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物名片
林岗(1924.9—),山东宁津人,擅长油画。1947年入华北联合大学美术系学习;1951年考入中央美术学院研究生,兼任助教;1954—1960年入苏联列宾美术学院油画系学习,毕业于约干逊工作室,获艺术家称号。1950年作品《群英会上的赵桂兰》获全国年画创作一等奖,1980年油画《峥嵘岁月》(合作)获第五届全国美展二等奖。1999年获俄罗斯联邦文化部授予的普希金勋章,并被俄罗斯圣彼得堡列宾美术学院聘为名誉教授,2014年获中国文学艺术界联合会颁发的第十一届“造型表演艺术成就奖”,2018年获首批“中央美术学院杰出教授”称号。2024年获得中国文联终身成就奖(美术)。
林岗,一位在中国美术界享有盛誉的油画家,以深厚的艺术造诣和高尚的品德,荣获了“中国文联终身成就奖(美术)”。他的艺术生涯充满了传奇色彩,从新中国初期的年画、连环画创作,到留学苏联列宾美术学院,再到回国后的革命历史题材创作和抽象艺术的探索,林岗始终走在时代的前沿,用画笔记录着时代的变迁和个人的情感。
艺术生涯与时代精神交织
林岗的艺术生涯与新中国初期的火红年代紧密相连。早年,他怀揣着对艺术的热爱和追求,加入了华北大学三部美术系,正式踏上了艺术求学之路。1951年,凭借出色的才华和不懈的努力,林岗成功考取中央美术学院研究生,并兼任助教,为自己的艺术之路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林岗的艺术作品深受时代影响,早年的他积极投身于新年画、连环画的创作,以画笔描绘着社会的新气象。其中成名作《群英会上的赵桂兰》以朴素的语言展现了新中国的精神风貌,获得了全国年画一等奖的殊荣。1954年至1960年,林岗在苏联列宾美术学院接受了严格的写实主义训练,打下了坚实的造型基础。这段留学经历不仅让他的艺术语言更加丰富多样,也让他对艺术有了更深刻的理解。他深入研究了欧洲古典艺术大师的作品,同时也关注着当时苏联的艺术动态和创作风格,这些经历为他日后的艺术创作和教学工作提供了宝贵的经验和启示。留学期间,他创作了一系列反映那个时代精神风貌的作品,如《胜利归来》《不屈不挠》《鸡毛信》等。他还创作了一些肖像画和静物画作品,如《大学生肖像》《女人体(坐)》《诊》等,以及临摹伦勃朗的《老妇》《镜前》等油画作品。这些作品不仅体现了他对艺术的热爱和执着,更展现了他对艺术形式和语言的深刻探索和创新。
革命历史题材创作与时代共鸣
革命历史画创作承载着艺术与社会、艺术与革命、现实与理想等多重课题。它不仅要求画家以坚定的信念反映共同的社会理想,还考验着他们在共性中构建个性的能力,林岗的创作生涯深刻地回应了这一时代课题。回国后,林岗将笔触转向革命历史题材,创作了《万里征途诗不尽》《峥嵘岁月》等一系列具有深远影响的作品。这些作品以真诚信仰描绘宏大主题,同时融入了他个人的抒情诗意风格。
在林岗的革命历史题材创作中,我们可以看到他对于不同风格和技法的灵活运用。《狱中》更多地遵循了欧洲古典油画的传统,而《周总理是咱贴心人》和《井冈山会师》则带有中国革命题材绘画的特点。然而,他并未止步于对传统的模仿和时代的再现,而是不断追求创新和突破。以怀念周恩来总理为主题的《东渡》展现了更加抒情的风格,而“长征”系列作品如《万里征程诗不尽》《峥嵘岁月》《路》和《他们没有留下名字》等,更是超越了单纯的再现和歌颂,以深沉的情感和悲悯的情怀触动了观众的心灵。
林岗对于历史有着自己独特的思考:“我觉得历史画难就难在既要尊重历史事实,又要有浪漫主义,要好看”。林岗的革命历史画创作并非简单地批判或歌颂,而是以一种克制而含蓄的方式呈现。他的作品曾在中国各美术馆及纽约古根海姆博物馆展出,并多次在全国重大展览中荣获大奖。2011年3月23日,“中国国家博物馆馆藏现代经典美术作品展”开幕,林岗的《狱中》《井冈山会师》《峥嵘岁月》等作品,在一号大厅长期展出。林岗的革命历史画创作,不仅是他个人艺术探索的结晶,更是时代精神的体现。
