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为共和国第一代领导人的毛泽东,身边最不缺的就是摄影师,无论是专职摄影师还是身边人业余充当摄影师角色也好,他们或多或少都用手中相机为伟人记录下不少永恒而珍贵的经典瞬间。
一些具有珍贵历史意义的相片,其拍摄过程中的细节也很值得探究,却鲜为人知,比如开国大典那一日,探出栏外努力抓拍的女摄影师被紧紧抓住的衣角,又比如毛泽东不喜以正脸直面镜头的真正原因等等。
共和国第一代女摄影家
香山对侯波是个非常有意义的地方,1949年她在这里与毛泽东有了第一次直接接触,毛泽东亲切和蔼的态度也给侯波留下了极为深刻的印象。
毛泽东待人随和,对谁都要关心两句,看见侯波这个生面孔,自然也是不放过,要拉着寒暄几句的。
在得知侯波是山西夏县人后,毛泽东再度发挥了他博学多识、擅用典故的本色,笑吟吟对侯波说,那你是关羽的老乡啊,山西可是个好地方,陈赓同志在那打过不少胜仗。
毛泽东熟读史书,记忆力极强,对典故那是信手拈来,甚至清楚地记得历史人物的籍贯,令侯波十分惊讶。
分别时毛泽东主动提出要合影,这令众人都惊喜不已,能与主席合影,这简直是他们求之不得的大好事。
大家不约而同地把最中间的位置留给了毛泽东,侯波则站在毛泽东的身侧。
但毛泽东对这样的站位安排却很有意见。
“不行,可不能这么站。”
说着,毛泽东就往旁边挪去,直接站到了侯波的左边,这下站正中间的人变成了侯波。
毛泽东笑着道:“女同志可是能顶半边天的人物,当然要站中间啦!”
言行举止间对女同志无形的尊重,令侯波感动不已。
不久后,侯波便从原单位北平电影制片厂调入了中南海,负责为毛泽东专职拍照。
侯波是毛泽东第一任也是为毛泽东工作时间最长的专职摄影师,在此后的12年中,到1961年调任新华社,泪别毛泽东为止,侯波用手中镜头记录下毛泽东等共和国风云人物工作和生活中的无数点滴。
毛泽东生前公开发表的影像约有七百多幅,其中四百多幅都是出自侯波之手。
如果问起侯波,这么多作品中,她的最得意之作是哪一幅。
侯波绝对会毫不犹豫地给出自己的答案:《开国大典》。
《开国大典》的拍摄细节
虽然她的所有作品中,不乏有比《开国大典》构图光效更完美的佳作,但从历史意义和政治意义上来说,没有一幅能比得过《开国大典》,这也是《开国大典》成为侯波毕生最钟爱作品的最重要原因。
每次提起拍摄这幅作品时的经历,侯波都会不由自主露出自豪的神情,神采奕奕,眼中满是怀念。
诚然,相信那伟大的一天,是每个参加过开国大典的人都毕生难忘的回忆,但侯波比他们中的不少人都更特殊。
因为她是摄影师,不像大多数人那样站在楼城下仰望,而是有幸成为那一天为数不多有资格上天安门城楼拍照的人之一,得以近距离观察国家领导人的风采,领略典礼现场的的宏伟庄重气氛。
“在我的记忆中,我好像是现场唯一一个女摄影师。”侯波回忆道。
当国家领导人神采奕奕地从城楼西侧登楼而来时,现身城楼前廊,广场顿时沸腾了,爆发出震耳欲聋的欢呼声和掌声,侯波从领导人现身的那一刻,就已启动了自己的拍摄。
毛泽东等一中领导人站在前廊,侯波则靠在不远处的护栏上,尽可能地往栏外探出身子去抓拍。
当流程来到最重要的时刻,侯波眼疾手快地按下快门键,此时她半个身子都已经探到护栏外了,伴随着一声咔嚓,侯波的身子摇晃了下,险些整个栽出去。
衣角突然一紧,旁边响起一道声音:“你放心大胆地取景,我抓着你。“
经过一番有惊无险的取景,侯波赶忙低头看向相机,确认画面无误后,终于长出一口气。
镜头中,毛泽东宣告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的那一瞬间,已精准被她记录下来。
