来源:民和县委宣传部

今年以来,民和县始终保持强力攻坚的奋进态势,聚焦“防返贫、守底线、固成果、惠民生”,优化政策体系,实化帮扶举措,统筹各方力量,汇集各类资源,精细化织密监测网络,健全完善帮扶措施,全方位构筑县乡村三级防返贫监测帮扶责任链,牢牢守住了不发生规模性返贫的底线,脱贫攻坚成果更加稳固,乡村振兴成色更足。

聚焦“责任”强统筹。坚持把巩固拓展脱贫攻坚成果同乡村振兴有效衔接工作作为头等大事来抓、中心工作来议,定期通过县委常委会、县政府党组会、县委农村工作会议安排部署防返贫监测、就业帮扶、产业帮扶等重点工作。大力践行“一线工作法”,32名县级领导联点22个乡镇、160个村、187户重点人群,经常性深入联点乡村督促指导、解决问题。同时,强化工作统筹,结合部门职能,安排民政、教育、住建、卫健、医保、水利等重点行业部门,建立完善责任清单,明确筛查预警职责,推动部门高效履职尽责。

聚焦“监测”防返贫。把动态监测作为守住防返贫致贫的第一道关口,按照农户自主报、基层干部查、县直部门核的“三线预警”监测体系,每月开展一次部门数据比对和返贫监测政策宣传,年内两次组织开展防返贫监测“大排查、大走访”,精准聚焦收入1万元以下、不增反降等“八类重点人群”进行动态跟踪监测,全县累计纳入监测对象1821户7928人,年内纳入监测对象1133户5055人,纳入率为17.81%。探索实施“乡村旅游+特色产业”“就业培训+公益岗位”“资产收益+物业经济”“土地流转+劳务输出”等方式强化易地搬迁后续扶持,累计投入资金5963.22万元实施集中养殖、扶贫车间、饲草加工、产业超市等24个后续扶持项目,带动782户2737名搬迁群众实现增收,2815人的易地搬迁脱贫人口务工就业年度任务超额完成。同时,探索“保障+回访”跟踪机制,严格履行村评议、乡核查、县复核的风险消除程序,动态听取各方意见,有效回应群众诉求,通过房屋维修加固、产业扶持、公益性岗位安置、临时救助、低保兜底等措施累计消除风险659户2027人,风险消除率25.56%。

聚焦“就业”促增收。把促进就业作为群众增收致富的重要路径,持续拓宽就业渠道,积极与东西部协作地区、省内外劳动密集型企业对接,聚焦市场和企业用工需求,先后开展各类劳动技能培训73期、招聘会39场(次),积极鼓励群众外出务工,5074名群众享受省外务工一次性交通补贴,全县2.28万名脱贫人口实现就业,完成目标任务的126.26%。聚焦护林护路、卫生保洁、恢复重建积极开发公益性岗位,重点吸纳脱贫户、监测户中的半劳力、弱劳力参与村级公益事业岗位3025个,兜底解决了低收入人群务工就业难题。统筹推进“雨露计划+”就业促进行动,“雨露计划”毕业生就业率达93.7%。为20家发展前景好、带动能力强的帮扶车间落实奖补资金200万元,助力扩大经营生产,带动464人稳定就业。

聚焦“产业”补链条。我们将推动产业融合发展作为乡村全面振兴的基础和关键,抢抓绿色有机农畜产品输出地建设机遇,不断丰富“6园+9带+N基地”产业布局,投资1.59亿元实施总堡乡蔬菜种植、李二堡镇帮岭村特色养殖等产业项目60个,全县产业规模化、特色化发展趋势更盛,联农带农作用更加显著。紧盯粤港澳大湾区和都市圈目标市场要求,进一步优化果蔬产业结构,打造以露地为主、温棚为辅的供港和出口蔬菜基地2个,种植苦菊、罗马生菜等蔬菜面积达1100亩,供港(出口)蔬菜总产量达3220吨,实现产值827.2万元,架起了南菜北输“绿色桥”。特色果品和脱毒马铃薯原原种培育实现新突破,果品种植面积达5200余公顷,80万株脱毒马铃薯喜获原原种106万粒。推广玉米大豆带状复合种植技术5万亩、膜侧小麦栽培技术1万亩、小麦新品种1900亩,农业产值不断攀升、农民收入显著增长。安排资金2023.5万元,通过种子、化肥、农药补贴和畜禽出栏补贴等惠农措施,扶持受灾脱贫户和监测户发展到户产业。

聚焦“成果”抓巩固。把巩固脱贫攻坚成果作为底线任务,对“三保障”及饮水安全方面存在的安全隐患和突出问题,常态化开展“拉网式、地毯式”排查,基本安全住房保障率、集中供水率均达100%。全面落实义务教育阶段经费、基本医疗保险、大病救助保障、低保、特困、残疾人“两项补贴”等政策,落实各类资助补助教育惠民资金6481.5万元,惠及学生8.18万人,脱贫家庭子女享受教育资助政策覆盖面达100%,全县义务教育阶段适龄残疾儿童入学率、九年义务教育巩固率、学前教育毛入园率分别达98.5%、98%、92%。脱贫户医疗参保4.2万人、农村低收入人口参保3万人,6.2万人次农村低收入和稳定脱贫人口医保报销4551万元,脱贫人口住院费用实际报销比例达80%,特困、农村低保等农村低收入人口住院费用实际报销比例达90%。5.37万名困难群体救助政策全面落实,发放救助资金1.67亿元,筑牢了因学、因病致贫返贫保障网。

聚焦“重建”惠民生。把防止因灾返贫致贫作为巩固拓展脱贫攻坚成果的重要内容,及时成立地震灾后排查监测帮扶工作专班,开通监测帮扶“绿色通道”,严格按照“排查监测三覆盖”和“帮扶举措十到位”工作要求,逐村逐户摸排“三保障”和饮水安全等风险隐患,将住房整体倒塌和主体结构严重损坏、发生人员死亡和重大伤情的家庭全部纳入防返贫监测帮扶范围,累计纳入受灾监测对象1082户4869人,并分别跟进落实针对性帮扶举措,为13358户61451名受灾群众发放应急期补助金1959.81万元,为13093户60217名受灾群众发放过渡期安置补助21634.86万元,为受灾群众发放临时救助1233.23万元,牢牢守住了不发生因灾返贫致贫的底线。尤其是,我们坚持灾后恢复重建、灾区民众增收一起抓、统筹推,把建设新家园、奔向新生活、过上好日子作为一切工作的出发点和落脚点,统筹部署灾后恢复重建和巩固拓展脱贫攻坚成果同乡村振兴有效衔接工作,投资31.78亿元实施的农村公路恢复重建、农田水利设施修复、特色产业发展等132个灾后恢复重建项目加速建设,127项公建项目完成建设108项,“一户一策”完成了2.28万户BCD级农房建设全部任务,2616户地质灾害避险搬迁安置群众正在回迁入住。此外,积极发挥群众主体作用,加大以工代赈力度,全面摸排梳理灾区群众就近就地务工意愿和技能情况,完成了官亭、中川等乡镇7个工种600余人的专项技能培训,7565名灾区群众通过垃圾清运、参与重建等方式在家门口就业增收,实现了灾区群众就业有“术”、致富有“路”的双赢目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