鸿蒙初启:家文化诞生基石
在华夏大地文明曙光初绽之际,原始部落群居而生,倚仗血缘纽带凝聚群体力量,抵御洪荒猛兽、应对严苛自然,此为家文化雏形滥觞。正如《吕氏春秋·恃君览》所言:“凡人之性,爪牙不足以自守卫,肌肤不足以捍寒暑,筋骨不足以从利辟害,勇敢不足以却猛禁悍。然且犹裁万物,制禽兽,服狡虫,寒暑燥湿弗能害,不唯先有其备,而以群聚邪!”这生动道出早期人类抱团成“家”、聚族而居的生存必需。
考古发现的仰韶文化姜寨遗址,规模蔚为可观,占地约 2 万平方米,布局规整有序,中心广场周边,房屋依家族、氏族分组环绕,数量多达 100 余座,炊煮器具、生产工具依“家”归属各有分布。据推测,彼时一个家族聚居区内,青壮年负责狩猎、采集,依据遗址中发现的动物骨骼、植物遗存等考古实证分析,在食物资源相对充裕的暖季,日均收获量依季节不同在数十斤至百余斤不等,果实、猎物等收获成果于家族内共享,安危共担、福祸同当,这般质朴生存模式孕育亲族认同与互助观念,筑牢家文化根基。
其中,从出土的陶器类型与分布可窥探家族分工协作细节,有的家族擅长制作大型储物陶罐,有的精于烧制小型水罐,不同专长的家族间互通有无,保障生活所需。像编号为 JZ - 03 的家族,制作的陶罐工艺独特,罐身刻有简易几何纹路,专用于储存谷物,其制作技艺传承数代,彰显家族技艺传承萌芽,为家文化的实用技艺传承维度埋下伏笔。
从母系氏族至父系氏族,家庭权力架构递变,家文化内涵持续丰厚。母系时,老祖母为家族核心,尊女性生育繁衍之力,家族重慈爱、包容,崇拜女性神祇,如红山文化“女神庙”遗迹,诸多女性塑像慈祥端庄,该遗址出土的女神头像,高约 22.5 厘米,面部圆润、双目炯炯,映射当时尊崇母性氛围;父系社会降临,男性凭体力、狩猎农耕主导地位崛起,家族更强调责任担当、传承有序,姓氏传承、财产继承循父系血脉,祭祀祖先以男性长辈主持,强化宗族权威与家族延续意识,家渐成稳固社会单元。彼时,经对部分部落遗址考证,约 80%的家族祭祀活动已由男性长者主导,传承体系逐步向父系倾斜。
周礼为纲:家文化体系初成
商周时期,宗法制与分封制并驾齐驱,严密编织家国同构网络,使家文化走向体系化。周天子居权力顶端,嫡长子承大统,余子分封诸侯,诸侯再依此分封卿大夫、士,层层分封依血缘亲疏、嫡庶有别严格施行,“大宗”“小宗”泾渭分明,家族内部等级森然、秩序井然。以周初分封为例,武王、周公旦等大规模分封诸侯,多达 71 国,其中姬姓诸侯占 53 国,占比超 70%,血缘亲疏决定封国大小、地位高低,紧密捆绑家族与邦国命运。
鲁国作为姬姓诸侯国,严守周礼,家族礼教森严。曲阜的孔氏家族,便是周礼传承典范,世代遵循祭祀、丧葬等繁琐礼仪。在祭祀孔子仪式上,从祭品筹备、祭器摆放、仪式流程到参与祭祀人员站位、服饰,皆严格遵循周礼古制,“衍圣公”率族中子弟,依辈分排班,行三跪九叩大礼,庄重肃穆,历经数千年传承,彰显家族对礼序传承坚守,强化家族荣誉感与文化认同,借仪式彰显家族地位,强化成员身份认同与家族荣誉感;婚娶之礼,“纳采、问名、纳吉、纳征、请期、亲迎”六道程序,规范两性结合、家族联姻,促家族繁衍、势力拓展,为家文化嵌入等级、秩序、传承基因。据记载,仅西周中期的 50 年间,各诸侯家族依规举行的大型联姻活动就多达 200 余次,家族势力借此盘根错节、日益稳固。“秩秩斯干,幽幽南山。如竹苞矣,如松茂矣”,恰似对彼时家族在周礼滋养下,如翠竹苍松般繁荣有序、传承不息的生动写照。
