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社会治理离不开全年龄段市民的深度参与。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如今,在上海这样的大都市,年轻人的生活始终在穿梭、流动。尤其是通勤一族,他们生活中最核心的时段,更多在社区以外发生。

这给很多基层治理一线工作者带来困惑:如何联络“八小时内”常常不在社区里的年轻人?

华东理工大学社会与公共管理学院唐有财教授曾参与培育多项上海市社会治理品牌项目。他的调研与观察所得,为上述困惑的开解,打开了思路。

年轻人较少参与社区生活
很可能是没找到合适的机会

上观新闻:您对“我国城市基层社会治理和可持续发展”研究多年,也一直关注上海青年人参与社区治理的情况。就您的调研和观察来看,上述困惑需要想办法去破解吗?

唐有财:上班时段较难联系到社区里的年轻人,这个情况确实在上海不少社区不同程度地存在。只是从学术研究的角度,我们很难通过定量的方式,给出一个确凿的结论。

据我所知,因为意识到了这个问题,一些街道、社区、社会组织在举办大型活动时,为了扩大活动的参与面,会尽量把时间安排到周末。

毕竟,通常而言,个体参与社区生活需要具备几个基本条件:时间在社区,利益在社区,关系网络在社区,归属认同在社区。原先,我们常常会觉得,对于年轻人来说,这4个条件很可能都不具备,似乎他们参与社区生活的社会基础都不存在了。但近两年来跟踪关注的几个事例让我改变了认知。

我开始意识到:不是年轻人不愿意参与社区生活、不喜欢在社区参与活动,他们很有可能是一时半会儿没有找到或者遇上适合自己参与其中的机会。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在第39个“国际志愿者日”到来之际,2024上海社区青年志愿服务交流活动暨“12·5”国际志愿者日主题活动闵行区示范活动举行。

2022年9月,市民政局向全市社区发布《上海市参与式社区规划导则》,并同步启动了“美好家园行动者”项目。该项目面向全市居民征集基于实际需求的社区梦想。希望通过提供项目支持金(每个项目5000元)、专家学者全程陪跑督导等方式,推动更多金点子在社区变为现实。

因为这个活动,我结识了几十位怀抱“把社区变得更好”梦想的年轻人,并邀请这些在活动中迅速成长的“社区能人达人”到我们学校,以开设主题沙龙的方式,介绍自己项目的来龙去脉,讲述推进项目过程中的酸甜苦辣。

两年下来,从儿童友好、为老服务,到社区文化、空间发展、关注残障人士,沙龙对大部分社区工作中的重点板块都有所涉及,可见这些年轻人关注面之广。

较之于过往居委会动员居民的方式,他们参与社区动员的方式发生了鲜明的变化。前者推进工作、动员居民主要依托现有的社区组织体系、小组或网格,他们更喜欢通过微信公众号、拉微信群等方式发布信息,扩大信息的传播面,尽可能广泛地吸引对项目有兴趣的志同道合者。哪怕报名者并不生活在活动、项目所扎根的社区,他们也同样地张开怀抱、十分欢迎。

通过和他们交流,我还发现,现在的年轻一代参与公共生活、社区生活的主观意愿比上一代人要强得多。问题是怎么参与,活动的时间、主题与自己的关注点、兴趣点是否合拍。

对于如今的年轻一代来说,行动背后需要有一定的价值、意义、合理性支持。他们往往是通过自己的参与和行动,来发现意义、塑造意义。如果没有意义的支撑,一个活动很难持久地吸引他们投身其中。

反之,哪怕他们相当一部分的时间不在社区,甚至连主要社会关系网络也不在社区,只要有了他们认为合适的机会,就会全情投入参与其中。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中国上海国际艺术节期间,“扶持青年艺术家计划”的诸多作品颇受业内关注,其中由“扶青计划”委约,由青年艺术家郑小凡带来的沉浸式肢体剧场《人格画廊PERSONALLERY 3.0》入驻上升新所孙科别墅这栋优美的历史保护建筑中,以神秘和充满澎湃舞蹈张力的观剧体验收获了观众的大量好评。

人人都有人生出彩机会
可以在社区落到实处

上观新闻:在您看来,怎样的“机会”更易受到年轻一代的关注与认可?

唐有财:有个关键词贯穿这些机会的始终,那就是“成长”。“成长”可以和年轻人个人的认知发展、精神成长相关,也可以与个人职业、事业甚至是未来的创业可能性相结合。

参与“美好家园行动者”的很多能人、达人,相当部分对自然教育、亲子教育、宠物友好等领域非常感兴趣。而这一类选题的活动,恰恰在年轻人、年轻家庭中间非常有号召力。但是,如果他们所生活的社区里没有这样的活动点、活动资源,找不到可以加入的伙伴、组织,他们参加的意愿再强也无从着手。

有意思的是,但凡有几个人愿意拿出自己的时间、精力和资源来操办这些活动,他们的能力、资源网络马上可以被调动起来,不仅动员能力强、活动成功率高,有些活动办着办着就成为一些核心骨干青年个人事业发展的契机。