侯波想起过程中,旁边一直有个人拉着她,还不断叮嘱她要小心,千万别摔着,于是感激地回头准备说谢谢。
却没想到一扭头,拉着她衣角的人居然是周恩来总理。
周恩来不是那天唯一一个对侯波出手相助的。
毛泽东不断走动,侯波也必须一直调整位置去追着拍,身体也总是要往护栏外倾。
陈云也注意到了她,主动伸出手抓住她的衣服:“我来帮你,赶快拍。”
侯波满是感激地道谢,拍完后,陈云还叮嘱她,一定要注意,安全第一。
很多年后,每每回想起那一天发生的种种,侯波都有种说不出来的心潮澎湃。
那一日,作为大典的绝对主角之一的周恩来和陈云,注意力自然是全部投入到典礼中的,但却还能分出心神关切着工作人员的安全问题,这种关怀实在令侯波感动。
侯波最钟爱《开国大典》,因为这幅照片是新中国光辉历程的见证,而国家和历史赋予了她此次机遇,使得她的名字能随着照片一并刊登出来,让她倍感荣幸,
每次看到这张照片,侯波也都会想起自己被紧紧拽住的衣角,以及那一声声充满温情关怀的叮嘱。
含有毛泽东身影的相片总是意义非凡的,江青也喜欢照相,侯波还在毛泽东身边时,有时碰见侯波洗照片,都要凑上去请教几句。
她对照相到了几近痴迷的程度,疗养的时候在很多风景名胜地方都拍了不少照片,相机几乎不离手,逢人就要炫耀自己的摄影技术,但她却很少给毛泽东照相。
不过倒也并非完全没有,她曾给毛泽东照过一张非常经典的照片。
照片中毛泽东侧坐在藤椅中,目光悠悠远眺,身后是大片连绵的山坡。
这张照片是1961年江青在庐山仙人洞为毛泽东拍下的,于1963年以“李进同志题所摄庐山仙人洞照”的题目,随毛泽东创作的一首七绝公开发表。
照片原本是黑白的,但呈现在世人眼前却是彩色的,是采用手工上色的技术。
时隔52年,这幅作品于2013年5月10日在北京举办的华辰春季拍卖会影像专场以34万元的价格成交。
毛泽东不喜直面镜头的真正原因
这幅庐山坐像中的毛泽东是以侧脸朝着镜头,说起毛泽东的侧脸照,摄影师杜修贤倒是很有话可说。
在被调到毛泽东身边之前,杜修贤记忆中毛泽东的形象,似乎总是朦朦胧胧的。
杜修贤虽在红墙里担任周恩来的专职摄影师多年,跟着周恩来出访过30多个国家,用镜头记录下诸多历史,但并不算在毛泽东身边真正工作过,所以在这之前,杜修贤记忆中的毛泽东又总是带着一丝可望不可即的神秘感。
但关于毛泽东有一点,杜修贤记得很清晰,那便是毛泽东似乎并不喜欢镜头。
1970年1月,杜修贤接到通知,他即将担任毛泽东的专职摄影师。
虽已给周恩来总理当了10年的摄影师,听到这个消息后,激动和受宠若惊之情仍快要将杜修贤淹没。
但同时他的心情也是复杂的,喜悦之余,又隐隐生出些“高处不胜寒”的不安情绪。
杜修贤心想,这些年来他几乎要跟着总理跑遍全球了,光拍周总理一个人的行程活动,就够他忙活的了,如今再加上毛主席,这还能忙的过来吗?
调到主席身边,这意味着是只给主席一个人工作,还是同时负责总理和主席两个人呢?
于是杜修贤就去问办公厅的领导,领导斩钉截铁地说了四个字:“当然都管!”
杜修贤也不是个磨磨唧唧的性子,既然领导说了两个都管,那就干呗,累点就累点,不过能同时当毛主席和周总理的摄影师,说明自己的能力受认可,光荣都还来不及,于是杜修贤就爽快应下了。
没多久,一通电话打来,杜修贤的第一个任务来了。
毛泽东秘书通知他立刻前往书房,主席即将接见外宾,需要摄影师在场。
杜修贤撂下电话就扛着设备风风火火赶过去了。
这是他第一次进入毛泽东的书房,主席的书房整体陈设很古朴简约,让人感到普通又亲切,很符合主席本人的气质。
杜修贤看了一圈,心中默默惊叹后,便忙起了手上的活。
他在那里专心选镜头、测光线,突然一抬眼,简直被骇了一跳。
镜头里不知何时竟多出来个人!