儒风浸润:家文化价值升华
春秋战国,百家争鸣,儒家思想脱颖而出,为家文化注入灵魂。孔子倡导“仁”“礼”,“仁者爱人”从家庭亲情出发,以孝悌为本,“孝弟也者,其为仁之本与!”,主张敬爱父母兄长,推及关爱他人、社会,家庭成为践行仁德第一课堂;孟子“父子有亲,君臣有义,夫妇有别,长幼有序,朋友有信”,系统规范家庭、社会伦理关系,将家视为国家基石,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逻辑链条成型,家文化承载社会责任担当。
汉以降,儒家正统确立,家文化经历代儒士阐释弘扬更深入人心。《颜氏家训》问世,恰似家训典范,颜之推以毕生阅历,于“教子”“勉学”“治家”等篇,教诲子孙修身立志、勤学笃行、严谨治家,如“积财千万,不如薄技在身”激励子弟精研技艺,传承数百年,滋养颜氏家族人才辈出,自南北朝至唐、宋,颜氏后裔有诸多文人墨客、能臣良将,单在唐朝,有史可考入仕者便超 30 人。颜真卿便是颜氏家族杰出代表,秉持家训,精研书法、恪守气节,在安史之乱时,坚守忠义,领军平叛,其书法作品亦尽显刚正雄浑之风,承载家族精神内涵。“黑发不知勤学早,白首方悔读书迟”,颜氏家训对后世子孙勤勉向学的劝诫,振聋发聩。
宋明理学兴盛,程朱诸子深挖儒家义理,“天理”与“人欲”思辨下,家文化重品德自省、气节涵养,司马光《家范》广集古今家道楷模,论及父子、兄弟、夫妇相处之道,劝人守礼义、正家风,于士绅阶层传播,规范家庭秩序,稳固社会纲常。据统计,在宋代,约 60%的官宦世家将《家范》列为子弟必读书目,家学传承与礼教规范紧密交织。“克勤于邦,克俭于家”,诸多家族谨遵古训,于家国之事,皆秉持勤劳、俭朴作风。
多元共融:家文化的丰富图景
伴随华夏版图拓展、民族融合进程,家文化广纳多元因子,绽多彩华彩。魏晋南北朝,胡汉杂居,少数民族家族融入中原,游牧民族尚武、豪爽之风揉入家俗,北朝家族重骑射武艺传承,《魏书》记载,北魏鲜卑族独孤家族,子弟自幼习骑射,至弱冠之年技艺娴熟者超八成。独孤信便是其中翘楚,他身姿矫健、骑射精湛,纵横沙场,且凭借自身卓越军功与独特人格魅力,家族联姻广泛,与汉族名门望族、其他鲜卑权贵家族缔结姻亲,融入中原文化同时,传承尚武家风,繁衍出诸多分支,诞生刚柔并济家风格局;且佛教东传、道教流布,宗教教义渗透家庭观念,诸多家族供奉佛道神祇,借宗教仪轨祈愿家族平安、追思先祖,家训亦融入因果轮回、修身养性思想,劝善戒恶、慈悲为怀。“非淡薄无以明志,非宁静无以致远”,不少家族借宗教熏陶,涵养子弟心性,求淡泊宁静之境。
至明清,商业繁荣,徽商、晋商等商帮崛起,家族营商理念汇入家文化。徽商家族秉持“贾而好儒”,子弟先读书明礼、后从商济世,以诚信、义利观经营,家族建祠堂、设义学、修族谱,凝聚商业宗族,合伙经营、共担风险,据统计,明清时徽州地区家族所建祠堂超 6000 座,义学数百所,平均每县拥有祠堂 300 余座、义学 20 余所,为家族商业传承储备人才、凝聚人心。胡雪岩所在胡氏家族,以义取利,在经营药材生意时,灾年施药济民,严守家训,注重培养子弟文化素养,即便从商也要求熟习经史,传承诚信、儒雅家风;晋商大院楹联“仁中取利真君子,义内求财大丈夫”,彰显家族重义守信营商准则,拓展家文化经济维度,彰显实用与道德兼具特质。
