷
在殷周时期,人们普遍相信死后的祖先会魂归天上,去往天廷辅佐天帝。这种观念主要适用于先公、先王,而对于一般民众来说,他们的灵魂归宿被认为是在北部,但具体名称尚不得而知。
2. 黄泉与幽都
到了春秋时期,出现了“黄泉”观念,“黄泉”一词最早见于《左传》和《诗经》等古籍中。比如《左传·昭公七年》中的这段文字:
“郑子产曰:‘火烈,民望而畏之;水弱,民狎而玩之。故火和而民敬,水弱而民狎,斯道也,不足以致敬。’
是以论卑高以陈其功,由质力以举之,所以示有下也;“黄泉”之下,其谁曰不然?”
这段文字中提到的“黄泉”是指死后的去处,表明了古人对死后世界的一种想象。到了战国时期,冥界幽冥与位于地下的观念合而为一,形成了所谓的“幽都”。
3. 度朔鬼域
秦汉之间,还曾一度出现过“度朔鬼域”之说,比如《淮南子·地形训》中提到:
“北方有鬼国,曰‘度朔之山’,上有大桃木,其屈蟠三千里,其枝间东北曰鬼门,万鬼所出入也。”
这段描述中的“度朔之山”和“鬼门”与“度朔鬼域”的概念相似。显示了当时古人对冥界的认识相当简单,甚至混乱。
4. 泰山治鬼
汉代以后,昆仑神话的地位提高,昆仑山变成神仙府第,幽冥世界转移到东部的泰山。泰山治鬼的观念最迟不晚于东汉已经出现,魏晋时期随着外来文化的融入而得到进一步发展。
5. 管理机制
有关早期泰山冥界的情况,可从汉代镇墓文及其他材料中得以反映。比如:
“想念苦勿相思,生属长安,死属大山,生死异处,不得相防”;
“死生异处莫相干”;
“死人行阴,生人行阳,各自有分画,不得复交通”。
热门跟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