再定睛一看,居然是毛主席。
毛主席不知何时默默走进来了,此时正在沙发上坐着,一手持放大镜,一手捧着一本书,在沉默阅读,全程没出什么声,所以杜修贤根本没发觉。
毛泽东似乎也没有注意他们,于是杜修贤和其他两名记者不欲吵到主席看书,就悄悄出去了。
虽然之前没在毛泽东身边工作过,但杜修贤也听说过,主席是不喜欢面对镜头的,早些年还好,越到晚年,这个习惯似乎就越明显。
可此前毕竟是听说,等到终于切身体会到主席这个习惯,还是让杜修贤小费了一番工夫。
毛泽东在大会堂开会,中央新闻组的人便想趁此机会,多拍几张主席的正脸标准照,便跟办公厅主任说了。
会议结束后,他们已早早架好设备,放好了椅子,不多会儿,果然见毛泽东直接朝这边过来了,似乎是已经知道了他们的打算,来配合他们完成拍照任务。
眼看着毛泽东在椅子上坐下,面朝镜头,杜修贤便赶紧低头对焦,准备速战速决,毕竟主席不喜欢面对镜头。
结果一看到取景器里的画面,杜修贤就愣住了。
刚刚还面向镜头的毛泽东,此时在画面里居然是侧着脸的。
这可把杜修贤吓一跳,他不确定地一抬头,发现不远处的毛泽东从头到身子都是侧着的。
这下把杜修贤都搞糊涂了,他不明白主席这是何意,是不想拍正脸照,要拍侧脸吗,可是今天的任务就是拍正面照呀。
再一望旁边的其他人,也都一副着急样子,更别提给杜修贤出主意了。
于是杜修贤咬咬牙,直接把相机带架子扛起来,转到了毛泽东的正对面,继续把镜头对准了毛泽东正脸。
毛泽东这回倒是没有再动了,但看着也不像高兴的样子,众人松了口气,赶紧咔咔连拍几张,好赶紧放主席“自由”。
拍完后,毛泽东果然显得放松了不少,脸上露出了轻松的笑意,还原地点燃了根烟,悠哉抽起来。
眼看着毛泽东不急着起身离开,有几名服务生跃跃欲试地想上去跟主席合影,杜修贤都替这几名年轻人捏把汗。
他们上去了,红着脸讷讷对主席提出了合影的请求。
没想到毛泽东笑呵呵地直接答应了,令杜修贤简直大跌眼镜。
他就这么望着刚才拍照时还满脸不高兴的毛泽东,此时满脸笑意,耐心十足地轮番和服务生们合起了影,每一张都是面向镜头,没有流露出一丝直面镜头的不快。
起初杜修贤简直云里雾里,直到这样的场景见多了,他终于搞明白了。
毛泽东并不是抗拒所有镜头,他只是不喜欢在太庄严正式的氛围下拍照,当氛围轻松随意时,毛泽东是完全不介意镜头对准自己的。
而且毛泽东也不喜欢摄影师过度对焦自己,工作生活中的毛泽东,是根本不把自己当个非凡人物看待的,他并不主张摄影师拍摄过多自己个人的照片。
侯波还在时,毛泽东就告诫过侯波,别光顾着拍我,你要把镜头多对准人民,人民才是历史的创造者!
毛泽东还开玩笑般调侃侯波喜欢用一只眼睛看人,光追着自己拍,也不给大家多照照。
之后但凡跟着毛泽东出席各种有纪念意义的场合,顾及到毛泽东的要求,但又实在不能不记录,于是侯波只能趁着毛泽东不注意的时候,见缝插针地多偷拍几张。
当摄影师们为伟人寻找拍照背景时,伟人也同时成为了他们的背景,摄影师有幸成为了和毛泽东影像密切联结在一起的幸运者,见证了一个个具有珍贵历史意义的瞬间,后人也从这些质朴却富有历史价值的经典影像中得以窥见伟人叱咤风云的昔日风采。
热门跟贴