医院在我们的日常生活中扮演着不可或缺的角色。有一句俗语说得好:“无论你有钱没钱,生一场病就能让你明白医疗费用有多高。”这反映了看病的高昂费用。但令人惊讶的是,尽管许多医院每天人满为患,却仍被曝出亏损,这究竟是为什么呢?
公立医院的倒闭
早在2021年7月,四川乐山的一家公立医院就宣布倒闭。更令人担忧的是,在倒闭后的整整一年里,这家医院连续数月未能给员工发放工资和缴纳社保。更糟糕的是,医院倒闭后,员工的安置和再就业问题也没有得到妥善解决。
消息传出后,不少记者联系了当地相关部门,但对方表示,关于医生的安置问题仍在讨论中,具体方案正在商讨,细节不便透露。
据记者调查,这家医院在2021年6月底正式关闭。关闭初期,工资发放等事宜仍正常进行,员工每月能拿到三四千元的基础工资。一些需要照顾家庭的员工还在附近找了临时工作。
更多员工则选择在家等待,希望医院通知复工时能第一时间返回工作岗位。大家原本以为很快就能收到再就业通知,但没想到,一年过去了,他们仍未收到任何消息。特别是在春节期间,员工们只拿到了一千元工资。
造成这一问题的根本原因是,在疫情爆发前,这家医院就已经面临高达两千万的亏损,并且欠了多家供应商数百万的债务。疫情的到来,无疑是压垮骆驼的最后一根稻草。
疫情期间,医院的运营成本不断增加。由于“三角债务”问题,一家供应商在无法承受压力后,选择起诉这家医院。消息传开后,其他供应商也纷纷效仿,最终导致医院账户被冻结。
医院为何会面临倒闭
乐山第四人民医院的倒闭引发了广泛关注和讨论。网友们纷纷提出疑问:为什么医院每天人满为患,却还会面临倒闭?
对此,有网友给出了答案。数据显示,乐山四院的倒闭并非孤例。早在2020年,全国就有20多个省份的医疗机构出现亏损,3472家二级公立医院中,约有43.5%的医院出现亏损。
乐山四院的倒闭成为了一个导火索,让更多公立医院面临的发展困境逐渐浮出水面。安徽某医院的院长在接受采访时表示,自己所在的医院正处于收支平衡的临界点,而她了解到,当地许多二级、三级公立医院的盈余状况都不理想。
针对这一现象,有专家解释说,“负债”并不一定意味着陷入困境。作为市场主体,医院和其他企业一样,有一定的安全负债率。但当负债转化为危机时,“红灯”就会亮起。
2021年,河南省某医院收到了法院的民事判决书。这家医院欠了当地银行五千七百万的建设贷款,判决书下达后,医院的存款和财产被冻结。
“福无双至,祸不单行”,资金问题尚未解决,法院的判决书又接踵而至。这家医院的一千多名医生的绩效和工资已经拖欠数月,随后医院被曝出面临3.4亿元的债务。
同年,另一家医院在年初就被曝出裁员645人的消息。更令人震惊的是,这家县级医院竟然面临高达10亿元的债务。
为何会出现这种情况
造成这种情况的原因有很多。首先,我国正逐渐进入人口负增长时代,一些一二线城市对三、四、五线城市产生了“虹吸效应”,导致许多中小城市面临人口流失的局面。再加上新冠疫情对医院日常诊疗业务的冲击,许多中小城市的医院陷入了严重的收不抵支的困境。
按照市场竞争规则,企业出现严重收不抵支时可以进行破产清算,但大多数地级市医院属于公立医院,承担着“疫情防控、事故救治”等民生保障职能。因此,即使经济下行,也不允许民生“穿底”。
此外,许多地方政府也希望保住属地管理的“自留地”,不愿意让兴建医院这样的民生实事走回头路。
目前,许多地市级医院还面临“双重虹吸”。省级医院的分支机构已经开到了地级市市民的家门口,甚至北京、上海等地的国家医学中心也在“区域一体化”和“健康帮扶”过程中托管地市级医院,有些还跨区域拉走患者。
而在地市级医院下面,作为紧密型县域医共体的牵头医院,县级三甲医院把控着患者上转省级、市级急诊的关口和闸门。随着国家不断加强县医院的技术和治疗能力,许多病症在县里就可以直接完成治疗,地市级医院的优势逐渐消失。
它们不像国家级和省级医院那样具有强大的临床科研实力,无法通过临床研究、专利转化或国家项目申报实现“科研补医”。同时,它们也无法像县级医院那样下沉到街道、村居。慢慢地,地市级医院就沦为了大领导不重视、基层患者不首选的“夹心层”。
结尾
医院亏损是由多方面原因造成的,或许在未来的时间里,通过不断的改革,这一问题能够得到彻底解决。
文章信源:经济观察报2024年10月31日---地市级医院亏损关停“夹心层“因局何解快乐老人报2022年9月21日---公立医院缘何大面积亏损人民日报健康客户端2022年8月16日---四川乐山一公立医院倒闭?当地卫健委:正商讨后续方案
热门跟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