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4年12月10日,上汽大众迎来40周年庆典。真是弹指一挥间,这支中国汽车合资先锋、时代的 开拓者 ( 参数 丨 图片 )、中国现代汽车工业体系的奠基者和铺路人,已经在这片土地扎根40年。
上汽集团党委书记、董事长王晓秋表示:“上汽大众的40年,书写了跨国公司与中国市场双向奔赴、互利共赢的佳话。站在40周年的新起点,上汽大众定能在新赛道上激荡出澎湃活力。”
大众汽车集团管理董事会主席奥博穆表示:“40年来,上汽大众已成为中国汽车产业的重要支柱。中国是大众汽车集团的第二故乡,我们将矢志不渝、继续扎根中国,并以饱满的创业精神,在智能网联汽车时代继续勇立潮头。”
时代呼唤开拓者,也奖赏他们锐意前行。40年前,上汽大众就是率先踏上中国改革开放的风口浪尖,乘风破浪。40年来,上汽大众不断带动中国汽车零部件企业发展,推动中国现代汽车工业成型和中国汽车产业发展;连续打造了 桑塔纳 、 帕萨特 、Polo、 朗逸 、 途观 、 ID.3 等国民神车;成为国内用户基盘最大的车企,服务2800多万车主。
四十不惑,时代的车轮滚滚向前,上汽大众又一次与时代同行。随着前不久股东双方第二次续约,上汽大众正以积极进取之姿,再次以令人赞叹的决心和信心,奔赴下一个40年。
拓荒:披荆斩棘的合资先锋
那是1978年,中国制定了“改革、开放”的基本方针,打开了通向世界的大门。关于汽车合资经营的设想和需求,一同喷薄而出,国家开始在全球范围内,寻找可以开展合资经营的汽车公司。
当时,中国现代汽车工业可谓一片荒芜,缺乏零部件工业基础,汽车年销量不足15万辆,其中绝大部分是以货车为主的商用车,乘用车数量极小,不过5000辆,而且几乎不向个人销售。
这些问题像一只“拦路虎”,挡在中国和全球汽车公司之间,大多数车企都因此顾虑重重、踌躇不前。但当中国汽车代表团在德国狼堡与大众有了首次会面后,事情发生了改变。
大众对中国准备建设轿车工厂并引入合资企业一事,表现出了浓厚兴趣。事实上,在中国代表团到来之前,大众正在和韩国汽车商谈合资,以便在亚洲市场和日本车竞争。
出人意料的是,大众放弃了与韩国的商谈,转而与中国洽谈合作。面对当时中国汽车工业的一穷二白,大众不仅愿意提供最先进的产品技术,还愿意出部分资金,用于合资建设。
至于原因,大众汽车集团原董事长哈恩博士后来回忆说:“那时在世界汽车工业界,无论美国、欧洲,还是日本,都对中国兴趣不大,只有我看好中国改革开放的前景。”
但事情进展并不顺利,由于没有合资先例的路径可循,相关法律法规存在空白,可以说当时中外汽车合资“无法可依”,经济波动和资金筹集在当时也是“劝退题”,导致双方的合资项目谈判历时6年。
这6年对双方可谓是重重考验,假若没有大众和中国双向奔赴的情比金坚,没有拓荒者的信念和披荆斩棘的勇气,双方都不可能最终牵手成功。
1984年10月10日,大众汽车集团、中国汽车工业总公司、上海拖拉机汽车工业公司的合资签约仪式,在人民大会堂上海厅举行。上海大众汽车有限公司合营合同正式签订,上汽大众正式起航了。
随着上汽大众成立,中国现代汽车工业发展按下了启动键和加速键。上汽大众自此成为中国改革开放的排头兵,一路带动中国汽车零部件产业从无到有、飞跃发展,推动中国现代汽车工业体系的加速成型。
耕耘:推动现代汽车工业体系成型
中国引进国外汽车公司开办合资企业,目的在广发“邀请函”的时候其实早已明确,要实现产品国产化,带动国内汽车零部件产业发展。
但在上汽大众成立之初,完成这项使命的艰难,若非亲历过,否则绝难想象。
1983年4月11日,第一辆“中国组装”的桑塔纳CKD轿车,在位于安亭的上海汽车厂下线。此时大众与中国的谈判还在进行,签约尚未落地。
“桑塔纳CKD组装不是引进的目的,而是要实现国产化,形成自己的轿车制造体系。”中方强调。
大众方面也认为,桑塔纳国产化对德国大众同样重要,关系到合资企业的前途。为此,德方承诺和中方一起建立零部件生产企业,并使一些老厂得到改造,从而较快地在上海形成一个现代化的汽车工业基地。
只是,当时的情况是什么样呢?上海汽车厂里,没有机械手臂,只有葫芦吊、长板凳、橡皮榔头。大众将桑塔纳生产线的电子控制设备搬进厂房时,另一边的中国钣金工还在用榔头敲击着上海牌轿车。
零部件国产化上,只有轮胎、收音机、天线和标牌是中国产,其它全部要靠大众从德国运来。
一位来中国实地考察的德国记者感慨道:“中国国内几乎没有任何配件厂,上海大众好像是被扔在一座孤岛上生产。”
但上汽大众的中德双方团队决定改变,一方面,把德国工程师派到车间,摒弃技术隔阂,将德国汽车工业先进制造技术倾囊传授给中国工人。