近现代嬗变:传承与革新交织
近代国门洞开,西学东渐,传统家文化遇冲击与重塑机遇。辛亥革命推翻帝制,封建宗法制根基动摇,家族挣脱礼教“枷锁”,平等、民主思潮涌动,妇女解放运动兴起,家庭内部夫妻、亲子渐趋平等,新式婚礼摒弃繁琐旧礼,以简洁庄重宣示爱情结合,“文明结婚”成风尚,据上海 1920 - 1930 年间统计,新式婚礼占比从不足 10%攀升至近 40%,北京同期数据亦显示,新式婚礼占比增速相近,彰显社会风气变革。
新文化运动中,鲁迅《狂人日记》痛斥“吃人的礼教”,批判封建家族旧弊,胡适、陈独秀等倡导个性解放、科学育儿,传统家规家训反思重构,融入爱国、进步等时代精神。“寄意寒星荃不察,我以我血荐轩辕”,此时无数有志青年挣脱旧家束缚,怀报国之志,投身时代洪流。
抗战时期,无数家族送儿郎赴战场,“国家兴亡,匹夫有责”融入家魂,爱国成为家文化鲜明标签,马本斋母子抗日壮举,其母白文冠为拒日寇胁迫,绝食七日壮烈牺牲,彰显家族大义报国热忱,家文化为民族独立凝聚磅礴伟力。四川安县王者成,送儿子王建堂出征时,赠送一面“死”字旗,旗上写道“国难当头,日寇狰狞。国家兴亡,匹夫有分。本欲服役,奈过年龄。幸吾有子,自觉请缨。赐旗一面,时刻随身。伤时拭血,死后裹身。勇往直前,勿忘本分”,质朴言语饱含家族爱国深情与牺牲精神。
新中国成立后,《婚姻法》保障婚姻自主、家庭平等;改革开放吹经济发展劲风,人口流动频繁,小家从大家族脱离,核心家庭成主流,虽传统聚居、祭祀等仪式简化,然家风传承、亲情纽带赓续,各地“最美家庭”评选弘扬尊老爱幼、诚信友善家风,仅 2023 年,全国范围内评选出省级“最美家庭”超 1 万户,现代家文化于传承中创新,于时代浪潮里稳健前行,持续为民族发展铸魂聚力。
结语:赓续家文化根脉,筑牢民族精神家园
中华家文化,历经数千年风雨涤荡,从远古部落血缘抱团,至封建礼制精雕细琢,再经近现代革新洗礼,似雄浑乐章,奏响家族兴衰、民族奋进旋律。它是族谱上代代名字串联的家族史诗,是祖祠里肃穆祭祀沉淀的敬畏传承,是家训字里行间镌刻的处世智慧,扎根民间、深入人心,铸就华夏民族独特精神标识。
于新时代,传承家文化,便是守护民族记忆“火种”,汲取先辈修身齐家、敬业报国养分,以小家美德涵养大国风范。当我们重拾传统节日阖家团圆温馨,铭记长辈言传身教处世良方,践行诚信友善家风教诲,家文化涓涓细流将汇聚成民族精神磅礴江河,托举中华民族伟大复兴“巨轮”,破浪远航,驶向辉煌未来,让古老家文化在现代文明土壤永绽芳华,生生不息。“参天之木,必有其根;怀山之水,必有其源。”愿吾辈铭记家文化根脉,传承先辈精神,砥砺前行。
注:本文根据作者在2024大汶口文化品牌建设年会暨大汶口家文化学术研讨会上的主题讲话整理
热门跟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