“海燕博客”是沪上知名的、团结凝聚新的社会阶层人士的枢纽型社会组织,2006年创办以来,已孵化培育子社团20个,关注、服务的领域涵盖文化、艺术、青年成长、环保、体育、电竞、亲子、普法、社区治理等。

最近,“海燕博客”孵化了一个名为“青年智谷”的项目,面向职场青年广泛招募。该项目的每一期活动启动前,都会经过层层筛选、面试,集结30余位青年,到一些经过遴选的街道、社区,孵化与社区发展相关的活动、项目。

每期“开班总动员”,我都会受邀去讲课。学员们在课堂内外的认真劲与活跃程度,常常到了让我惊叹的程度。因为有幸成为学员“班级群”的一员,我经常看到,晚上11点甚至是12点以后,他们还在群里“加班加点”,为一些项目方案的设计、落地唇枪舌剑。而这些项目的落脚点,还不是在他们自己所居住的社区。

他们如此热情投入的动力来自哪里?我想,一方面,他们很认可这样的平台和活动形式,认为有机会参与其中,有助于他们个人拓宽视野、广交新友。另一方面,这样的交流与互动,为他们的个人锻炼、成长、展示带来了新的机会,为他们实现更进一步的个人成长、事业发展打开了新的局面。

还有一类机会很受年轻一代的关注和认可,那就是,通过学习新技能、开拓社会资源网络,解决自己生活中一些久未解决的刚需。用他们的话来说:“如果这些刚需能够在家门口的社区解决,那就再好不过了!”

通过上述几个事例,我感触很深:无论在多大规模的社区,它的历史积淀如何,其实居民身上或多或少存在着一些未被满足的刚需。如果我们的一线工作人员能够和居民(尤其是年轻居民)多多交流、产生共鸣,敏锐地捕捉到需求并积极回应,与之商议、携手共创,每一个社区都可以迅速集结起属于自己的“美好家园行动”。

有了这样的基础打底,人人都有人生出彩机会的美好愿望,完全可以在社区层面落到实处。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2024年11月6日,第十届上海青年艺术博览会在闵行区海派艺术馆开幕。本届博览会分为“青艺·视界”“青艺·起点”两个板块,涵盖了多媒体艺术、装置艺术、雕塑以及数字艺术等前沿领域,为观众们带来了丰富多彩的视觉体验。

介入社区治理的策略要变:
通过创意实现主题式发展

上观新闻:您在参与培育、长期陪跑多项上海市社会治理品牌项目的过程中,十分强调“社区共同体是整个城市治理共同体的基石”。如果这一理念能成为更多一线工作者改进工作方式方法时的指导思想,也许会有更多喜人的变化在社区层面发生。

唐有财:当今的社会结构与社会基础已不再是传统意义上社会空间相邻的小规模社会,而是建立在个体性、异质性和社会分工的基础之上。在这一条件下,社区共同体不会自然形成,需要国家助推和培育,通过治理的介入来形塑。

在这一过程中,社区如果借助共同的物理空间关联,通过解决公共事务由“生人社区”向“熟人社区”发展,很有希望使居民有机会开展互助合作,产生认同感和归属感。如此一来,各种街道社区活动(如主题化的市集、节庆、志愿者服务、公共空间共治项目等)就提供了构建熟人社区的重要契机。

与此同时,居民的成长与社区的发展构成了一体两面的关系,最终在利益、公共事务治理、情感、价值等多个方面,构成整个社区共同体的成长。

到第九届陆家嘴咖啡文化节现场打卡的年轻人。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到第九届陆家嘴咖啡文化节现场打卡的年轻人。

上海许多街道正在通过各种路径开展探索,涉及政府、基金会、社会组织、居民多个主体。以浦东新区东明路街道的社区治理为例,社会组织在其中发挥了重要作用。一方面,社会组织注重激发社区的活力,强调社区本位、底层创新,尊重社区的首创精神,重塑了社会动员和社区参与的方式。另一方面,通过培养居民主理人,社区居民的社会资本提高了。

这令过往单一的“有问题找书记”变为多重关系交织,社区资源日益丰富多元,社区层面乃至更大空间内的社会关系结构得到重塑。

此外,社会组织的介入也可以有效推动治理方式的转型,使其从传统的借助外部权力、手段的“管理型工作模式”,走向“服务型工作模式”,继而走向与居民合力去完成的“参与式治理模式”。

东明路街道美好生活节的持续举办,为居民们奉上了一场又一场精彩纷呈的视听盛宴。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东明路街道美好生活节的持续举办,为居民们奉上了一场又一场精彩纷呈的视听盛宴。

如今,有一些现象也在无形中为社区注入了更多“年轻力”。比如,一些社会组织借助多种创新方式与项目,将政府、企业、多种社会服务和新就业形态联动起来,给社区带来了更多的内、外部资源。一些社会组织还很擅长通过极富创意的方式、方法,助力社区活动项目的主题化发展。

包括音乐、戏剧、艺术、花园等在内的主题不仅更贴合时代脉搏,也更易将全龄段居民的兴趣和个人价值与社区关联起来,以润物细无声的方式,让不同人群对社区产生更大的认同。

培育公共性是基层社会治理的未来方向。更好地看见社区里的年轻人,走近他们、了解他们、读懂他们,和他们一起努力共创,将是一个崭新的开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