与此同时,积极寻求提升零部件国产化率的有效办法。在上海市政府的牵头下,1988年,以整车为龙头、零部件企业利益为纽带的“上海桑塔纳轿车国产化共同体”成立,国产化这一重要命题终于迎来重大转机。
在“桑塔纳共同体”和“桑塔纳基金”的扶持下,中国零部件企业快速发展。1990年,桑塔纳轿车国产化率上升到60.09%。1996年,国产化率提升到90%。关键零部件如:车身、发动机、变速箱三大总成和前后桥总成等,相继实现国产。
国产化也开启了通往批量生产之门。通过桑塔纳国产化,以上汽大众为中心的长三角汽车产业集群,快速形成并逐渐辐射至全国,400多家高质量零部件企业逐渐落地生根,成为中国汽车零部件体系的核心,一个现代化的汽车零部件工业体系也悄然成型。真正实现了“引进一个车型,改造一个行业”。
直到如今,福耀玻璃、延锋、德赛西威、扬州亚普、宁波华翔、宁波均胜……这些由上汽大众带动培育零部件企业,不仅是中国汽车零部件体系的核心,也在全球汽车零部件产业里发挥重要作用。
收获:与中国汽车一起开花结果
上汽大众40年,是开拓耕耘的40年,也是与中国汽车产业一起开花结果的收获之旅。
仅桑塔纳这款车,在中国市场就畅销了近30年之久, “拥有桑塔纳,走遍天下都不怕”,也成为几代中国人亲切的回忆。
桑塔纳之后,帕萨特、Polo、朗逸、途观、凌度、 途昂 、ID.,以及斯柯达品牌的 明锐 、 速派 、 柯迪亚克 ,奥迪品牌A7L、Q6、Q5e-tron,一款款明星车型陆续推出,上汽大众也在40年里拥有了2800万车主用户。
在上汽大众的示范引领下,中国在90年代开始迎来汽车合资浪潮,为中国汽车实现了进一步的产业带动和市场繁荣。而在这之中,上汽大众的贡献最举足轻重。
上汽大众不仅为中国汽车工业奠定了生产、研发、管理、服务的现代化德系标准,也为中国汽车工业发展培养了大批本土化的人才,长期带动市场就业和长三角地区经济腾飞,影响和改变着国人的出行观念和生活习惯。
中国汽车市场也在这一过程中不断释放潜力、发展壮大,从上汽大众诞生前的乘用车年销量不足1万辆,到1997年达到50万辆,到2010年达到1600万辆,再到2018年突破2300万辆,实现了全球绝无仅有的爆发式增长。
作为合资标杆,同时也是中国汽车发展典范,上汽大众与中国汽车产业早已血肉交融、成为中国汽车产业不可分割的一部分。面对新能源、智能化变革的新汽车时代,上汽大众也明确表态并用实际行动开启“二次创业”,直面更加激荡的未来。
转型:与新汽车时代共赴未来
两周前,上汽集团与大众汽车集团在上海签署延长合资协议,将上汽大众的合资期延长至2040年,同时也再次申明将进一步深化战略合作,以先进技术为重点,共同赋能合资企业。
该消息让关心上汽大众发展的人们吃下了一颗定心丸,可以说,在股东双方的齐心合力下,上汽大众接下来会更好地借助双方优势资源,加速面对电动化、智能化的转型升级。
事实上,上汽大众的转型攻势正越来越密集。今年5月,上汽与奥迪签订了合作协议,表示双方将联合开发专注于中国市场的全新平台——智能数字平台(Advanced Digitized Platform),首款纯电动车将于2025年推向市场。
这款车正是上汽大众旗下上汽奥迪新品牌“AUDI”的首款概念车——奥迪E。上汽大众安亭汽车二厂,将成为AUDI的专属生产基地。
今年6月,上汽又与大众签署了多项有关上汽大众新产品项目的技术合作协议。根据规划,上汽大众将于2026年起,推出3款基于CMP平台的纯电动车型,并将搭载CEA电子电气架构。另外,还将推出基于全新混动平台的3款插混、2款增程版车型。
到2030年,上汽大众将总共推出18款新车型,其中15款将专为中国市场开发。它们同时还有如下特点:
都将拥有智慧的车载“大脑”,搭载高效安全的新三电系统以及城市NOA功能;全新设计的交互界面,将会提供焕然一新的互动体验;采用AI大语言模型智能座舱,让用户感受到自然、直观、个性化的使用体验。
与此同时,在“油电同进、油电同智”战略指引下,上汽大众也不会放弃燃油车市场用户需求,并且积极迎合中国市场智能化特点,让燃油车也变得更加聪明,更加受燃油车用户喜欢。
今年,上汽大众先后上市了搭载大疆车载的“最聪明的燃油车”: 途观L Pro 、帕萨特Pro。明年,上汽大众还将上市途昂Pro,更广泛地覆盖中国用户对燃油车智能化的需求。其他系列的燃油车型也会陆续焕新,持续不变地为每一位用户提供最有价值的产品和服务。
砥砺前行40年,上汽大众书写了太多难忘时刻和美好篇章,见证了中国汽车行业的 风云 激荡、中德两国汽车工业的深厚友谊,是时代最重要的开拓者、参与者、记录者。
未来,出行将越来越成为一种全新的生活体验。肆秩芳华再出发的上汽大众,正以更具活力和年轻的心态和精神,续写“让大众更出众”的时代新篇章。
热门跟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