抽象艺术的探索与实践
林岗是中国美术界较早涉足抽象领域的艺术家之一,他通过不断实践和探索,形成了自己独特的艺术风格。林岗在从事现实主义创作时就非常重视画草图和小稿,这一习惯也被他延续到了抽象艺术创作中。从20世纪80年代起,林岗开始进行表现性的形式尝试,并在90年代全面投入对抽象艺术的探索。与西方抽象表现主义等一蹴而就、更多依赖偶然性的工作方式不同,林岗的抽象画稿是经过反复推敲和琢磨的。他通过铅笔、圆珠笔、蜡笔的叠加,层层涂抹的炭铅亮光,以及橡皮擦拭的痕迹等手法,展现了他对绘画语言的深入研究和追求。
林岗的抽象画不同于西方抽象画从抽象出发归结于表现,而是从表现的愿望出发,采用了抽象的语言,强调画面的内涵和情感表达,追求画面形式与内心情感的共鸣。这种独特的艺术风格使他的作品在抽象艺术领域中独树一帜。林岗说:“绘画基本是视觉艺术,我经常提醒自己不要过于留恋绘画,但也不要远离造型、色彩中的对比、虚实、力度、 韵律等有意思的可视性。”林岗对绘画形式的关注、对艺术作品品质的追求很大程度上建立在对绘画语言品质的追求基础之上。
艺术教育的贡献与影响
除了在艺术创作上的成就外,林岗还是一位杰出的艺术教育家。他于1985年发起创建了中央美术学院油画系第四工作室,并担任首任主任,培养了大批人才。在教学中,他重视基础训练,同时秉持开放的心态,尊重学生个性,鼓励自由探索:“我们几个老师当时也没什么经验,都是‘摸着石头过河’。工作室老师、同学一块儿研究,气氛非常热烈。”他表示,“现代艺术就是每个人可以尽量发挥自己的才华、自己的想象力,我们最基本的思想就是给学生自由。我们非常看重学生的性格和爱好,在第四工作室成立发言中,我强调了‘自然流露’四个字。”
回忆中央美术学院油画系第四工作室的教学时光,许多学生都感慨万分。中央美术学院教授孟禄丁曾提到,当时的教学大纲是研究西方现代主义绘画,而林岗的要求就是“放开了画”。这种教学方式让学生们得以摆脱束缚,尽情展现自己的个性和创造力。华东师范大学美术学院副院长张方白则表示,在林岗和庞壔的教导下,他在第四工作室的四年时间里得以自由探索各种艺术语言,逐渐形成了自己的艺术风格。第四工作室不仅是一个教学场所,更是一个艺术的摇篮。在这里,学生们得以接触到最前沿的艺术理念和实践方式。在这样的教育环境下,学生们得以迅速成长。他们不仅在艺术上取得了显著的进步,更在心灵上得到了滋养和升华。
林岗的艺术信念是将形式的探索与内心的抒发紧密联系起来,他始终认为,艺术是人性化的表达,是贴近苦难创伤的心灵慰藉。他苦心经营画面,调动绘画语言的表现力,以求画面形式与内心情感的共鸣。林岗的一生经历了太多的风雨和坎坷,但他始终保持着对艺术的热爱和追求。他的艺术生涯不仅是中国美术史的一段佳话,也是激励后人不断前行的精神力量。■
编辑 | 黄家馨
制作 | 闫天蒙
校对 | 蔡培新
初审 | 贺 玮
复审 | 冯知军
终审 | 金 新
《中国美术报》艺术中心内设美术馆、贵宾接待室、会议室、茶室、视频录播室,背靠中国国家画院,面临三环,功能齐全、设备完善,诚邀您到此举办艺术展、品鉴会、研讨会等活动。
地址:北京市海淀区西三环北路54号
联系人:王会
联系电话:010-68464569 18611300565
《中国美术报》为周报,2025年出版44期。邮发代号:1-171
1.全国各地邮政支局、邮政所均可订阅,264元/年
2.直接向报社订阅,发行联系人:吴坤 电话: 13071178285
新闻热线
电话:010-68469146
邮箱:zgmsbvip@163.com
热门跟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