印度网友抛出了一个犀利的问题:中国人学英语动辄十几年,为何水平仍不尽人意?他们自诩印度人将英语当作第二母语,日常交流中英语无处不在,而中国人似乎只是死记硬背,口语交流的机会少之又少。这一质疑,犹如一颗石子投入平静的湖面,激起层层涟漪,引发了各国网友的热烈讨论。
新加坡作家站出来发声,他指出汉语本身博大精深,英语对于中国人而言仅仅是一门外语。反观印度,虽声称英语为第二母语,但在日常沟通中常常夹杂着英文单词,说的不过是一种混合英语,并非纯正的英式或美式英语。印度人看似流利的英语表达,实则是在特定环境下形成的独特语言习惯,并不代表其英语水平就真的高人一等。
加拿大网友也发表了自己的见解。在他们看来,中国人学习英语大多是为了应付各类考试。学校里的英语老师,很多自身都不擅长流利地说英语,学生们长期缺乏正规的口语训练。即使在口语练习中出现错误,也难以得到及时有效的纠正。长此以往,学生们的口语能力自然难以得到实质性的提升。
一位中国上海外国语大学毕业的人无奈表示,在中国学英语,大多是为了能通过考试,而非真用来交流。没口语测试的压力时,老师一般不会花太多精力教学生怎么实际用英语对话。而且由于周围缺乏纯正英语环境,很多人说英语会害羞,这已成为口语提升的一大阻碍。
中国网友也纷纷加入到讨论之中,他们直接地、毫不含糊地指出中国英语教育所存在的应试导向方面的问题。
现行的英语课本内容陈旧,跟不上时代的步伐。
小学以及高中所聘请的外籍教师,其教学方式有时显得过于随性,并未切实地帮助学生提升英语水平。
很多人都经历过,(通过观看)美剧的内容来练习英语,之后取得了不错的成果。
这恰恰反映出中国英语教育体系在口语沟通能力培养方面的低效,以及语言环境缺失所带来的影响。
从教育体系来看,过多的精力放在语法、词汇的记忆和应试技巧的训练上,忽视了口语表达的重要性。课堂上有限的口语练习时间,也因缺乏真实的交流场景而大打折扣。而在社会层面,除了少数国际化程度较高的城市,日常生活中很难有使用英语进行交流的机会。
语言的学习本应是一个综合性的过程,包括听说读写各个方面。不过中国英语教育在“说”这一关键环节上,似乎还有很长的路要走。印度网友的质疑,不应仅仅被看作是一种挑衅,而更应成为我们反思和改进英语教育的契机。
我们不能再仅仅满足于,学生们在试卷上所取得的高分,而应当更为注重去培养,他们在实际生活当中运用英语来进行交流的这种能力。
这得要教育部门、学校老师还有社会各界一起使劲儿才行。
也许我们可以尝试引进更多的外教资源,(通过这种方式)以此来打造更加真实的英语交流环境;或者更新教材内容,(使得其)更贴近实际生活;还可以鼓励学生参加各类英语角以及国际交流活动,(从而)增加口语锻炼的机会。
中国人学英语遇到的困境,不是短期内形成的,也不会一下子就被解决。只要我们清楚知道问题出在哪,接下来主动采取相应措施去改进,就能相信,在不远的将来,印度网友在审视中国人的英语水平时,会看到全新的样子。
这一话题的讨论仍在持续,欢迎大家在评论区畅所欲言,一同探讨怎样让中国人的英语学习之路更为顺畅,使英语切实成为我们与世界沟通的有力利器,而不是仅仅当作应对考试的工具。毕竟在全球化日渐深化的当下,优良的英语水平无疑会给个人乃至国家的发展增添一份助力。
热门跟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